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史 12:积累阶段,没资格攀比

语言: CN / TW / HK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不公平,尤其和身边的人一对比。

为啥他工作一个小时的收入,比我工作一天的还多?

为啥我努力的半年没做成的事情,他一句话就搞定?

为啥,为啥,为啥?

其实,我们在起步阶段,正在积累资源,本身就非常困难,还没有资格攀比,要做的就是继续加持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圣经》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开始不明白这句话,真正了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

当时要评选优秀学生,几千人选出几十人。

如何评选?当然是看谁的筹码多,拼荣誉。

张同学是优秀团员,班级骨干。好,那他比普通同学当选的机会大。

李同学获得过省级大奖,拿国家奖学金。很好,李同学的机会又比张同学大。

一轮竞争下来的结果是,拥有较多荣誉的人,又增了一个荣誉。啥也没有的普通同学,还是啥也没有。

这就是社会上看到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说的这句话就是“马太效应”。大自然的规律是多补少,不管刮风下雨,总是冲高填低。但是人类社会相反,富人不会把多余的钱匀给穷人,相反还继续压榨穷人。

既然如此,如果你想要步入更高层次的圈子,那就得有筹码。这筹码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人脉。不管是啥,反正校长不会拉出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告诉大家说此人是我校优秀学生。除非是校长的儿子,那筹码也是人脉。

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想要拥有就必须先拥有。因为只有拥有了,你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拥有。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工作不久高学历的人,发现初中毕业的同学比自己混得好。

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了,研究生毕业时,初中生已经干了十来年了。这十来年的社会生涯,足以让聪明一点的人深刻了解一个行业。凭借这些经验,或多或少总能干出一点事情的吧。

说到底,其实是他们提前开始拥有。当你还在考虑去不去上课,他们已经可以创造价值了。

一而十,十而百。一步步来,不有就没有。

2016年8月的思考

关于

专栏:我的认知史

我本想在文学界翱翔,却在IT界流浪。

十多年的互联网职场生涯里,干过小兵,做过大将,我有很多认知的变迁。

有对的,有错的,有先错后对的,也有先对后错的。

更多是我的笔记,也希望大家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