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朝代: [宋代]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1]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紀念設施

作者:佚名
全國現有兩座歐陽修紀念館,一座建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上,一座位於江西省永豐縣恩江河畔的永叔公園內。
安徽滁州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在“慶曆新政”失敗後被貶滁州其間寫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記》,這成為琅琊山文化底蘊的精髓,為了紀念歐陽修,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從上個世紀60年代籌建紀念館之初,就徵集到郭沫若先生的親筆題名。在新落成的紀念館內,陳列著重塑的歐陽修雕像以及歐公生平所畫的30幅畫。
吉安永豐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修建於1984年。1997年,為紀念歐陽修誕辰990週年進行了陳列修改。2007年,為迎接歐陽修千年華誕,對陳列室進行了重新設計規劃,開闢了三個展廳,分為剛正愛民政治改革家、北宋文壇領袖、功績卓著史學家、道德文章天下師等四個部分。利用圖表、文字、照片、實物和場景等方式,全面介紹歐陽修的生平,系統展示了歐陽修在文學、史學、政治、經學、金石學、目錄學、譜牒學等方面的成就,展現了他一生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化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留下的許許多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正因為如此,歐陽修一直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國際友人所敬仰和尊崇。歐陽修紀念館1996年列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縣紀委確定為廉政教育基地。
歐陽修紀念館建在永叔公園內,園內主要有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瀧岡阡表碑亭等建築,還有歐陽修石刻雕像、“畫荻教子”雕像、“文壇泰斗”兩組人物青石雕像及文化長廊、紀念碑廊等,加上古樸高雅的狀元樓(宋)和雄渾端莊的報恩寺塔(明)坐落其間,更顯文化底蘊的豐厚。
歐陽修墓及祠
位於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15米,並排右側有薛夫人墓。陵園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外照壁、大門、內照壁、東西兩廡、大殿、墓冢,四周建有圍牆,外照壁高約5米、長6米,厚0.7米。大門3間,門前左右修有臺階,階旁各有一銜環石獅。內照壁與垣牆同高,將庭院分為前後兩部分。左右兩側各有一個便門,庭院中間修有南北甬道,直達大殿,甬道兩旁立有石豬、石羊等石雕,對稱排列,間距3米,石雕高約1米,甬道兩側各建有廂房3間。
生平

作者:佚名
歐陽修在其父歐陽觀任綿州推官時出生於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四歲喪父,隨叔父歐陽曄在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用蘆葦在沙地上寫字、畫畫,還教他識字。
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
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1030年(仁宗天聖八年)進士。
1031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1034年(景佑元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
1036年(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1040年(康定元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
1043年(慶曆三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
1045年(慶曆五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1054年(至和元年)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1057年(嘉佑二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1060年(嘉佑五年),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
1069年(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
1070年(熙寧三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
1071年(熙寧四年)六月,行兵部尚書、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
1072年(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卒於家,諡文忠。
軼事典故

作者:佚名
科舉之路
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可謂坎坷。1023年和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同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1030年,歐陽修再次參加禮部組織的春闈,歐陽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趙禎主持的封建社會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在崇政殿舉行。3月14日,殿試放榜,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據歐陽修同鄉時任主考官晏殊後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於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琴論家”
歐陽修一生不僅喜歡彈琴、聽琴、藏琴,而且喜歡寫琴詩琴文,以記琴聲與琴事、以論琴意與琴理,深得琴中趣。從歐陽修現存的詩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人的歐陽修,而且可以看到一個作為琴論家的歐陽修。
“醉翁”
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歐陽修喜好酒,他的詩文中亦有不少關於酒的描寫。一首《漁家傲》中採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划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採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千古伯樂”
歐陽修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極盡讚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不但包括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賞與推薦。“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門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
風流醜聞
據傳歐陽修與“外甥女”張氏有染,但雙方並無血統關係,是歐陽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張氏嫁給了歐陽修的堂侄,以後又和家中的僕人私通,事情敗露後,此案在開封府審理。在公堂之上張氏供出和歐陽修有私情。歐陽修百般辯解,最後雖以“查無實據”了事,但在名聲上卻大受影響。他的政敵錢勰也藉此攻擊他,最後被朝廷貶到滁州。
歐陽修妻子的堂弟蔣宗孺犯了事,遭到彈劾,蔣本來希望歐陽修能幫自己開脫一下,歐陽修卻上書要求儘快處理。蔣對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歐陽修和大兒媳吳春燕有染。不久還被人告到皇帝那裡去了,當時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罷。
介紹

作者:佚名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時而孤,有賢母荻杆畫地育教。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晏殊詞風相近。部分詞作表現了個人志趣抱負,如《採桑子》、《朝中措》(平山欄檻)等。而其《六一詩話》則開歷代詩話之先河,影響深遠。
評價

作者:佚名
曾慥(zào)《樂府雅詞》序:“歐陽公一代儒宗,風流自命。詞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豔曲,謬為公詞。”
王安石:“如公器質之深厚,知識之高遠,而輔學術之精微,故充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如日月之光輝。其清音幽韻,悽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李白。”
尤展成《花間集》:“六一婉麗,實妙於蘇。歐陽公雖遊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
羅大經:“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修得其深。”
馮煦《宋六十家詞選例言》:“疏雋開子野,深婉開少遊。”
朱熹:“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毛先舒評其《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此可謂層深而渾成。”
郭紹虞《宋詩話考》:“詩話之稱,固始於歐陽修,即詩話之體,亦可謂創自歐陽氏矣。”
正是歐陽文忠堪為人師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傳的蘇門四學士的曾鞏、曾布昆仲,才有了“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嗚呼!是歐陽文忠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礎,追古溯今,世間已無歐陽修,堪與之比肩者,可有其二者否?——袁春乾
第一,歐陽修在傳統文化的重重束縛下掙扎著表現自我。他淡視名利,無欲則剛,其目的也是為維護社會穩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圖新”。第二,政治上他採取的路徑是用批評、諫諍來緩解社會危機。第三,學術上對當時僵化風尚和陳舊價值觀進行抵制和反撥。在當時隨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環境中,歐陽修身居高位,仍堅守大節,保持人格尊嚴,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對習慣勢力和庸俗無聊的生存狀態進行抵拒,對社會責任自覺地擔當。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吸取勇於擔當的因子,來培育抵拒庸俗、無聊的抗體。這也是我們今天紀念歐陽修的重要意義所在。——歐陽修研究專家、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朱安群
成就

作者:佚名
文學成就
詩文革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裡,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俞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蘇轍等一代新進作家。
詩詞歌賦
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李白”。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首部牡丹專著
1034年,歐陽修親睹“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邀遊”,於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包括《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篇。書中列舉牡丹品種24種,是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10]
創立應用文體
歐陽修是傑出的應用文章家,不僅應用文寫作頗有建樹,而且對應用文理論貢獻也很大。歐陽修創立應用文概念,構築了應用文理論的大體框架。他認為應用文的特點有三。一是真實,二是簡潔質樸,三是得體。歐陽修主張應用文應合大體、文體、語體,其理論已相當精深。歐陽修對公文的貢獻很大。他寫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論也很系統。公文內容“必須合於物議,下悅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讀”,採用“四六”的語言形式(《內製集序》),開蘇軾改革駢文之先河。他自責其公文有“無以發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牽常格”的毛病,主張內容要完整出新,有條有理;形式既要規範,又要創新。
政治成就
歐陽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對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嚴重危機,保持了較清醒的認識。主張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節用,與司馬光等人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
其他成就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