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際網路角落裡走出來的Figma

語言: CN / TW / HK

Figma,一個只有幾百萬人使用,絕大多數C端使用者都沒聽過的產品,打算以20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Adobe。

雖然使用者規模有限,而且絕大部分是設計師,但Figma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微軟、Twitter、Uber都是它的客戶。

華為和大疆也曾為Figma付費。網易、京東、頭條和小米早在2020年就有設計團隊使用Figma。簡而言之,Figma是面向設計師的Web端實時協作工具,類似線上文件,多個使用者可以同時處理一個設計。在網際網路公司,多個使用者可能是多個角色。一個產品從想法到設計再到生產,UI設計師、產品和研發都要參與其中,Figma就是協作平臺。團隊的設計工具,而不僅僅是設計師的設計工具,這個定位幫助Figma超越對手,一騎絕塵。

尤其疫情影響下遠端辦公的需求激增,Figma的估值從2020年的20億美元飆升至現在的200億。這種示範效應下,國內對標Figma的MasterGo、即時設計、Pixso也相繼拿到不小的融資。尤其今年3月,Figma封停了被美製裁名單的相關公司賬號,華為、大疆就在其中。

出於安全和穩定考慮,國產替代是大勢所趨。承接這樣的剛性需求,是中國版Figma的機會,更是難關。Adobe收購Figma,為市場再添變數。畢竟Adobe在設計軟體世界,具備主宰的地位。一個被廣泛關注的問題是,被收購的Figma能否續寫傳奇?

01

很多時候,Figma並非*。國內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設計師姜勤告訴新莓daybreak,過去他們主要在用Sketch。

這是另外一個比Figma更早出現,也更專注體驗的設計軟體,深得設計師群體的喜愛和追捧。2019年,Sketch的全球使用率高於Figma。但因為是本地化軟體,共享檔案不方便。於是,他們決定切換平臺,在Figma和Master Go之間二選一。

Master Go之所以進入他們的考慮範圍,一個重要原因是羅永浩曾為其代言。今年5月,羅永浩在微博釋出一則關於Master Go的視訊,很多網際網路從業者才*次聽說這個產品。他們打出的口號是,「能最多承載 500 人同時線上協同和圖層量 10 萬級別大型專案」。Master Go還推出「國產設計軟體共創計劃」,美團、知乎、自如、順豐等公司都加入其中。

Master Go作為中國版Figma的熱門選手,也得到頭部基金的背書。2021年10月,Master Go所屬公司藍湖一年內拿到四筆投資,在C+輪融資時,拿到GGV和紅杉的10億元。作為設計師,姜勤的體驗是,Figma外掛比較多,協作方便,生態感更強;Master Go基本是照搬Figma,費用便宜。最後他們公司決定使用藍湖旗下的Master Go。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姜勤直言,「Master Go體驗不是很好。」具體表現為,Bug比較多。「比如我們從Sketch將檔案遷移過來之後,字型丟了,很多類似投影的效果也沒了。我們提出的一些需求,也沒有得到解決。」某種程度上,公司使用設計工具是在做視覺資產的生產和管理,所以他們最看重生態穩定。Web服務完全依賴賬號體系,除了大疆遇到的這種黑天鵝事件,他們更擔心假如平臺倒閉,軟體沒人維護,設計檔案無法遷出,這才是致命要害。這也是設計師之前偏好Sketch的原因,即便哪天出現問題,至少本地已經下載的當前版本可以照常執行,設計內容沒有丟失的風險。

不過Sketch的缺陷也很明顯。除了之前提到的檔案分享過程複雜,Sketch對電腦效能要求更高,檔案稍微大一些,就會出現卡頓。這是Figma和Master Go不會遇到的問題。如此綜合比較,Figma的價效比就顯現出來。所以,當Figma被Adobe收購的訊息爆出,設計師圈隨之地震。姜勤解釋,雖然Figma創始人Dylan Field在收購公告中說,目前沒有改變Figma定價的計劃,但他們最擔心的還是收費問題。「Figma對個人設計師比較友好,免費使用,只向團隊收費。但Adobe的作風是,誰用都要錢,而且不便宜,一年幾千塊。我們比較在意的是,受Adobe的影響,Figma之後會不會收費更貴。」

02

Figma是這樣一種toB產品:它所服務的公司都擁有海量使用者,尤其那些科技巨頭,旗下的數字應用活躍使用者動輒以億為計。

使用者越是頻繁使用這些APP,對產品設計的要求就越高。Dylan Field在一次訪談中甚至說,「設計已經成為一場軍備競賽,人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僱傭設計師。我們看到更多的人開始思考,設計思維在他們組織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真正使創新成為公司每個人都參與的核心引擎。」

他在事後總結Figma成長軌跡的時候,曾以一個指標來證明他的觀點,那就是企業中設計師跟開發者的比例。以IBM為例,2012-2017的5年之間,這個比例從1:72提高到了1:8。而矽谷的不少公司,每1個設計師只對應6名程式設計師,個別公司這個比例甚至達到驚人的1:3。設計師的重要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美學創造性,產品經理和開發是否能將創意落地實現,這也是關鍵。姜勤解釋,早年沒有專門UI設計工具的時候,設計師主要使用的工具是AI。基本上每次更新設計稿,都得壓縮打包共享給團隊成員,之後他們有反饋會另外截圖和標註。設計完成的作品還要給開發切圖,過程確實比較繁雜。

數字應用大行其道的當下,設計工具的確要考慮多人蔘與、複雜的設計系統及團隊協作的需求,相當於可以讓更多成員參與到設計過程。所以,Dylan Field創辦Figma的願景是,「消除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且他們沒有像Sketch和Adobe XD那樣,做本地化服務,Figma*天就基於網路瀏覽器執行,「輕量級」的工具,天然具備多人協同屬性。這也幫它收穫了很多非專業設計師的忠實粉絲。

Adobe 數字媒體業務總裁David Wadhwani就提出,Figma 的客戶是新的使用者群,他們不是設計師,主要是軟體開發人員和產品經理。但姜勤並不認為,Figma的實時協作一定能得到正向反饋。「一直被人盯著修改,這個過程也挺難受的。」

03

創業10年,Figma在2020年才獲得業內認可,全球使用者使用率快速增長,也獲得資本追捧。在此之前的漫長時間,其實都在緩慢而艱難的爬坡。2012年8月,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成立Figma,他們並沒有明確要創造的產品是怎樣一種功能,對未來的形態沒有明確的想法,雖然第二年就拿到一筆種子投資,但前三年他們都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既要尋找方向,又要努力找錢,還得應付管理難題。當時Dylan Field只有20歲,剛剛從布朗大學輟學。

直到2015年12月,Figma終於釋出了Beta 版,被認為是「部分功能對標了Photoshop」。2016年,產品正式對外上線;2017年推出付費服務。雖然當時市面上已經有Sketch和Adobe XD這樣的本地軟體,Figma基於Web的服務還是在市場迅速佔領一席之地。Dylan Field後來在訪談中反思了Figma推出產品的節奏,「我們的行動太慢了。」他告誡更多創業者,不要追求*,「*主義就像敵人一樣,總是在做假的干擾和對比」。

儘管早年Figma的成長有些龜速,但因為他們精準地抓住了兩個層面的目標客戶,最後逆勢增長。一是,Figma早年通過服務幾個標杆客戶,找到公司的共同需求,實現產品快速標準化。比如Airbnb這樣的客戶,是公認的設計師文化主導的公司,他們對產品質量和功能要求非常苛刻,幾乎可以代表設計師最高水準,服務好Airbnb就能滿足大部分公司的需求。服務微軟,則幫助他們開啟收費市場,因為對方反饋,「免費的產品,我們覺得不安全。」

2018年,Figma的客戶名單就已經包括了Airbnb、Dropbox、Uber、微軟等這些明星公司,而且他們基本是從Sketch遷過來的。Figma做的第二件事,是找到設計領域的KOL,那些真正在社群中有影響力的專業設計師,跟他們交流,打磨產品。Dylan Field親自在Twitter找到設計領域的大咖們,挨個私信,約出來當面聊天。這也是後來Figma社群氛圍做得比較好的原因之一。2020年,Figma的全球使用率超過Sketch,估值達到20億美元。2021年6 月,Figma拿到2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即飆升為100 億美元。最重要的是,Figma本身還是一家賺錢的公司,預計今年的收入為超4億美元,毛利率高達90%。即便是200億美元的高價,Adobe仍然認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如果不是股市低迷,他們可能都沒機會促成這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