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的高端夢先碎:作為米粉我究竟期待過什麼?

語言: CN / TW / HK

Matrix 首頁推薦

Matrix是少數派的寫作社區,我們主張分享真實的產品體驗,有實用價值的經驗與思考。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最優質的文章,展示來自用户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Introduction

黎萬強在《參與感》中説道:

小米做的是互聯網手機品牌,以互聯網為主渠道銷售,用互聯網與用户保持交流。

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認為手機是互聯網的接入口,目的是為了鏈接它的衍生互聯網產品,如智能電視、電風扇、空氣淨化器、路由器等智能家居。除衍生品之外,小米還涉獵、投資和孵化了生活用品,如移動電源(俗稱「充電寶」)、插線板、毛巾、牙刷等等。

這種被《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稱之為的「竹林效應」,即生態鏈企業如雨後春筍湧現和成長,令小米快速地切入螞蟻市場,在市場中產生「鮎魚效應」。螞蟻市場的特徵是市場集中度低,品牌分散,存在大量小廠商,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要麼是低價劣質品,要麼是高價優質品。小米入局之後,依賴其供應鏈的優勢,推出了價格「厚道」的產品,迅速搶佔市場,形成口碑。

這一點也是延續了小米當年做手機的策略。

2010 年,一碗小米粥創造了今日的傳奇神話。2012 年發佈的第一台手機小米 1 以 1999 元的價格攪動了當時混亂的手機市場。隨着不斷地努力,小米讓絕大多數的山寨手機無奈地不得不退出市場,降低了國產手機的售價,令大眾熟知了小米。通過對比其他品牌,令大眾知道了小米在價格和配置上都是極為「厚道」的。可是,那時的小米並沒有預料到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十年後成為了自己衝擊高端的絆腳石。

早在 2013 年,雷軍已經為下一個物聯網(IoT)的風口準備了。他認為:

第一階段是互聯網,第二階段是移動互聯網,第三階段是物聯網。每個階段都是萬億級別的風口。 百略網,2021

這一年,小米首次發佈了自己的移動電源,當時的 10000mAh 電池的充電寶還不像現在這麼輕薄,而是厚重的,但仍然比市面上的要美觀優雅。2015 年,是小米開始開始佈局米家和生態鏈的一年。年初時,雷軍在小米新品發佈會上表示:「小米的目標是讓用户能夠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的智能設備」。

我們知曉的一些生態鏈品牌有做掃地機器人的石頭科技、主打穿戴市場的華米、做移動電源的紫米、做插線板等的綠米、做智能電器如電風扇的智米等等。這些企業讓小米成功地在各個領域伸展了自己的拳腳,也為連接萬物打好了殷實的地基。兩年之後的 2017 年,人工智能小愛 AI 音響發佈,小米屆時宣佈正式從 IoT (Internet of things) 進入 AIo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2018 年,小愛同學隨着 MIX 2S 正式嵌入 MIUI,隨後在 MIX 3 上還為其增加了一枚實體按鍵。

迴歸手,在小米手機 1、2 和 2S 良好的市場表現下,小米手機 3 仍然大獲成功。近 4 個月內,小米手機 3 共售出了 630 萬台;2013 年 9 月至次年 7 月份,小米手機 3 的銷量突破了 1000 萬台。隨後,2014 年 7 月,小米發佈了小米手機 4,用「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讓消費者看到了小米精緻的一面,至次年 1 月,小米手機 4 系列累計銷量突破 1600 萬台。18 個月後,小米發佈了小米手機 5,輕盈的握持手感、陶瓷後蓋特別版、四軸光學防抖等本應該讓小米 5 得到一定的口碑增長,但是歸功於驍龍 820 並未解決上一代驍龍 810 的發熱問題,小米首次遭到重創。2016 年 9 月,雷軍在發佈會上發佈了改變格局的全面屏手機——小米 MIX,這款手機重新樹立了小米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但因為製作工藝難度和技術等原因,這款手機並未給小米帶來有效的銷售增長。雷軍重掌供應鏈,在 2017 年 2 月發佈了搭載松果 S1 的自研芯片小米手機 5C。2017 年 4 月,小米手機 6 的發佈不僅收穫了長久且持續的口碑,而且終於突破了自己堅守 6 年之久的 1999 元並抬升至 2500 元價位段。小米 6 令米粉狂熱,這讓低迷的小米重新高速增長,第二季度手機出貨量達到了 2316 萬台,環比增長 70%,創造了新的紀錄。同年配合紅米產品線,小米手機銷量實現觸底反彈,得到了全年超過 9200 萬台的好成績。同年 9 月,小米發佈了 MIX 2;2018 年年初發布了拍照更好、有快速有線充電和無線充電的 MIX 2S,5 月發佈了小米 8,10 月在故宮發佈了 MIX 3。這一年,小米三款主力機型,無一例外地、拙劣地模仿着 iPhone X 的設計,如小米 8 的劉海、MIX 2S 和 3 的後置攝像頭排布,所以被廣泛吐槽。這一年也是小米品牌調整的一年。

2019 年 1 月,小米正式宣佈將紅米手機從小米手機的產品線升級為獨立的子品牌 Redmi,主打中高端,並聘請前金立總裁盧偉冰擔任小米集團副總裁、Redmi 品牌總經理。同年 11 月,盧偉冰擔任小米集團中國區總裁,並繼續兼任 Redmi 品牌總經理。2 月份,小米發佈了並不怎麼「戰鬥」(當時以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作為營銷手段)且電池僅為 3300 mah 的小米 9。可就在 5 月份,盧偉冰承載着壓力發佈了全新的 Redmi 手機。在發佈會上,他激情地喊着「就是要 KO 我們自己」,身後的 PPT 上展示他自己身披戰袍、手戴拳套的自信形象,不僅再次讓 1999 元重回大眾視野,也激起了年輕米粉的狂熱,同時這種形象也成為了手機圈繞不過去的經典場面。「KO 我們自己」這句 slogan 也成為了 Redmi 的品牌個性(Brand Personality)之一。從市場表現來看,這句 slogan 也確實不是在開玩笑。Redmi K20 在二手市場還溢價銷售了,這是以前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在 2020 年 2 月,它的全球銷售量突破 500 萬後功成身退。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9 + 9 SE 也才 500 萬左右的銷量,這足以證明了 Redmi 的成功。

小米 8 和 9 系列頹靡勢態,令小米 6 成為米粉心中至高無上的神機。使用小米 6 的用户也享有了「釘子户」的尊名。2020 年,小米迎來了自己的十週年。其中艱辛,實屬不易。卡爾 ·J· 拉姆斯在他的《燒掉你的商業計劃書》中説:

在所有的初創企業當中,25% 沒有撐過第一年,約有 50% 的企業在成立頭五年裏宣吿破產,只有不足 20% 的企業在創業十年後還活着。

小米在經歷了第五年時候的低谷之後,終於擠進了那不足 20% 的企業之中。小米為了慶祝這樣的時刻,2020 年發佈了筆者認為的全新一代「釘子户」手機小米 10 系列。小米 10 系列跟隨着市場的主流推出了 Standard 和 Pro 兩個版本,而零售價格由前代小米 9 系列的最高 4299 元提升至最高 5999 元,並補足前代因 性價比 策略所導致的堆料取捨,試圖重塑小米手機的產品形象。價格的提升並沒有影響到消費者對小米 10 系列的購買慾,發售當日擁有了 55 秒破兩億的驚人成績。當然,這一點和小米十週年的節日背景是分不開的。同年 8 月份,小米響應市場推出了 Ultra 版本(當時叫做至尊紀念版),最高價格再次提升至 6999 元。隨後,各項均衡的小米 10 Pro 似乎為了給後面的 10S 讓路,11 月下架退市,結束了它的光榮時刻。這一系列包含的四款機型所擁有較強的產品力致使其接近退市依然暢銷。這一年,小米全年中國市場手機銷量達到 3900 萬台,市場份額小幅提升至 12% 1 。好景不長,年底發售的小米 11 令小米原有的口碑再次跌入冰點。

2021 年,小米集團旗下智能手機受到全球集成電路芯片短缺影響,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為緩解小米 11 缺貨對小米系列手機產品線的影響,小米於 2021 年 3 月發佈了小米 10 的「換芯版」小米 10S。3 月 29 日及 30 日,小米一連推出了隸屬於小米 11 系列的三款機型。和小米 10 系列一樣,共有 Standard、Pro、Ultra 三個版本。同時,小米一併發佈了 飽受爭議 的 MIX Fold。MIX Fold 發佈後,小米對外銷售的智能手機產品最高售價提高至 12999 元人民幣。自此,小米正式進軍萬元級消費市場,但隨後 MIUI 12.5 的 穩定性爭議 以及小米社區因內測招募機制調整導致的一系列混亂 事件 ,使得小米在線上輿論的口碑再次出現下滑。8 月 10 日,MIX 4 發佈,成為小米旗下首款量產隱藏式屏下相機機型,而 9 月發佈的小米 Civi 代替了被停發的小米 CC 系列(原美圖手機),成為小米首款為以女性用户為主的線下市場而推出的小米手機。12 月,小米發佈了小米 12 系列的三款機型,其中標準款的小米 12 以及小米 12X 兩款機型採用了較小尺寸的機身,標誌着小米重新聚焦於自 2018 年起一度放棄的小尺寸手機;小米 12 Pro 則搭載了小米首款自研的電源管理 IC——松果澎湃 P1,它也是小米旗下第三款「自研芯片」。2021 年全年,小米手機的年度總銷量達到了 1.9 億台,市場佔有率上升至 14%,而在中國市場,小米手機的年度總銷量達到了 5110 萬台,市場佔有率上升至 15.5%,均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 增長

即便小米手機的銷售數據看上去很漂亮,但口碑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雖然一些問題的傳播被小米公關抑制住了傳播,但我們是有記憶的,互聯網是有記憶的。MIUI 10 就有很多人表示對手機中存在的大量廣吿產生擔憂,MIUI 12 的一些功能比如超級壁紙並未達到發佈會上所屬的效果,並且在隨後上手體驗和使用之後,各種 bug 讓原來穩定、流暢、好用的 MIUI 黯然失色。作為用户平均每天使用 4.5 小時的 MIUI 來説 2 ,這種表現只能用「差勁」來形容。之後,B 站用户 @cloud 米米 因為自己辛辛苦苦搞的內測分被更新之後小米社區清除,發佈了被網友稱之為《 小米聖經 》的吐槽視頻(原視頻已刪除,但其他用户錄屏的視頻播放量目前已超 480 萬次)。對於小米中心的一萬多條立項,他表示「能有一千多條是應用與系統 bug 的,我都給你金凡(MIUI 負責人)磕個頭。」

苦於各種負面口碑產生的壓力,小米在當年(2020)年底緊鑼密鼓的推出了 12.5 版本試圖解決一些較為嚴峻的系統問題,比如相機、調度策略等,但是這個版本直到次年(2021)5 月份才更新到筆者使用的米 10 Pro。於是,用户更加希望 MIUI 13 可以沒有新功能,但必須要穩定。MIUI 13 隨着小米 12 系列在 2021 年年底發佈,雖然小米 12 購買的用户使用起來並沒有問題,但隨着 MIUI 13 下方到其他機型時,其表現仍然不如 MIUI 9、10、11,甚至遜色與 12.5。在本文 2.1 會更加細節地談到這個問題。

我們能夠看到,小米在發佈小米 4 經歷成功之後,再次跌入谷底;小米 6 令小米重回大眾視野,重新建設產品形象,可這種「成功」被米 8 糟糕的設計和米 9 尷尬的配置消耗殆盡。在經歷了兩次因為性價比策略導致硬件有明顯短處的失利之後,小米 10 配置頂滿,再次令小米重回巔峯,可又因為操作系統和芯片的問題,小米 11 和 12 系列再次飽受爭議。

如此,小米真的能夠如同雷軍在 2021 年度演講當中所説的那樣,在三年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嗎?我作為消費者,一個被商業認為只看重結果的羣體,一個他者,無法看到這一點。

你也許會疑惑為什麼是「三年」?帶給小米成功的 4、6、10 分別誕生於 2014、2017、2020。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2024 年的小米也許又會「成功」。

「全球第一」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一個他們必須跨過的鴻溝。達成這個目標的前提仍然是在十週年所表達的「衝擊高端」。

綜上,本文的最終目的是解釋小米認為的「高端」究竟是什麼?體現在哪裏?最近發生了什麼問題?

1. 逐漸被趕超的硬件

1.1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雷軍在小米 1 發佈會上説: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這句話也許是來自迪特 · 拉姆斯(Dieter Rams)的設計十誡當中的第十條: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好的設計是極簡的

也許想向更進一步,雷軍在發佈會上底氣十足地喊着,底下坐在觀眾席上的狂熱米粉拍手叫好。這樣的場景也發生在去年發佈會上,雷軍鬥志昂揚地振臂高呼着「三年全球第一」,但是我們在屏幕前已經感受不到狂熱了。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按照現在的廣吿法來説,一定不是。我在知乎上看了很多回答,但好像都沒有回答道點子上。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我覺得我們需要階段性地來看待這句話。我認為小米有兩個階段。對於早期,還在成長期也就是 2011 至 2016 的小米來説,沒有設計確實就是最好的,或者説是最適合小米的設計,沒有之一。「沒有設計」的賦予了小米一個優勢:獨特性。

1.1.1 獨特性

小米出生就帶有自己的獨特性,即一種野蠻生長的「發燒」的個性,這種獨特性也是一種小米公司的文化之一。野蠻生長令小米手機雖然不是很好看,但也不至於很醜,且具有能用和省錢的特性。2011 年,安卓手機市場根本不像現在這樣有着可以學習的模板,不管是國產還是國際廠牌,都沒有設計很好看的手機,而且大部分都是「能用就行」的設計。而小米恰恰誕生於這種尷尬的市場環境。相比競品,小米在考察了市場之後,將自己的手機變得圓潤和稍微好看了一些。又因為出於資金和自己能力的考量,再加上需要快速殺入市場, 這種以「修改市場已有的設計模板」就成為了小米的設計思維。

在營銷上,這種「沒有設計」的設計體現了當時小米對自己手機設計和對用户的真誠和老實。它直截了當地吿訴我們不會設計就是不會,那我也願意將我的「缺點」展現給你看。

所以,當獲得這種被尊重且被信任之後,消費者更加願意成為小米的「朋友」,願意去相信和購買小米的產品。如此,我們也就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黎萬強在《參與感》當中所提到的「和用户交朋友」這一企業文化核心。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小米賦予了自己一種野蠻生長的年輕形象,坦誠相待自己的用户,所傳達的精神象徵也特別符合那個年代年輕人的精神理想。第二,野蠻生長也帶來了具有創意的想法: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這是小米第一次探索對自己來説的未知領域。它不計成本地使用當時比較昂貴的工藝和較高的廢品率換回了自己第一次對美感設計的美好向往。在 2014 年將手機設計的如此精美,實屬不易。小米 4 也是成長中的小米第一次探索對自己來説非常陌生的領域。如果小米 5 沒有設計,那麼提升手感的背部曲面又該如何解釋?如果小米 6 沒有設計,那麼它又是如何成為米粉心中的神機,又是如何能讓那麼多人選擇成為「釘子户」的呢?

所以,這種野蠻生長的特性,也讓小米手機在市場上擁有了極高的辨識度。

1.1.2 優勢的反噬

「沒有設計的設計」如同之後會講到的性價比(3.2)一樣令小米陷入了極大的轉型困境,也就是第二個階段,即成熟期(2017-)。

成長中的小米迫切希望自己能夠通過一次轉型以提升自己的價格區間和品牌地位。但因為種種原因,被寄予厚望並請來梁朝偉代言的小米 Note 2(2016)並沒有達到該有的市場預期。

上述説道,小米的設計思維是「修改市場上已有的設計模板」。雖然這樣的設計思維能夠令小米快速地紮根和適應當時的市場,但顯然小米很喜歡這樣的「舒適感」,並不想作出改變,因為「再重新設計」這樣需要思考的行為,會帶來許多痛苦。

小米也許知道自己在設計領域並沒有很多積累,而又因為自己想要轉型,於是,請來了菲利普 · 斯塔克操刀設計。他所設計的 MIX 1 和 MIX 2 都受到了國際褒獎,MIX 1 獲得了美國 IDEA 設計金獎,並先後被芬蘭國家設計博物館、法國皮蓬度藝術中心(收藏 MIX 1 和 2)、德國慕尼黑國際設計博物館收藏。我本以為小米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產品設計上的困頓,作為米粉終於可以不用為自己在街上用小米手機感到羞恥了,但我發現我錯了。

小米用產品吿訴我説,「我就這樣,你愛用不用」。在斯塔克走了之後,小米再次撿起了原來舒服的設計思維,仍然修改市場上已有的模板。如此一來,我們在 2018 年先是在年前收穫了 MIX 2S,然後在春天收穫了小米 8——這兩台模仿 iPhone X 的手機。也許是商量好的,MIX 2S 模仿了 iPhone X 的後置攝像頭排布,小米 8 照搬了它前面的「劉海」。

問:這樣模仿的目的是什麼呢?

答:順應市場潮流 or 蹭熱度。

你可以説當年安卓市場都是「劉海」屏設計,但當把別人打算賦予更多功能和做持續性設計的東西變為一種毫無目的、只為蹭流量、所謂 fad 3 ——即曇花一現的東西的時候,就已經犯錯了。但又因為有需求就有供應,既然你廠商要了,我供應鏈公司肯定得生產賣給你。於是,我們收穫了百花齊放的、擁有醜陋的「劉海」屏幕的手機。

在如此巨大的垃圾場中,我們竟然能看到魅族 16 系列和 Smartisan 堅果系列的不被商業裹挾的、堅毅的精神。有人會説華為不也是嗎?可是,人家做了兩代(指 Mate 20 和 30)啊,而且一些功能比如信息防窺和麪部支付等。那小米呢?小米 9 又改為當年市場流行的「水滴屏」幕(指前攝像頭位置上圓下尖的造型)。據我所知,小米 8 的帶有 3D 結構光的體驗並不好。

我們再來説回 MIX 系列。最初由斯塔克工業設計的,準備衝擊高端的 MIX 系列這樣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蜻蜓裁判看了都搖了搖頭 。但,小米仍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接着跟着市場走。於是,我們能看到 2018 年的 MIX 3 竟然被隔壁子品牌榮耀(當時還未分家) Magic 2 和常程的聯想 Z5 Pro 牽着鼻子走,推出了十分滑稽的滑蓋屏。事實吿訴我們,滑蓋屏又是一種 fad,又是一種曇花一現。MIX 3 因為「自身滑稽的設計」和「未達到消費者預期配置」的雙管齊下,加之其自動拉低地位與定位中端的榮耀和被網友戲稱為「萬瓷王」的聯想作對比(指當年還在聯想的常程經常在發佈會對雷軍),於是,MIX 系列那出生就帶有的光環,被它的父親小米親手剝下。嗚呼,哀哉!

過了一年,2019 年 9 月,小米發佈了全新概念手機 MIX Alpha,而它宣傳的「環繞屏」的概念,早已經被華為在當年 2 月份巴塞羅那發佈的 Mate X 外折屏手機實現。MIX Alpha 至今尚未量產,而 Mate X 已經發布了第二代。其更加堅固的屏幕、提升明顯的鉸鏈以及輕薄的機身,令很多用户讚不絕口。

2020 年,在經歷了小米 10 系列的成功之後,我非常期待 MIX 系列能夠都東山再起。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小米向我潑了一席 MIX Fold 的涼水。作為排除米籍的 MIX Fold,喚醒了我內心中曾經作為米粉的恥辱感。在《 MIX Fold:恥辱 》一文中,我已經強烈的表達了對這款產品的不滿。我本來想再重複一下重點,但是在業界早已享有「遙控器」稱號的它,似乎不用再去説些什麼了。這款機器用一句話就可以介紹完畢:量產版的工程機。

我們好像在小米 11 身上看到了小米試圖在做自己的設計,可還是差了許多。這款手機的屏幕和邊框 R 角並未對齊,在觀賞上有一定的割裂。後來,這款手機也出現了「燒 WiFi」事件,雖然不知道小米通過哪種方式解決的,但也足以證明它內部的設計缺陷。同年 9 月,小米發佈了被網友戲稱的「copy vivo」的小米 civi 替代了原來美圖的 cc 系列。為了提升自己女性用户的比例和開拓線下市場,小米再次撿起了這部分最開始説的「修改市場上已有的模板」的設計思路,再次給用户一種很熟悉的感覺。2021 年年底,小米發佈全新 12 系列。12 系列的外觀設計又變了,又令用户感到熟悉。

變化多端、沒有延續性的設計,讓我看不到小米的沉穩。在某種意義上,小米好像還是當年的那個具有獨特性的小米,但已經失去了自己「野蠻生長」的精神內核,失去了誠實,變得虛偽,成為了忠實的、愚昧的市場傀儡。

我們再回到 MIX 系列。2021 年 8 月,小米發佈了搭載華星光電的屏下攝像頭的 MIX 4。經過了三年的等待,小米終於發佈了 MIX 4。MIX 4 終於成為了當初團隊所想的那樣,手裏握着一整塊屏幕。雖然它的後蓋設計,就像是小米 11 Ultra 旁邊的副屏拿掉一樣,但屬於 MIX 基因的 Unibody 全陶瓷重回視野。終於,相比上一代 MIX,屬於 MIX 的味道好像回來了。MIX 4 更符合我對小米高端機的期待: 平平淡淡才是真

小米預熱發佈會時的廣吿問了我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期待 MIX 4?」官方給出了三個回答:

因為它是對未來科技的探索:

@悔虔:每一代 MIX 都在米粉內心深耕着屬於它的地位,也有着對它獨有的感情...
@星火先鋒社會實踐隊:期待看到的是,當小米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會有怎樣的思考與回答

因為它是 MIX:

@Kong 気:無論多久大家都希望再一次看到 one more thing 的經驗,代表手機未來的另一種可能
@妄想會變現:因為 MIX 一直是米粉心中最酷的那部手機

因為它是希望,是夢想:

@努力的文傑同學:代表米粉對西歐阿米的一種期待,一種對科技,對未來的探索
@五樓獨幽:為了每一次的驚喜、欣喜和歡喜

可他們都沒回答到點子上。

1.2 究竟什麼是 MIX?

到底什麼是 MIX 呢?也許我記得沒錯的話,MIX 的官方定義好像是 MI + X。X 代表着對未來的未知數,而小米想拼盡全力地探索這種未知。從結果來看,小米自己好像也沒有找到答案。如果找到答案,MIX 也不會變成如今這幅「炮灰」般的模樣。

不過,我更加願意將 MIX 拆分理解,因為官方的理解中 MI 被用來代表自己,屬實有些自戀的程度。在我的定義中,MIX 為 Miracle、Impeccable、X chromosome,即一種 奇妙的、完美無缺且包含小米 DNA 的東西

這三點也是 MIX 系列的象徵符號。MIX 1 誕生時,為我們帶來了奇妙的感覺:它改變了我們的認知——原來手機還可以有這樣的形態,也讓我們更加憧憬、嚮往未來。同時,它也改變了手機行業的格局,所有人都開始擠進全面屏當中。MIX 2 對材料進行了探索,採用了 Unibody 全陶瓷工藝,隨後「陶瓷」變成了 MIX 的絕對符號,即沒有陶瓷,就不是 MIX。MIX 確實承載着小米探索未知的 DNA。

MIX 到底探索了什麼?預熱海報裏面請的一些人,除了拍馬屁和打官腔之外,沒有提供絲毫對「去探索」的理解。大多隻是來一句:對未來和科技的探索。十分籠統。縱觀 1 - 4,我們發現 MIX 探索的其實是 全新的顯示方式 。MIX 1 引領了全面屏,外媒高呼,「這才是未來。」MIX 2 系列鞏固了這一點,讓下巴保留攝像頭的同時比 1 更窄;MIX 3 雖然問題良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滑蓋屏是當時市面上不多的,最接近「手握一整塊屏幕」的手機,這一點在 K20 上得到延續。於是,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小米會把 Fold 放進 MIX 系列裏——摺疊屏對於小米來説是一種全新的顯示方式,這一點是我們不可否認的。MIX Alpha 的環繞屏同樣如此。同理,MIX 4 的屏下攝像頭也是將全新的顯示技術帶給消費者。

綜上,當祛除營銷宣傳帶來的情感衝動之後,我們發現 MIX 系列根本不是對「未來」這一宏觀不可控的概念進行探索, 而是僅僅探索全新的顯示方式 。可得益於之前所説的產品定位不清晰和奇葩的設計思路,MIX 系列的符號僅剩下了 Unibody 全陶瓷。這種「修改市場已有模板」的設計思路,從結果來看,令小米沒有 延續性 的家族設計,從而也影響到「衝擊高端」的目標決策。

當沒有了設計,且從小米 5 誕生的「黑科技」或者叫新技術也都被逐漸趕超之後——比如摺疊屏、快充、拍照、自研芯片等等,因為大家都是老羅(羅永浩)曾説的「方案整合商」而已——剩下唯一拼的就是軟實力:操作系統。

2. 颱風在減弱

颱風口上,豬也能飛。

在第一部分,我們談及了小米獨特的「野蠻生長」是如何反噬自己的。這一部分,我們來談一談颱風。行業大勢是颱風,用户的參與也是颱風。

「他極為推崇『順勢』的做事理念,」黎萬強在《參與感》中寫道。

不過,颱風在減弱——用户的參與感在降低。

2.1 什麼是參與感

「參與感」是小米任何決策的重中之重,重要到黎萬強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來完整地介紹這種營銷策略,並説「參與感是小米品牌的靈魂。」雷軍也説,豬會飛的背後,[用户的]參與感就是颱風。

Jenkins 在 2011 年對 參與文化 提出了五個定義:

People can easily engage in it because its low barriers 人們可以容易的參與進去,因為它的低門檻。
People feel supported for creating and sharing productions with others. 人們對創造的和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產品感到支持
People can pass their experiences to novices 人們可以傳遞自己的經驗給「新手」。
People believe their contributions matter. 人們相信他們的貢獻是有意義的
People feel connected with one another. 人們感到與他人連接、親近。

黎萬強在《參與感》中舉了大量的例子説明參與感是如何影響和吸引小米的用户的比如《100 個夢想贊助商》,米粉自發地參與搭建場地的故事…… 總之,參與感是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過它,小米可以完成產品開發、營銷推廣、用户服務;同時,小米希望用參與感打造一個很酷的品牌,年輕人願意組在一起的一個品牌,即「 把用户當朋友 。」

參與感的核心是 口碑(word-to-mouth) 。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小米,它在創立之初就意識到了互聯網的變換以及極力推崇利用互聯網傳播和推銷自己。互聯網時代,訊息傳播發生了三個重要的轉變:

  1. 信息從不對稱變為對稱
  2. 訊息傳播速度暴增,相比傳統模式,它擴大了影響
  3. 互聯網去中心化傳播,通過社交媒體,每個普通人都是信息節點,都可以成為 KOL

雷軍在 2008 年提出了互聯網七字訣: 專注、極致、口碑、快 。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只有專注,才有效率也就是快,才能做到極致;只有做到極致,才會有好口碑。因為口碑能夠讓早起的小米帶來比較好的傳播效果。所以黎萬強説, 互聯網上唯口碑生存! 他用感歎號的標點,強調了口碑的重要性。事實確實如此,明星的「塌房」,購物直播間的崩塌,或者一些平台上的個人,都是依靠口耳相傳的口碑生存,甚至有一款評分軟件就叫「口碑」。

但是,將「口碑」作為戰略營銷手段的小米近兩年卻遭到了「滑鐵盧」。我們也許能從「口碑鐵三角」能夠找到原因。黎萬強寫道,口碑有三個核心:

  1. 發動機:產品
  2. 加速器:社交媒體
  3. 關係鏈:用户關係

三個核心吿訴我們,口碑建立於產品本身,通過社交媒體加速傳播,在通過用户之間的關係進行加強。所以,產品是 1 ,品牌營銷都是它身後的 0。

沒有前者,則全都毫無意義。一旦「產品」發動機出現了問題,一切都不轉了。手機的發動機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賦予了硬件靈魂。這也就是為什麼喬布斯曾稱蘋果為軟件公司,老羅和雷軍在創立公司之初都選擇先開發操作系統的原因。

MIUI 的傳播有三個「口碑節點」:

  1. :MIUI 使用流暢
  2. 好看 :開放性和自定義的主題商店
  3. 開放 :允許用户重新編譯定製 MIUI 系統

其實,在贏得這三個節點之後,也就贏得了小米用户的信任。於是,小米選擇通過社交媒體加速 MIUI 的傳播,因為社交網絡的建立是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信息的流動是信任的傳遞;而企業建立的用户關心信任度越高,口碑傳播越廣。如此一來,我們便看到 MIUI 有了無與倫比的口碑,甚至流傳着「願你刷機半生,歸來仍是 MIUI」等口頭禪。

小米的「參與感」完全符合 Jenkins 的參與文化:

因為「和用户做朋友」,小米加速了參與感。因為開放性,小米的門檻降低了,用户可以更容易地參與到小米社羣當中;他們可以通過論壇等分享自己的作品比如圖片、bug 反饋、想法等等;一些發燒友還可以將一些刷機方法等知識傳播或分享給新用户;於是,他們相信自己為社區、社羣做得事情是有意義的,因為幫助了「朋友」;如此,用户在小米這裏感受到了彼此的鏈接。

員工和用户通過論壇近距離接觸……當一個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負責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罵的時候,不用開會不用動員,自然而然地會加班加點,全力改進。

週而復始,通過口碑相信小米的人越來越多,新用户也就越來越多。因為他們從小米這裏感受到了參與感,反過來,因為這層關係,用户自然而然地會維護你的口碑。他們逐漸變成了粉絲,產生了粉絲經濟和粉絲效應,逐漸變得忠誠。

所以,雷軍常説:「因為米粉,所以小米。」根據 Questmobile 2021 年 6 月的調查報吿來看,超過 60% 的小米用户的換機選擇仍然是小米手機(包含紅米),當然這一點也許會有手機價格和收入等潛在影響因素有關。

參與感的另一個核心是「用户體驗」。黎萬強提出了「漸進式命題」: 為誰設計、好用、好看 。「為誰設計」是用户體驗的奇點,它定位產品好用,好看的努力方向。如果沒有它,產品設計就會很蒼白,因為不同用户羣體和需求可謂千差萬別。

保證好用,努力好看。

那時候的小米在好用和好看之間,選擇將「好用」放在了首要位置。比如,一開始在做品牌的時候,小米選擇將 MIUI 的「快」作為首要因素潛入用户的大腦,即 perceived value 4 ,讓用户一聽到 MIUI 的時候,馬上就會聯想起「快」這個特性。

今天買東西不再見的是能幹什麼,而是我用它能做什麼,能讓我參與到什麼樣新的體驗進程中去。

所以,「為誰設計」能夠幫助找到節奏點,哪些功能做,哪些不做,定義輕重緩急。用户參與了小米的成長過程,與小米建立起來了深厚的友誼。

小米的模式一直是用户模式 > 工程模式。因為年輕一代消費的是參與感,它不單單説我看到你、摸到你,還需要能夠參與進來一起成長。這種提升用户參與感的互聯網思維,也恰恰是之前社交媒體火爆時的核心要素。同時,參與文化的五點定義也廣泛使用於短視頻平台,如抖音,以及長視頻平台,B 站允許用户發彈幕,也極高的提升了用户的參與感。

於是,處於成長期的小米開始構想如何延續他們在一開始建立起來的模式:怎樣讓用户發自內心喜歡我們的產品,怎樣能把產品體驗和美譽度做到用户的心裏去。

30 percent of people spreading negative information have never owned or used the product, service, or brand and 「likes」 on social media.

30% 傳播負面信息的人從來沒有擁有或使用過該產品、服務、或品牌以及在社交媒體上點贊。

排除掉這 30% 的人之外,剩下的 70% 令小米的口碑遭到了反噬。在瞭解了小米的策略之後,我們似乎能夠通過這兩年發生的事情帶入並推論小米的問題。

作為發動機的 MIUI,失去了最重要的口碑節點「快」,也失去了用户體驗當中的「好用」,反而將「好看」的優先級提高到首要位置。於是,事實就是,MIUI 變得好看了,但不夠好用,每次都要到發佈會半年之後,才能達到好用的水平。MIUI 不夠快了,變得卡頓。除此之外,廣吿的增長帶來了一種「割裂感」,每次賞心悦目地使用 MIUI 的時候,總會有廣吿跳出來説:打擾了,不好意思。

於是,我們看到了口碑帶來的反噬。這些對於 MIUI 和手機硬件的負面評價,通過加速器社交媒體,向老用户和潛在用户 反向輸出 一種「MIUI 不好用」的觀念,令老用户失望,潛在用户撤退或者保持觀望,從而 破壞了用户關係 。這個曾經被內部引以為傲的口碑鐵三角,如今也出現了缺口。其帶來的後果是毀滅性的,加速進展的 MIUI 幾乎摧毀了原來 10 年沉澱下來的家底兒,也就導致了口碑的反噬。

在日常使用中,作者認為 13 還不如 12.5。在日常遊玩王者榮耀不管性能模式還是均衡模式,幀率都不穩定,肉眼觀察在 75-85 之間。同時,團戰掉幀的概率達到了 80% (5 次有 4 次都能掉幀),而且好像 MIUI 12 的發熱問題好像又回來了,所以我打了兩三局之後基本就不玩了。這樣令人咋舌的掉幀問題在 MIUI 12.5 上幾乎不可見,對於我這樣 只會玩艾 的射手玩家來説是非常致命的。在中端機型 Redmi 上,一些網友表示更新之後,日常使用比之前更加 耗電

「更多的用户買小米手機靠口碑推薦來做出最後的決定」已經變為「qnmd,不買了」。曾經令用户「相互炫耀」MIUI (和手機)的日子,變得更加束縛和羞恥。記得,當時的小米靠的是「為發燒而生」的「可玩性」——硬件高性能、軟件自定義——獲取了大量的核心用户以及口碑。可是,最近這一點正在逐漸被 vivo 的 Origin OS 和華為的 Harmony OS 趕上。換句話説,用户不管是對於高性能硬件還是高度自定義軟件,在市場上都有了更多的選擇。

黎萬強在《參與感》中説,小米的用户買手機不是買來 的,而是買來 的。但是,隨着用户基數和市場拆分越來越多,更多的人更傾向於使用手機,而「玩」的特性已經不再是主流了。由此結果就是,小米有 2021 年的中國市場排名第三跌倒了排名第五(2022Q1):

綜上,2015 年時所把握的口碑、參與感和用户體驗三大核心優勢皆在 2020-2022 年檢遭受到了反噬,導致粉絲效應的這場「颱風」,對「豬」本身造成了傷害。

這兩年,MIUI 的問題除了卡頓之外,剩下被很多用户詬病的是廣吿太多的問題。我們暫且不惡意揣測商業行為,比如水軍等,只看事實。

2.2 MIUI 的廣吿問題

注意:廣吿繁多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商業行為。

本部分當中的大部分內容均來自 國盛證券 2018 年 6 月發佈的公開報吿《多行業多維度,看小米生態鏈精髓》中 《3.1 互聯網服務總覽:以 MIUI 系統及其內置應用生態為中心的流量變現》 至 《3.4 在小米互聯網服務中佔比過半的廣吿收入,還有多少空間?》,也就是該報吿中的 p40 - p51。

MIUI 2015-2017 年月活用户數分別為 1.12 億、1.35 億、1.71 億。2018Q1 MIUI MAU 增至 1.9 億,相比 17 年 12 月增長 11.1%。38 個原生移動 APP 月活數超 1000 萬,其中小米應用商店、小米瀏覽器、小米音樂及小米視頻等 18 個 APP 月活數超 5000 萬(18Q1 數據)。2018 年 3 月,MIUI 用户平均使用時長達到 4.5 小時 / 天。2021 年 MIUI 國內月活用户數達到了 1.27 億,同比增長 16.4%,全球月活用户數為 4.8 億,同比增長 32% 5

2017 年互聯網服務板塊貢獻毛利潤 63.4 億元,佔總毛利潤比例達 34.8%;2018Q1 互聯網服務板塊貢獻毛利潤 21.2 億元,佔總毛利潤比例達 40.2%。2017 年廣吿推廣業務收入達到 56.1 億,同比增長 46.3%;互聯網增值服務實現收入 42.8 億,同比增長 58.6%;其中,互聯網增值服務(遊戲)實現收入 25.5 億,同比增長 19%。2018Q1 廣吿推廣業務收入達 18.74 億,互聯網增值服務(遊戲)實現收入 7.71 億。2017 年廣吿推廣業務收入 佔比為 57%,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佔比為 43%,其中游戲佔比為 26%;2018Q1 廣吿推廣業務收入佔比為 58%,互聯網增值服務(遊戲)收入佔比 24%。2021Q3 廣吿推廣業務收入為 48 億,同比增長 44.7%;互聯網增值服務(遊戲)收入為 19 億,同比增長 25%。

廣吿推廣服務是指線上分銷渠道提供廣吿獲取收入,形式包括展示類廣吿、效果廣吿等,其商業模式與主流的以互聯網流量進行廣吿變現的方式基本一致。互聯網增值服務包括網絡遊戲運營收入、付費訂閲的娛樂內容、直播等。

除了擁有龐大的用户基數之外,小米還擁有較為完善的廣吿開發(p48):

  1. 廣吿形式上品牌效果全覆蓋。小米廣吿業務已經涵蓋了應用分發、效果推廣(效果廣吿)和品牌傳播(品牌廣吿)
  2. 分銷渠道形成跨平台營銷、自有流量與廣吿聯盟結合。小米主要分發渠道為手機應用程序和智能電視( 電視廣吿橫測 )。除了手機自帶應用程序作為主要分發渠道之外,小米也有自己的廣吿聯盟「米萌」。
  3. 小米通過自建廣吿平台,也構建代理商矩陣。小米建立了基於效果的營銷競價平台 EMI,同時在電商、網絡服務、金融行業、工具綜合類以及遊戲行業均有核心代理商佈局。

國盛證券認為(p47):

用户付費習慣較差的情況下, 廣吿 成為互聯網公司較為依賴的流量變現路徑;國內對用户體驗、用户數據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如海外,產品體驗的附加值不會受到廣吿太大沖擊,為廣吿規模做大提供了前提。

在當年還未考慮轉型且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還沒有轉變時,這種策略對小米來説是得天獨厚的。小米不僅擁有如此龐大的用户基數,並且具有完備的廣吿業務線。通過利用消費者對廣吿和體驗的不敏感,賺取大量的廣吿收入,這樣是無可厚非的。

不過,隨着科技的發展、收入的增長、手機售價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在近兩年中逐漸轉變。大部分消費者認為,既然已經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以很高的價格購買產品),那麼為什麼還在設備中忍受大量的干擾使用體驗的廣吿呢?

@ 請不要叫我評測君
@ 請不要叫我評測君

如此一來,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智能設備中會存在廣吿,它佔據了企業相當一部分收入。但是,怎樣平衡廣吿和用户體驗是之後小米在轉型中仍需要考慮的問題。

你要的不是跑分,而是流暢。

——羅永浩《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創業故事 Ⅳ》(2014)

3. 高端的困境

Intro 部分粗略介紹了小米數字系列和 MIX 系列兩款定位高端的機型的發展歷史,以及在第二部分中闡述的外觀設計失利和 MIUI 作為硬件「靈魂」的腐朽,似乎都已經表明了小米「外強中乾」的事實,即 根基沒有打穩,就立即再奔向風口

鋪天蓋地的廣吿,以及南寧新開業的小米之家…… 太多營銷,太多口號了。雖然,這樣的好處是能夠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滲透下級市場。但作為米粉,屬實厭煩了。這種厭煩很難解釋。它是一種「為啥高端機能夠搞成這種狗屎」的憤慨,一種「空開口號卻無實物」的空洞感,以及在第二部分提到的一種難以言説的羞恥感。

這一部分將探討小米自己對於高端的定義是什麼,有何體現。

3.1 什麼是高端?

一想到「高端」你的腦海裏會湧現出哪兩個品牌呢?於我而言,那便是華為和蘋果。

這兩個品牌共通的地方在於其產品 具有延續性設計和創新、穩定和流暢的系統、和與系統配合度較高且綜合素質較高的硬件 。一款完全具備這三點的產品才符合「高端」二字。幾乎所有國產安卓廠商都沒有具備這三點,除了最近改版後的 vivo。

2009 年,西蒙 · 西內克(Simon Sinek)在 TED 演講 《 偉大的領導者如何激勵行動?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中提到一個名為黃金圓環(The Golden Circle)。這個圓環由三部分組成:Why,How,What。他認為,現在很多企業介紹產品的時候,都是 What ⇨ Why,即由外向內的,而不是 Why ⇨ What,即由內向外的。

西蒙以蘋果電腦為例:

  • 由外向內(一般的營銷):我們生產最棒的電腦,設計精美,使用簡單,界面友好。來買一台嗎?
  • 由內向外(蘋果的營銷):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和創新。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的十分精美,簡單易用和界面友好。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電腦。想買一台嗎?

兩種感覺是不是不一樣了?你是不是更傾向於第二個的描述。是的,Why 對小米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走向高端的重要一環,即弄清楚目的是什麼?消費者為什麼要在乎你?

我們其實可以從 slogan 當中得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小米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享受科技的樂趣」,消費者因為小米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所以會在乎你。但是,這忽略了高端背後藴藏的另一個元素:品牌價值(Brand Equity),即消費者願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

目前來看,小米的品牌價值和消費者對小米的品牌印象都指向了「性價比」。

3.2 難以突破的標籤

從高端的三個定義來看,目前的小米即沒有穩定的系統,也沒有延續性設計,而恰恰只有綜合素質較高的硬件。在發佈會上,演講者通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介紹自己獨特的硬件,在通過使用「對比法」加以突出自己硬件的優越性。在最後的價格環節,演講者通常會拿友商幾乎同配置的機器,展示自己的價格更低,從而令消費者認為此產品更加實惠。

這樣的好處是能夠令小米野蠻生長,建立自己的獨特性,即價格優勢。在過去的十年裏,消費者學習到「性價比」就是小米的標籤,將小米和性價比劃等號;再經過口碑傳播之後,這個標籤被誤解為「同配價低」。當然,這一觀念也離不開小米賣的最好的仍然是 Redmi 系列這一事實。

因為要脱離「性價比」的標籤,或者按雷軍話説,「 通過新標籤來代替舊標籤 。」於是小米在 2019 年將 Redmi 作為獨立品牌分出來,將自己重新定位為「性價比」和「高端」兩個品牌,企圖改變消費者對於小米的品牌印象。小米 10 系列姑且能算的上是小米第一款實際意義上的高端手機,但是歸功於 MIUI 12 的暴雷,小米 10 系列在體驗上仍然達不到高端機的水準。隨後,又被同期其他友商發佈的機器再次襯托小米在性價比上的優勢,以至於大多數 B 站用户直呼:全靠友商襯托。

因此,小米的數字系列仍舊沒有擺脱性價比的標籤,反而加強了它在消費者心中「性價比」的印象,導致他們仍然認為小米的高端機仍然是「同配價低」的。於是,我們看到了 MIX Fold 因為性價比而慘遭滑鐵盧。我們很難相信,這是小米做出來的第一款摺疊屏手機。

小米通過市場營銷為自己的高端形象造勢,它太害怕了。它太害怕這個標籤會跟隨下一個十年。可是,自己早已在消費者心中埋好的種子,經過十年的風雨早已經生根發芽了,又怎會被一兩款機器撼動呢?

我本以為小米會繼續精進,總結經驗,推出真正意義上的高端手機。意料之中,情理之外,雷軍在發佈會上宣佈自己進入汽車領域。

雖然對汽車不瞭解,但我在此大膽 預測小米汽車仍然採用野蠻生長的戰略和「性價比」的策略打入市場

10 年投資 100 億美元。這些錢顯然是不夠的。以蔚來為例,2018 年虧損了 96 億元人民幣,過去四年合計虧損達 50 億美元 ( 老虎社區,2019 )。2020 年淨虧損達 53.04 億元 (雷達財經,2021),相當於賣一台車還要虧損 12 萬元( 潘濤,2021 )。由此可見,造車這件事情道阻且長,絕對不是一拍腦門決定的事情。

總之,造車所需的精力遠超手機業務,小米在未來如何平衡精力成了關鍵。畢竟,小米在中國大陸市場跌倒了第五;Q1 淨利潤為 28.59 億,同比下降 52.9%[^ 鳳凰網]。小米急需要解決當下的困境。

4. 侷限性

本文只針對於小米的數字系列和 MIX 系列,對紅米只是提及並未進行深入的探討。除此之外,本文的內容基於作者本人對事實的觀察、個人親身經歷以及反思,有可能在某些陳述上有偏見。同時,因為作者屬於消費者羣體當中的大學生,並未深入企業內部瞭解更多的內容,只根據一些公示的信息進行推論,對企業內部的一些事情、計劃、決斷完全不知情,所以可能和未來的事實有所出入。本文提到的一些問題,在其他廠商中也可能有所體現,而本文只分析小米這一家公司。由此,未來的文章需要更多內部人士的訊息或者直接由內部人士創作並指出或解釋本文中提及的一些問題,也需要利用數據統計如調查問卷收集更多的、不同的聲音。

本文在第一部分談論設計時,只考慮了小米數字系列和 MIX 系列的手機設計,並未談論獲得過大量紅點獎設計獎的米家產品,以及近年 Redmi 的手機設計,所以並不能完全代表小米的綜合設計實力。

本文第二部分談論 MIUI 廣吿的問題時,只列舉出了兩位 UP 主的廣吿橫測。未來的文章中應該列舉更多關於安卓手機自帶廣吿的橫測。

相關利益:作者用過紅米 1S、小米 MIX 2S 和 10 Pro,買過空氣淨化器、路由器等米家產品。

5. 總結

我在介紹部分簡單闡述了小米數字系列和 MIX 系列的發展史。在正文第一部分通過解釋小米自身野蠻生長的獨特性和它帶來的反噬,闡述了小米在手機設計上採取「修改市面上已有的模板」作為首選設計要素,也解答了 MIX 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它只是去探索極致的顯示技術的革新。於是,我們也就明白了 MIX 的定位是什麼。從 MIX 3 被牽着鼻子走之後,已經喪失了它自身的魅力。在正文第二部分,我談到了 MIUI 的廣吿問題是因何而來的。通過對比黎萬強所著的《參與感》和小米現狀,我發現小米似乎偏離了初衷,也遭到了參與感的反噬。又因為,本書是七年前出版,如果有可能,我希望看到《參與感 2.0》。正文第三部簡單的説明「高端」包含着三個部分:產品 1)具有延續性設計和創新、2)穩定和流暢的系統、和 3)與系統配合度較高且綜合素質較高的硬件。就此,我認為,小米手機必須擁有這三個元素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衝擊高端」。

6. 自言自語

我在這篇文章中儘量保持我的客觀性,但真的很難保持住。自從我 2014 年使用紅米 1S 之後,我非常喜歡小米。米家金屬簽字筆剛上市的時候可是 19 元一根,我用自己攢的零花錢買的。2015 年為了瞭解小米,在書店買了黎萬強的《參與感》。後來,因為想要了解生態鏈的架構和模式又買了《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之後,2019 年,我在知乎開設小米專欄粗糙地寫了小米的第一篇文章《 小米 6 之後,除了性價比,我為什麼不再推薦小米手機 》。當我回看這篇三年前寫的文章時,裏面提到的一些問題,至今仍然發生在小米的身上。

在那篇文章的結尾我説:「對不起,再見。」那時候,內心對小米的發展還是抱有期望的,而且小米交出的小米 10 系列答卷也確實不錯。但小米 順勢而為、隨波逐流、不曾反思 的企業文化令我真的再想説一次:再見。

我非常喜愛 MIX 系列,但 MIX 2S 之後的機型令我太過失望。不過,最令我失望的仍然是發佈會上那句:「我們絕不期待米粉們的期待」。作為一名心理專業本科生,我大概猜到是怎麼一回事,因為線索太片面,所以我不在此贅述。

2020 年,雷軍在《致小米全員的一封信》中強調了未來十年圍繞「手機 x AIoT」的核心戰略,「讓小米真正成為未來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對此,我仍表懷疑。早就以生態鏈體系和米家生態搭建地基的小米,卻被後來居上的華為在 AIoT 上搶了先。這很難理解,但後來慢慢地,我也理解了並在《MIUI 也許是最早的鴻蒙》一文中有所闡述。

那時候,我經常對其他米粉朋友們説的一句話是:小米在幹啥啊?這都幹了啥事兒啊?

嗯,祝好,再見吧。

> 下載少數派 2.0 客户端、關注 少數派公眾號,解鎖全新閲讀體驗 :newspaper: 

> 實用、好用的正版軟件,少數派為你呈現 :r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