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騰訊、阿里等競逐汽車雲賽道,資料安全成行業發展新挑戰

語言: CN / TW / HK

在業內看來,儘管汽車雲市場正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但隨著新能源加速滲透,智慧化技術的逐漸突破,以及車企在智慧化領域競爭加劇,一場“暗戰”即將到來。

結束高增長的雲服務廠商正在不斷調整戰略,汽車雲市場成為了各家競相佈局的重點領域。近日,百度智慧雲針對汽車行業正式推出集團雲、網聯雲和供應鏈協同雲,瞄準汽車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而在此前,包括位元組雲、騰訊雲、華為雲、阿里雲等在內的頭部科技企業早已將“汽車”從一眾行業解決方案中獨立出來,通過形成汽車雲架構來謀取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使用者。

值得關注的是,雲服務為車企提高效率的同時,加速了自動駕駛走向大規模商業化的道路。機遇與挑戰並存,在自動駕駛時代,車端資料量指數級上升,不僅對雲端資料庫儲存、安全性提出了挑戰,同時如何高效利用和處理又是另一大難題。

在業內看來,儘管汽車雲市場正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但隨著新能源加速滲透,智慧化技術的逐漸突破,以及車企在智慧化領域競爭加劇,一場“暗戰”即將到來。能不能深入到行業深處,真正搶到蛋糕,還得看它們的綜合實力。

競相爭奪市場增量 巨頭加速入局汽車雲

汽車雲並不是一個新賽道,但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各大雲廠商紛紛加碼佈局。

近日,百度智慧雲首次釋出汽車雲,包括集團雲、網聯雲和供應鏈協同雲,幫助車企和產業鏈解決生產、自動駕駛測試、供應鏈管理三大數字化應用難題。

不止百度,去年9月,位元組跳動被曝組建汽車雲業務團隊,其中自動駕駛雲服務是其佈局重點;去年11月,騰訊雲官宣推出汽車雲業務,今年6月又宣佈進一步做出調整,確定了“車雲一體化”戰略;去年底,華為雲釋出“汽車行業整體服務策略”,聚焦雲原生基礎設施、數字化生產&供應鏈、數字化出行等解決方案;今年8月底,阿里雲和小鵬汽車聯手建成駕駛智算中心“扶搖”,用於自動駕駛模型訓練。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超10家國內外雲廠商推出汽車雲服務。為什麼頭部雲廠商都在爭“汽車雲”市場?

近兩年來,由於國內外政策和環境的變化、疫情反覆的影響,雲端計算廠商們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雲服務場商數量在持續增加,競爭日趨白熱化;另一方面,雖然上雲是大勢所趨,但云服務廠商仍需解決諸如安全的考量、路線的選擇、投入的程度等客戶關心的問題。

“汽車雲服務是個正在快速增長的大市場。”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新能源汽車相當於一臺超級電腦,在執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資料,這些資料需要有云端服務支援,以便滿足儲存、傳輸、加工分析的需要。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炸式發展,快速的形成並擴大了汽車雲服務的市場規模,從而引發雲巨頭們的爭搶。

艾媒諮詢CEO張毅也持相同觀點,在他看來,此前雲服務廠商主要的服務物件是大中小企業、政務客戶以及網際網路企業,但是在主業趨緩的背景下,各大廠商加速調整步伐尋找新的市場增量。而在智慧汽車浪潮下,車企上雲的需求呈現爆發之勢,尤其是汽車進入自動駕駛時代,汽車雲服務市場的發展前景是肉眼可見的。同時,汽車雲市場作為新興的爆發市場,潛力遠未得到開發,未來誰能拿下汽車雲市場,誰就擁有行業的話語權。

車企自動駕駛資料承壓 雲端計算能力成破局關鍵

隨著車企數字化轉型的深入,上雲已成為業內普遍現象。根據研究機構Frost&Sullivan報告顯示,2021年雲在汽車行業的應用比例已達到53.7%,超過一半的企業已在雲環境中開展了業務運營。

百度智慧雲方面在接受《財經》新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包括一汽、吉利、東風汽車、蔚來、理想等都是百度智慧雲的使用者。據騰訊智慧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有100家以上車企和出行科技公司使用了騰訊的雲服務,其中有廣汽、長安、梅賽德斯-賓士、寶馬、蔚來、博世等。

值得關注的是,雲服務給車企帶來的不只是效率工具的提升,更加速了自動駕駛革命。自今年在技術、政策法規等取得突破後,自動駕駛開始從小範圍的試驗場,走向大規模商業化道路。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正在轉型智慧化的傳統車企,都紛紛將自動駕駛功能上車,以期實現量產應用。

不過,挑戰隨之而來。在研發階段,車企可以通過自建的資料中心來支撐儲存、算力需求。但是一旦實現量產,不僅面臨著資料量變大對雲端資料庫儲存造成的壓力,同時還需解決如何高效利用和處理的難題。

阿里雲方面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目前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是,自動駕駛演算法研發速度遠遠跟不上資料量的增加速度,背後原因就是算力不足。可以說,自動駕駛技術的比拼,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算力的比拼。

雖然不少車企已經認識到雲服務對於自動駕駛的重要性,相應的投入正在快速上升。但是對於大部分車企而言,並不是每一家車企都可以搭建一個雲端超算。畢竟,車企自建雲端計算基礎設施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後續成果能否盡如人意仍是未知數。

在張毅看來,任何一家智慧汽車公司對算力的要求極高,尤其是自動駕駛模型訓練,在視覺檢測、軌跡預測以及行車規劃等演算法模型上都很“吃”算力。這顯然不是一般車企能夠承受的。建設超算中心,硬體只是其中一項支出,未來隨著資料儲存需求的增加,企業勢必還要追加投入更多資金,而智慧汽車公司現金流本就十分緊張,難以支撐這一模式。

張孝榮指出,從技術角度來看,車企入雲,可以完成特定的資料處理和演算法積累。同時,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由汽車產生的資料將面臨核爆炸式的增長,一個汽車廠商遠遠滿足不了這種需求,因此需要尋找雲服務廠商來合作完成。車廠可根據自身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和探索,結合不同雲服務廠商的固有能力,雙方共同進行資料處理,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行業面臨高速發展 資料安全亟待重視

對於科技企業來說,發展汽車雲已經不是一道可選題,而是必答題,更是一場綜合能力的較量。

事實上,車企在與雲廠商合作的時候,往往心存戒備,並非完全開放。車企們擔心,雲廠商如此深層次的介入到自己的研發業務中,這不相當於把自己的七寸掌握在他人之手?而且,雲廠商巨頭不論從營銷力還是影響力上,都非常強勢,這會讓一些車企在合作的過程中有所顧忌。

此外,資料資訊的安全性也極大考驗雲端計算廠商的能力。近年來,有關雲服務廠商洩露使用者資料的訊息頻頻被曝。解決信任問題,消除企業上“雲”的後顧之憂,已成為各大雲端計算廠商們的著力點,而成熟的技術無疑是保障雲端計算安全的後盾。

百度智慧雲方面坦言,車聯網服務上雲的過程中,面臨汽車供應鏈產業的安全和穩定問題。在疫情常態化下,車企無法實現穩定供貨,生產受到影響甚至停滯。而供應鏈協同雲可以解決汽車行業全鏈路問題,包括車企上下游服務體系。網聯雲可以利用汽車執行過程中的互動資料,提升汽車的智慧互動和雲端協同能力。

“雲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的新生產力,車、雲融合的智慧網聯汽車是突破單車智慧瓶頸的全新發展路徑,建立車雲一體化的資料驅動架構成為競爭的關鍵。”騰訊智慧出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新媒體記者,智慧汽車行業涉及的資料型別、資料格式、資料體量都有明顯的行業特色,和其他行業不一樣,這帶來了智慧汽車的計算框架、對資料的計算和儲存需求,以及相應的安全法規要求。基於這些鮮明的行業特性,智慧汽車行業應該專雲專用。

張毅指出,智慧網聯汽車發展進入白熱化階段時,車企需要在規模量產的同時做強做精,才能形成競爭壁壘。對於雲服務廠商而言,是否具備能夠快速響應車企下一代車型研發需要的能力,以及能否幫助車企在智慧網聯的發展道路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車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因此,具備這些能力的雲服務商,將更加受到車企的青睞。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ID:mycaijing) ,作者:舒志娟,編輯:潘西,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