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史 12:积累阶段,没资格攀比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不公平,尤其和身边的人一对比。
为啥他工作一个小时的收入,比我工作一天的还多?
为啥我努力的半年没做成的事情,他一句话就搞定?
为啥,为啥,为啥?
其实,我们在起步阶段,正在积累资源,本身就非常困难,还没有资格攀比,要做的就是继续加持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圣经》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开始不明白这句话,真正了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
当时要评选优秀学生,几千人选出几十人。
如何评选?当然是看谁的筹码多,拼荣誉。
张同学是优秀团员,班级骨干。好,那他比普通同学当选的机会大。
李同学获得过省级大奖,拿国家奖学金。很好,李同学的机会又比张同学大。
一轮竞争下来的结果是,拥有较多荣誉的人,又增了一个荣誉。啥也没有的普通同学,还是啥也没有。
这就是社会上看到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说的这句话就是“马太效应”。大自然的规律是多补少,不管刮风下雨,总是冲高填低。但是人类社会相反,富人不会把多余的钱匀给穷人,相反还继续压榨穷人。
既然如此,如果你想要步入更高层次的圈子,那就得有筹码。这筹码可能是经验,可能是技术,也可能是人脉。不管是啥,反正校长不会拉出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告诉大家说此人是我校优秀学生。除非是校长的儿子,那筹码也是人脉。
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想要拥有就必须先拥有。因为只有拥有了,你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拥有。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工作不久高学历的人,发现初中毕业的同学比自己混得好。
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了,研究生毕业时,初中生已经干了十来年了。这十来年的社会生涯,足以让聪明一点的人深刻了解一个行业。凭借这些经验,或多或少总能干出一点事情的吧。
说到底,其实是他们提前开始拥有。当你还在考虑去不去上课,他们已经可以创造价值了。
一而十,十而百。一步步来,不有就没有。
2016年8月的思考
关于
我本想在文学界翱翔,却在IT界流浪。
十多年的互联网职场生涯里,干过小兵,做过大将,我有很多认知的变迁。
有对的,有错的,有先错后对的,也有先对后错的。
更多是我的笔记,也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 60分钟的文心一言发布会:我带你5分钟看完
- 程序员写小说:我甘心当韭菜
- docx格式文档详解:xml解析并用html还原
- 评论二则:年龄大了能否写代码、上大学不喜欢IT专业咋整
- ChatGPT火了,我连夜详解AIGC原理,并实战生成动漫头像
- 咱不吃亏,也不能过度自卫
- 兔年了,利用AI风格化实现剪纸兔、年画兔、烟花兔
- 傻吗?谈男人们饭桌的拼酒现象
- 他扔出一张对话截图:王总说的
- 老张说:快过年了,搞个AI作曲,用TensorFlow训练midi文件
- 为什么大家都看中学历?
- 年底了,裁兄弟当职员那哥们儿,如今咋样了?
- 老张让我用TensorFlow识别语音命令:前进、停止、左转、右转
- 在掘金第一次记录失眠
- 十五分钟简介人工智能,以听懂为目的
- 认知史 12:积累阶段,没资格攀比
- 认知史 16: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 认知史 4:普遍共识
- 一文讲通OCR文字识别原理与技术全流程(科普版)
- 认知史 7:选择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