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臨近,哪些看點值得期待?

語言: CN / TW / HK

兩會臨近,萬眾矚 目。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既是我國經濟走向的“晴雨表”,也是民生改善的“揚帆船”和老百姓的“暖心劑”,更是世界觀察與瞭解中國的重要視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國內疫情頻頻反彈、海外俄烏衝突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此次兩會無疑更加牽動人心。

那麼,今年的兩會將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資訊呢?我們不妨來做個前瞻。

增長目標、巨集觀政策與房地產

每年的全國兩會上,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經濟增長目標將如何確定,這不僅是預判全年經濟執行態勢的重要參考指標,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年巨集觀政策的調控方式和節奏。

那麼,經濟增長目標將會如何設定呢?

我們知道,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國民經濟執行受到了較大影響,全年GDP增速只有2.2%。不過也正因為2020年的低基數效應,疊加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持續穩定等其他因素,2021年經濟增長迎來了強勢反彈,全年GDP增速高達8.1%,顯著超過了年初設定的目標值6%,令人振奮不已。

而今,伴隨著低基數效應影響的減弱,2022年經濟增速大概率要回落,與之相應的是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大概率會有所下調。

事實上,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去年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已經顯現出放緩態勢。從各地來看,超過80%的省市都下調了經濟增速目標,且整體降幅約為0.7個百分點,因而全國經濟增長目標可能也會下調相近的幅度,我們預計全年GDP增速目標將會在5.5%左右。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效仿2019年設定增速區間,比如5%~5.5%,這樣便可為也為疫情防控、結構調整和應對經濟執行中的不確定性留出彈性空間,繼而為更高質量地完成經濟增長任務提供更大的迴旋餘地。

巨集觀政策上,我國2022年財政政策將會更加積極。根據去年年底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這便意味著要強化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注重精準意味著聚焦於政策重點扶持領域,並且力求務實。

按照市場普遍預測,2022年財政赤字率水平或將安排在3.2%附近,專項債發行規模大體與去年相當。在支出端,財政發力節奏將明顯前置,基建投資或為主要抓手;而在收入端,減稅降費將會是今年財政工作的重心,聚焦於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減負以及製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等領域。

至於貨幣政策,面對國內經濟的“三重壓力”以及疫情、通脹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外部不確定性的加強,根據央行的表態,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週期調節力度,發揮好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不僅要實現“總量穩”,還要做到“結構優”,在保持信貸總量增長的同時也強調結構的穩步優化,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發力。

房地產方面,在“房住不炒”基調不變的前提下,樓市調控力度有放鬆之勢。今年開年以來,多地陸續出臺樓市鬆綁政策,從限購、限貸、限價、土地供應等多方面給予樓市實質性支援。尤其是近日銀保監會主席明確表態“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扭轉”,更可視作是中央政府層面為地方鬆綁政策做了背書,預計後續地方政府層面還會有更加強有力的樓市鬆綁政策出臺。而2022年,房地產各項資料有望在年中築底回升,實現“軟著陸”。

穩增長與促消費

市場一致認為,2022年的政策總基調將會是“穩增長”。

事實上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在中央的部署下,我國經濟工作已全面轉向了“穩增長”,而一系列穩增長政策也都有所成效,包括10月份房地產信貸政策的糾偏,11月份國常會佈置年內專項債完成發行,12月初央行全面降準等等。而在去年12月份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更是重點強調要“著力穩定巨集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今年2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再次指出,今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加大巨集觀政策實施力度,穩定經濟大盤,都充分體現了“穩增長”的總基調。

想要“穩增長”,投資當然是最為重要的抓手——見效快,只要資金到位,專案開工後就可以迅速對經濟和就業帶來拉動效應。從地方兩會的投資增速目標變化來看,今年明確目標的省份數量有所增多,體現出各地對於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意願明顯提升。不過,考慮到經濟增長不僅要“量增”,還應該“質升”,因此新基建的投資規模增長要比老基建更值得關注,此次兩會或將給出具體方向,比如符合數字化、智慧化的“東數西算”工程,迎合“雙碳”目標的節能減排設施改造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基建投資發力之後,擴內需的後半程仍要依靠消費的接棒。理論上講,消費是一切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體現,更是當前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如果消費不振,勢必會制約各行各業生產端的發展,也會影響到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步伐,所以如果沒有消費的貢獻,勢必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

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消費增長明顯動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於,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多地疫情散發,對消費市場屢次造成短期衝擊,疊加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相對較大,使得很多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的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受到影響,消費信心和預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修復,儲蓄傾向與避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強化,並對消費持謹慎態度,這便導致整個消費端復甦程序相對較慢。

由於中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相對更高,對於價格變動更敏感,其人口數量佔比也更大,對於促消費而言舉足輕重,因此本次兩會或將出臺相關政策,來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信心和消費能力,比如調整個人所得稅、加大對中低收入者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等等。

其實,近期的政策導向也的確是在向著中低收入人群傾斜。去年年底,國常會決定延續實施部分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中低收入群體的壓力;今年1月,總理在專家企業家座談會,提出要“多措並舉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釋放消費潛力”;2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推動制定出臺《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推升中等收入人群佔比。這些內容是否會在兩會上再度提及,都是極大的看點。

以下三個細分領域值得關注:

一是綠色消費,包括新能源汽車、綠色智慧家電、綠色建材等等,這是各地擴大消費、培育消費新熱點的關鍵一環,同樣也是符合“雙碳”目標的消費品類;

二是新型消費,繼續依託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來助力消費市場的轉型升級,支援直播帶貨、線上醫療等新興消費業態,推動線上線下融合;

三是消費場景,比如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文旅綜合體、特色街區,大力支援夜間消費等。

重點任務部署

每年兩會都要佈置一些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今年自然不會里外。在我看來,以下三方面任務將會成為2022年的工作重心。

第一,繼續強化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從全球視角來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差距,本質上正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率先在科技創新領域有所突破的國家,往往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就越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階位置,進而能夠激發更多的新興產業,掌握國際社會話語權,引領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於我國而言,儘管近些年科技實力的進步有目共睹,但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我國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附加值不高;而在晶片、半導體、工業軟體、航空發動機等核心技術領域,我國依然面臨著被“卡脖子”的情況,這便容易讓我們在關鍵時刻處於被動局面。

考慮到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以及我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漸淡化的現實,要想真正參與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重塑,並掌握國際競爭的話語權,我們理應有所行動。預計此次兩會繼續強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大稅收優惠政策、擴大裝置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特別是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

第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放眼全球,數字化浪潮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伴隨著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國民經濟的執行和人們的工作生活已被深刻重塑,而決策層對於數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相關政策不斷出臺。而今年1月釋出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更是將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位置,明確了八大重點任務以及資訊網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經濟治理能力提升等十一項專項工程;同時,地方也在不斷加速數字經濟佈局,足以見其分量。

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正式啟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已經成熟,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有望進一步提速。此次兩會,數字經濟顯然是繞不開的議題。

第三,堅定貫落實“雙碳”目標。

自2020年9月提出“雙碳”目標以來,我國一直穩步有序地推動“雙碳”任務的落實,這已經成為未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產業升級的核心基調。今年以來,“雙碳”“1+N”政策體系中的檔案繼續出臺,例如在《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 (2022年版) 》明確,高耗能行業的17個重點領域2025年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比例基本清零,充分彰顯出我國對於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推動減碳的堅定決心。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相信今年兩會也將會再度強調。而在具體行動方案上,預計將會在煤炭有序替代轉型、推進可再生能源和分散式新能源發展、構建推動“雙碳”的市場化機制、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領域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工程、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等方面加以部署。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資訊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本文由公眾號“蘇寧金融研究院”原創, 作者為星圖 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付一夫,封面圖來自千圖網。

(可在 “蘇寧金融研究院”公眾號後臺回覆“進群”,掃碼新增小助手微信, 免費加入蘇寧金融研究院讀者交流群,群內每日分享市場觀點

編輯:孫江永 毛德芬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