養成訂閱一份雜誌的習慣吧,重新定義你的身份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產生活觀察(ID:funbook2014) ,首發時間:2020年2月27日,作者:張3豐,原文標題:《雜誌時代:最後的微光》,頭圖來自:《華盛頓郵報》劇照

這兩年熱炒的短影片之類,其實在重大災難面前幾乎沒什麼作為。如果留心觀察會發現,15秒的短影片雖然很方便傳播,但是除了誇張某個片段之外,不會傳遞任何真相,連一個含有新聞5要素的事實都表達不了。

從根本上來說,影片可能缺乏思考功能,只有文字甚至是較長的文字報道,才能暗示出來某種邏輯。在中國尤其是這樣。習慣看影片的會很不耐煩,想得出一個簡單的口號式的判斷,但是想揭示任何一個邏輯事實,都需要憑藉語言的力量。

來自市場的肯定也證明了這一點,財新雜誌紙質版一度加印,這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機構媒體難得的榮譽。2013年胡舒立的一段關於新聞與宣傳的談話影片,這兩天也在網上獲得極大的傳播。

已經過去7年了。胡舒立當初呼籲的 “新聞專業主義” 更加式微了。但是幸運的是,胡舒立還在堅持,她的財新還在堅持。

和都市報相比,雜誌的團隊規模相對較小,他們不能面面俱到去關注動態新聞,但在報道肺炎時,這恰恰成為一個優勢。一個雜誌團隊,在過去一個月內,只要認真完成四五篇深度報道,就已經了不起了。

更重要的是, 這種小而緊湊的共同體,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價值觀。 這是一個講新聞理想會受到嘲笑的時代,但是你不能不承認有幾家雜誌,都表現出了可貴的新聞理想。

看到過《財經》雜誌一位女記者在武漢街頭蹲著吃方便米粉的照片,不由感嘆他們前端採訪條件的艱苦。《財經》的蘇琦兄告訴我,那是這名女記者多日來吃的最好的一餐了。

《財新》記者蕭輝在最危險的時候就在武漢採訪,遭遇阻撓時她揚言如果手機被搶她會還擊。北青深一度一位女編輯,因為她們關於李文亮的報道被刪除大發雷霆——她們都是在某種理想精神的驅動下,短暫超越了媒體人的所謂“紀律”,那真是人性的偉大時刻,也是新聞業最核心的精神。

過去幾天,我在思考何以這幾家雜誌的表現會更好,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提到的雜誌,其實都不是某部直接管轄的。他們當然也要遵從某部的指令和管理,但是他們卻也有自己的主管部門,這中間就有了一點空隙。

還有,這幾家雜誌過去多年堅持的 “專業主義” ,記者有很好的講故事的能力。 一個記者,可以慢慢培養好幾年,不需要每天向她要求10萬+的KPI考核。 平常有閱讀習慣,也滿滿提高了採訪和寫作水平。

不管是從管理上還是從技術上,他們都做好了準備。但現在我認為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仍然是讓媒體人感到尷尬的新聞理想。新聞理想這四個字被嘲諷,和“公知”一樣被掃進垃圾堆。媒體人自己對新聞理想的挖苦甚至更嚴重,因為這樣能更好地解釋自己的現實處境,能夠讓自己心安。

但是,除了理想或者那種寫出不朽作品、推動社會進步的野心,你很難找解釋,她們為何會從事這個行業,為何連防護服都沒有就奔赴武漢。這個危險的,貧困的,大多數時候腹背受敵的行業,為什麼仍然有人願意前赴後繼,願意為社會奉獻出那一點微光。

據說現在雜誌的記者裡,有不少“白富美”女青年,她們條件很好,並不缺錢,也不缺找到舒適工作的能力,但是她們仍然選擇幹新聞,選擇去一線。這讓人感到了一點對未來樂觀的理由。

中國城市的中產,應該從那些垃圾公號裡擺脫出來,少在那些短影片或者直播平臺上浪費你們的時間, 你們需要養成訂閱一份雜誌的習慣,這會重新定義你的身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中產生活觀察(ID:funbook2014) ,首發時間:2020年2月27日,作者:張3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