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小夥兒說卷不動了,我是這樣勸他的……

語言: CN / TW / HK

你是否曾覺得,每天忙到很晚,做了很多工作,但又好像沒什麼產出?這種情況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本文作者從心態、向上溝通、到做事提效進行了討論,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最近跟同事一起喝下午茶,眼看往日的精神小夥打蔫了,後來一問才知道,他說最近卷不動了,想要離職。這個同學去年9月份從一家創業公司過來的,被分配到其他業務線,但跟我們有些緊密合作。

聽到他說離職還是很意外,便問他原因。

他說道:老闆總給我很多工作,即使996也根本幹不完。上下游同事什麼事兒都找我,把一些髒活累活甩過來。常常忙到很晚,但好像又沒啥產出。

我問他:你的困境有跟老闆溝通過麼?

他回答到,上週已經溝通了,並一口氣跟老闆對了64個專案,老闆只是覺得都該做專案。並跟他說,好好分配下時間。

對了兩輪後,感覺什麼都沒改變,很無力,常坐在工位上嘆氣,甚至有同事叫他一起吃飯或者聚餐,都沒有參加。感覺自己跟團隊越來越疏遠了。

他的情況可能每個人都經歷過,於是我們從心態、向上溝通、到做事提效展開了溝通,我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如下。

01 改變受害者心態

先改變受害者心態,心態很重要,決定我們的行為。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被某次不公平對待,而陷入到了受害者心態,導致後邊行為畸形,甚至把自己封鎖起來。這樣一來,也會與機會失之交臂。上面同學一些經歷,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之前有兩個校招的小朋友,學歷和背景相差不大,同學A心態蠻好的,讓幹啥都行。另個同學B,會敏感一些,偶爾會因為專案上任務分配(任務也是隨機分配的),陷入emo的狀態。

團隊一些集體討論會、聚餐,同學B也因各種理由拒絕了。而在討論會或者聚餐中,往往會產生一些有價值資訊,或者新的工作內容,老闆就隨口給了同學A。一來二去,同學A知道資訊相比同學B多很多,地盤也會更大。

回頭來看,同學B能力真的比同學A差很多麼,我覺得未必。而是他的心態讓他默默喪失了很多機會。

通常情況下,事實(你認為事實也未必是真實的事實)影響了心態,心態決定了行為,受害者心態的判斷邏輯是,由於我之前被不公平對待,所以我不打算為組織付出,表面看你在減少付出,實際上你在主動放棄機會。所以從個人收益最大視角,我們都應該保持積極心態。

所以,我建議他先調整心態,把受害者心態調整到積極心態。

02 把事情講清楚

跟老闆主動溝通,要把事情講清楚。

向上面朋友說,他跟老闆講了兩輪64個專案,最後沒解決問題,大概率是沒講清楚。

要想講清楚,核心就是要”說人話”。關鍵三點,論點、洞察、事實。洞察是支援論點的,事實是支援洞察的,最後讓老闆決策這個論點就可以了。具體怎麼做呢?

拿同學的事情舉例,他可以提煉出一個需要老闆決策的論點,假設他的【論點】是專案太多,短時間內大量高優專案湧入,自己幹不過來想要加人。然後怎麼能說明這個論點。

這個就是【洞察】發揮的作用了,比如新增的專案更高優、有嚴格上線要求、現有人力被佔用等等。只說洞察不夠說服力,要與【事實】做結合。

其中同學口中的64個專案就屬於【事實】,最後,我們要主動”萃取”能證明的洞察的【事實】,哪些屬於“專案高優”的洞察,哪些屬於“有嚴格上線要求”的洞察、哪些屬於“現有人力被佔用”洞察,事實要主動取捨,保證與洞察絕對匹配。

關於論點,要明確,你要尋求什麼幫助,是資源還是輔助決策;關於洞察,可以有多種角度組合方式,嘗試找到最合適、最有說服力的視角,比如,上面洞察中,“有嚴格上線要求”比“專案週期長、複雜”,更有說服力;關於事實,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部分,可以先全部內容窮舉出來,保持每個事實互相獨立,再進行主動“萃取”可以支援洞察的事實。

但有的時候,論點未必一下子能想清楚一定是哪個,那就先講清楚洞察和事實,並提供可以選擇論點方案,讓老闆做選擇題的決策。還是拿同學的事情說明,他的論點可以是加人,也可以是重排專案優先順序亦或是其他的。

以上這種溝通方式,最起碼我們能拿到一個明確的反饋,甚至可以關聯接下來的行動,比如選哪個方案?我的提議行還是不行?

相比,同學直接拿64個專案跟老闆對方式,決策成本要高很多倍。首先,老闆要先看懂64個專案。其次,他從64專案中找到問題是啥。最後,他再給你一個答案!我們要是講不清楚,老闆就要下場去做分析,成本也就自然要高出很多。所以,哪種方式更容易說明問題,更容易獲得支援?

所以,我建議他跟老闆不但要主動溝通,更重要是把事情講清楚。

03 提升做事兒效率

提升做事兒效率,做好資源整合。

像同學說一樣,他有64個待辦專案。確實是,每人一天待辦事情至少有幾個,多則幾十個。

如果把時間和精力視為資源的話,像撒胡椒麵一樣平均分配到每件事兒上,資源可謂少之用少。我們要集中精力辦大事兒,但工作中往往被一些瑣事牽絆,又不得不做,該怎麼辦呢?

首先,在意識上,我們要主動發現低效的事兒,才會有改進可能性。

比如,之前有同學每天利用半天時間,給大家開通各種許可權,一做做了好幾年。有時候流程未必一下子就是完美的,需要不斷迭代過程,但如果我們意識不到流程不完美,可能就長此以往被消耗下去了,這是我們需要自己發現並改造的。

其次,在方法上,做好改進。

常見的方法就是把需要人的經驗判斷內容,做成制度,完成到標準化升級。

比如,運營平時會做很多活動,活動涉及到資源做推廣,之前有一個同學專門來負責活動做資源分配,這個同學工作很忙也辛苦,但產出很弱。所以,後來我們將需要人的經驗判斷元素提煉出來,做成標準和制度,然後擬訂SOP流程供大家使用。

最後,在技巧上,做個好局。

上面說到從人把關到流程制度,但有些事情是離不開人的,需要人來再次把關,這時就需要做局,做局是指通過制度或者規則實現多角色自運轉,從而達成目標,在過程保證每種角色都是受益方。若是其中一方沒有受益,可以從受益的一方拿取利益,去補貼那一方。

舉個例子,之前有個同學負責話題的配置,工作核心是對內容進行篩選,每天至少要看幾千條貼子,最起碼之前負責這塊的同學是這麼做的。但是,這個同學過來後,顯然對這個方式效率不滿意,於是他發起了一個伯樂天團,面向使用者徵集,是想通過伯樂們投票來決定哪些內容能上話題。

同時他把規則和制度跟伯樂們講清楚,這種做法省去了他自己的大量的時間,為了保證伯樂們做事兒積極性,他也申請一些虛擬品作為激勵。可以看到這個鏈條上同學、伯樂都是受益的,那麼這件事兒就是成立的。

一件事兒責任和義務確實屬於你,但實現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所以,我建議他提升做事兒效率,做好資源整合。

04 最後

以上都是講述技巧方面的,沒有考慮個人意願和情感。另外,也從另個角度跟同學進行了說明,如果自己內心知道這些,但從個人情感和意願就是不想做,其實換個環境也是更好的選擇,畢竟在一個不適合的環境中,會掩蓋自己的光芒,要找到合適自己的生態位,個人能量才會發揮最大。

至於這個同學想要離職也不是不行,只要是自己看清楚情況並主動選擇的就好。而不是,不但沒有主動選擇,還迷迷糊糊pass掉一個還比較好的選項(也許你pass的選項是你當下能選擇的是最好的那個)。

分析完後,同學說他想要留下來再試試,感覺自己確實還有很多能做的空間,想嘗試完再做打算。

有時候我們經常會像這個同學一樣,有無力感,事兒就像個”團”一樣壓在心裡,在模糊的印象裡,感覺很emo又看似沒啥辦法。

這時我們需要靜下心來,主動分析和梳理,這個是什麼事兒,過程中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假設各種可能結果,甚至最壞的結果。

在分析完後,這個團也許就被自動解開,模糊的內心世界也會清晰很多。由於你想到了最壞的結果,同時也意識到結果不由你來決定,所以你會更加坦然。但,同時你也知道,你的努力可能會改變結果,所以在做事過程中會更有魄力,並願意all in去做。

整個人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行動,內心從emo到有希望,從原來看似只能被動接受模糊的一團,到現在你主動去分析,主動去做自己能改變的部分,主動去接受結果(不能改變的部分),主動……

所以,嘗試把你內心被動一團,嘗試拆成主動的線。

本文由 @楊學姐聊運營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

給作者打賞,鼓勵TA抓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