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300多名基金經理被查,場外期權暴力割韭菜手段浮出水面

語言: CN / TW / HK

財聯社8月9日訊(記者 林堅)8月8日晚間,一則疑似多位公募基金經理因違規參與場外期權交易,被警方帶走調查的傳聞開始不脛而走,並持續發酵。

根據網傳訊息,此事件涉及基金經理300餘名,被業界人士稱,如若屬實,則是公募基金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醜聞。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仍尚未由任何來自基金公司或是基金經理的澄清,但場外期權交易卻再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圖為網傳的一則版本

圖為網傳的另一個版本

基金經理真能靠場外期權賺“外快”?

場外期權作為證券業近幾年的新興業務,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金融期權合約,是根據場外雙方的洽談或者中間商的撮合,按照雙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整體來看,國內場外期權只能機構和企業客戶參與,“場外期權只能以機構投資者的形式參與,達到滿足條件才能與券商簽訂交易協議。”有金融衍生品行業人士強調稱。

場外期權交易主要以證券公司為交易商,是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其中一類,另一類是收益互換。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近幾年,我國場外衍生品市場呈現出規模增長迅猛的特點。根據中證協披露資料,截至2021年年末,場外衍生品市場存量初始名義本金規模20167.17億元,全年累計新增84038.01億元,同比增長76.56%。其中,場外期權存量名義本金規模9906.5億元,全年累計新增36310.66億元,同比增長39.41%。

圖為今年1月場外期權業務佔比示意圖,來源開源證券研報

另據中證協今年1月釋出的場外衍生品報告,截至今年1月底,場外期權期末存量名義本金10917.17億元,交易筆數22324筆。在存續交易業務型別中,股指類場外期權名義本金6149億元,佔比56.32%;商品類場外期權佔比8.21%;個股類場外期權佔比10.19%;其他類場外期權佔比25.28%。從佔比來看,場外期權業務目前以股指類場外期權為主。

財聯社記者從基金經理處瞭解到,公募基金是不能參與場外期權的,但目前網傳資訊更多指向了基金經理的私人行為。

私人行為又如何實現?前述 金融衍生品行業人士表示,從個人角度來看,基金經理無法直接參與場外期權交易,只能通過第三方機構參與,“目前的情況來看,基金經理或是參與了場外個股期權的交易,而資金中介作為場外期權的交易對手方之一。此交易主要針對A股。股票暴漲或暴跌,基金經理通過場外期權都有可能獲得鉅額的收益,因為這裡面可以加槓桿。現在A股主要是看漲期權。“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因為投資場外衍生品和A股股票掛鉤,如果基金經理真的參與,或意味著基金經理先在券商下單看漲期權,後可通過資金建倉來抬升股票價格,實現股票上漲,場外期權也順勢暴漲,這樣完成結利。“基金經理的交易對手方一般需要對衝,對衝的過程可能會導致掛鉤的股票價格上漲。”

也有更為直接的版本來解釋基金經理如何賺期權的“外快”:某基金經理建倉之前,先通過場外期權通道(一般是私募)在券商下單看漲期權(槓桿普遍在10倍以上),以此計算,建倉後如果某股票漲幅50%,場外期權的漲幅可能超過500%,是一種暴力且隱蔽的手段。

不難發現,場外期權交易格外火熱,上述不脛而走的傳聞真實與否,財聯社記者將持續關注。

兩券商被踢出二級交易商名單,史上首次

雖然疑似基金經理違規參與場外期權交易,目前尚未有涉事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出面澄清,但場外期權交易,這個昔日並不受廣泛關注的交易型別著實再度走進公眾視野,而場外期權交易的“主角”,證券公司也被廣泛關注。

就在不久前的8月5日,中證協釋出了最新一期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共44家券商上榜,包含8家一級交易商,36家二級交易商。據瞭解,中證協不定期會更新併發布該項名單,整體來看,場外期權交易商呈不斷擴容的趨勢,據記者梳理,自2018年以來,中證協合計公佈了15批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其中,均是券商新增加入。

不過,相較於最近一次,即今年5月的披露名單,此次8月披露的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卻首次出現了收縮,減少了東北證券和信達證券兩家券商。

在最新名單內,一級交易商名單保持不變,而二級交易商減少了東北證券和信達證券兩家券商,31家券商業務狀態為“正常”,另有華安證券、華西證券、山西證券、天風證券、西南證券等5家券商根據《證券公司場外期權管理辦法》及《證券公司收益互換業務管理辦法》規定,因經評估不符合交易商條件,被設定一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不得新增業務規模。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部分券商失去二級交易商業務資格或進入過渡期,或許與近期出爐但不再對社會公佈的2022年券商分類評價結果有關。可看到,中證協曾於2020年9月25日釋出的《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管理辦法》,其中第十三條規定,“中國證監會、協會對交易商執業情況實施定期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實行動態調整。”

而根據上述管理辦法,最近一年分類評級在A類AA級以上的,經中國證監會認可,可以成為一級交易商。最近一年分類評級在A類A級以上或B類BBB級以上,持續規範經營且專業人員、技術系統、風險管理等符合對應條件的證券公司,經協會備案,可以成為二級交易商;展業一年情況良好、未有重大風險事件的,可向證監會申請成為一級交易商。

上述規定還明示,對於經評估不符合交易商條件的證券公司,設定一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不得新增業務規模;過渡期結束,仍未符合一級或二級交易商條件的,調出相應級別交易商名單。

場外期權是少數頭部券商的“擂臺賽”

據財聯社記者觀察,衍生品業務具有天然法人資質壁壘,經營資質受到監管層的嚴格限制,場外期權業務長期以來是個別券商,尤其是頭部券商的“擂臺賽”。

圖為券商近三年場外期權交易收入情況,來源方正證券研報及中證協

據中證協披露情況,最新8家一級交易商分別是廣發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申萬巨集源、招商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

而31家業務“正常”的二級交易商分別是安信證券、北京高華、長城證券、長江證券、財通證券、東方財富、東方證券、東莞證券、東海證券、東吳證券、東興證券、方正證券、光大證券、國金證券、國聯證券、國信證券、國元證券、海通證券、華寶證券、華創證券、華鑫證券、開源證券、南京證券、平安證券、瑞銀證券、西部證券、興業證券、銀河證券、浙商證券、中泰證券、中銀證券。

可以看到,場外期權交易商多數是頭部券商,一級交易商最為突出。業界人士介紹,一級交易商可與客戶直接開展場內個股的風險對衝操作,場外衍生品業務要求券商有雄厚的資本實力、較強的風控能力以及豐富的客戶資源。

在中證協披露的2021年場外期權業務收入排名來看,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別是中信證券(19.42億元)、申萬巨集源(18.91億元)、華泰證券(14.74億元)、中金公司(12.19億元)、海通證券(11.30億元)、中信建投(8.76億元)、國泰君安(6.06億元)、招商證券(4.94億元)、銀河證券(3.78億元)、國聯證券(2.81億元)。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場外衍生品業務作為基於客需的非方向性用表方式,在權益市場震盪過程中,成為頭部券商實現盈利可持續性的擴表方式。場外衍生品業務是典型的客需業務,其盈利模式不依賴於市場的上漲,而是通過風險對衝賺取穩定的回報,因此能夠成為財務槓桿持續提升而不放大市場風險敞口的路徑。

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場擂臺賽是部分券商的狂歡,但在監管趨嚴的環境下,業務的合規風控問題值得券商繃緊神經。就在今年6月2日,證監會罕見同時披露多份場外期權業務罰單,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華泰證券均領罰,而問題主要集中在標的及合約管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和流程不規範等多個層面,這也反映出公司合規管理不到位、內部控制不完善。

針對最新一期交易商名單的調整,國泰君安非銀團隊指出,其旨在公開根據場外期權執業情況評估結果調整後的最新交易商名單,規範場外衍生品業務發展。產品創設能力與合規風控水平更強的券商將更多受益。預計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的調整將進行常態化階段,市場的進一步規範將變相提高業務經營門檻,強有力的產品化能力與合規風控水平將更為凸顯,強者恆強格局未變,行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

上述券商研報還指出,憑藉更強的產品化能力與更為完善的合規風控體系,頭部券商將更好把握場外衍生品業務需求快速增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