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十一“不香了”,探討2022年線下店必須升級的10個新認知

語言: CN / TW / HK

編輯導語:自雙十一被各大電商平臺賦予了狂歡節的定義之後,雙十一一度成為全民期待的購物狂歡節。可近幾年的雙十一卻一直詬病不斷、飽受爭議,不少網民紛紛被商家平臺的套路勸退。從人人翹首以盼到紛紛吐槽,雙十一為什麼“不香了”?

2021年,天貓“雙十一”突然遇到了瓶頸,雖然交易額繼續突破,但增長率斷崖式下降,“靜悄悄”、“不興奮了”、“不香了”、“天花板到了”、“沒落了”這些關鍵詞被形成。

為什麼呢?

除了電商購貨渠道多樣多元、流量和閉環優勢加速消解等這些,最重要的是新人群和新人群引導的新消費觀念與習慣的變化。

1.8億的90後和1.66億的00後正在重新定義的新消費:“寶藏消費、反思型消費、篡改式消費、意義消費、窮而不貧、鄉土文藝、無用愛好、故事破壁、萬物可撕、責任共生——《超感重碼》”。

他們的主流化,線下消費渠道和各類創新的新消費空間場所迎來了“後增長時代”。

曾經需要仰望的“美術館”正在下沉到各個生活空間,新購物中心和公共空間正在被“藝術”重塑被沉浸重新整理,數字賦能讓“產品找人”的技術普惠成為現實。

曾經中國最好商場最好位置的國際品牌正在被TOPTOY、泡泡瑪特、擼貓館等新生活IP陪伴品牌取代;MANNER咖啡、三頓半、喜茶們正在熔爐出全新的空間。

2022年,這次風口、機遇、浪潮,線下店能否借勢和復興,能否重構和復活,能否找到自己“新生命”和新價值,不僅需要不停的創新探索,更在於能否升級10個新認知。

一、新認知1——“店”不是為了「交易和賣產品」,而是「獲客」

假如以「交易和賣產品」為目標,那麼考核指標就是“坪效”。

“店”只會思考每天增加多少營業額,如何做促銷,如何和線上店競爭等;店員也僅會考慮如何讓進店的客戶買東西和買更多的東西, “店”永遠被限制為一個銷售終端。

如果店不是用來“賣產品”,而是為「體驗」,從哪裡買不重要,類似蘋果的服務體系和品牌價值就被建立。

如果不再是“交易”,而是 「獲客」,考核指標就是增加多少社群成員。那麼買不買不重要,感受好才是關鍵,沒有銷售壓力的店長和店員會竭力更細節的服務,提高顧客體驗,讓他們加入社群。

因為有了「新社群」,銷售場所的時間空間天花板就被開啟。

二、新認知2——“店”是「聯結器」,連線現在使用者和未來使用者

只盯著入店的顧客,“店”永遠是一個聚集當下路人的空間。

如果把“店”認知為「聯結器」,店不只是服務入店的顧客,眼前的顧客,更要服務未來的使用者,那麼新的視角和視野是——如何借場地創造更多的連線方法,連線更多未來使用者。

認知的變化,也決定了產品形態的躍遷,層出不窮的新想法,新服務,新內容總能連線上新使用者的某個需求。

想象一下,一個TOPTOY深圳店,擁有十幾個社群,近二十萬強熱愛會員,每次推出的價值2萬以上的玩具能瞬間被秒沒,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三、新認知3——創造「峰值時刻」,做有「內容」的店

所謂「峰值時刻」,就是讓人觸動、驚喜、榮耀的時刻。

“店”天生擁有打造「峰值時刻」的空間:入口的“打卡點”,中心的“興奮點”,小擺件的“驚喜點”,收銀的“意外點”,出門的“觸動點”。

這樣的邏輯背後,過去賣產品思維要向體驗思維轉換;傳統櫥窗思維要向沉浸美術館思維轉換;靜態的場景思維要向空間的敘事思維轉換。

優秀的店,可以像故事一樣,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有創新的「峰值時刻」,讓空間可以在時間上的完美充實和場景的常態重新整理,這種時間對空間的搶奪,才能真正實現讓使用者“多來一次”,“再來一次”。

四、新認知4——店員的空閒時間=「高光時刻」

每個運營者都知道,店員一般早上10點到下午15點時間是比較空閒的,在新的認知下,以「獲客」考核,店是「聯結器」,這些空閒時間就會轉化為店員的「高光時刻」。

TA們可以嘗試各種擺拍在小紅書點評上吸引使用者,拍攝各種短影片在抖音快手完成使用者互動,也可以在社群裡以自己的方式響應更多離散需求,…….。

試想,如果創造出這樣一個平臺,誰不想通過表達表現,創造更多價值,獲得更多收入。

五、新認知5——打破對線下店「空間」的認知邊界

“店”已經成為生活方式品牌的最大入口,不斷打破對空間的認知就是不斷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從單純的銷售終端,到第三空間和生活方式店(星巴克、蔦屋書店),是一次升級;從傳統的標準店快閃店到跨界店主題店實驗店(喜茶、亞朵),是一次進化;從旗艦店體驗店,到根據人群商圈文化的沉浸店策展店(K11、文和友),又是一次跨越。

現在,僅開三天2萬平米TOPTOY展覽可以是店,沒有座位MANNER咖啡也是店;成都“巷子裡”的公關空間是店,開FUN發起的各種菜市場設計體驗也是店;遠在山村民宿的先鋒書店是店,三頓半的返航計劃和飛行電臺也是店。

空間時間化,時間體驗化,當你對“店”的認知打破後,「空間」想象就可以無窮盡。

六、新認知6——從「店的數字化」到「數字化的店」

首先,要將店數字化,從“進-銷-存”到供應鏈打通,此時數字化是工具,改進才是終點。

接著,以新社群的超短鏈,從“人找貨”到“貨找人”,進而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滿足、效率化響應,即時性調整。

最終,要成為「數字化的店」,打破線上線下,更重要的是從雙向到融通,從融合到共同繁榮,最終成為一體。

比如,“貨找人”的直播帶貨,比如超級會員的超級體驗,比如亞馬遜的“拿了即走”。

七、新認知7——“店”是社群天然「神殿」,也是「周活」和「月活」的基地

在會員制成為品牌的基礎設施,社群成為市場細分的基本單位的時代,品牌和社群都需要有一個像“教堂”和“寺廟”的地方:一個實現「周活」儀式的空間,一個讓社群的成員們齊聚一堂,做平時裡渴望做的事情的地方,一個形成使用者之間的身份和價值認同的場所。

線下店是一個天然「神殿」,也是「周活」和「月活」的基地。

星巴克大師教你手衝咖啡,露露檸檬舉辦的瑜伽活動,TOPTOY帶著你堆積木,這些都是「周活」;在蔚來中心,會員可以舉辦自己專屬活動,星巴克的「1971 客廳」可以邀請朋友開個會,他們就成為「月活」的基地。

跳出“第三空間”的思維,幫助使用者成就更多,就可以擁有更多。

八、新認知8——“店”也可以「互動」和「共創」

眾所周知,“表達和表現”和“互動和互動”是數字原住民的基本需求,線下店為什麼不可以也成為互動平臺呢?

留言牆,心願牆,作品展示表達;社群裡的資訊和評論是表現;空間螢幕的彈幕和遊戲是互動;一日店員,一日店長更是對互動的全新認知……,只要你想互動,互動將無處不在。

TOPTOY在蘭州店開業前,店員抱怨拆盒子擺臺太累,他們邀請100位年輕人來幫他們拆盲盒,拆完後在IP玩偶上留下自己的祝福或者心願,這就是一次有意思的互動。

優秀的店,每一次互動都是品牌連線的一個分形。

九、新認知9——店員不是管理成本,不是創造價值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店員是使用者直接接觸者,是產品體驗的開始,是品牌的形象,他們創造的價值無法以成本和用機器衡量,對他們的投資也不僅是工資和環境,還包括對待人一樣—— 讓他們感到很重要。

海底撈除了高福利更重要的是充分授權和信任;開市客收銀員工資是沃爾瑪的一倍,同時享受養老計劃;蘋果的零售店的員工與辦公室員工一樣的福利……;他們的留存率達到90%,低流動率意味著更好的服務,更強的凝聚力,更優秀的團隊。

當店員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時候,就會更主動,而這種主動是金錢買不到的。

十、新認知10——有「使命」的店員,被「熱愛」的工作

再平凡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和有價值;當下的年輕人更重視工作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他們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僅能為自己帶來金錢等物質的資源,還要和自己的興趣、價值觀相符。

所以,新的認知, 不是問「我該怎樣做才能讓我的員工發揮最大價值」,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幫員工成長變得更強大,讓員工共享發展和利潤」。

泡泡瑪特的店員就是自己產品的剁手族,露露檸檬的「門店教育家」(Educator)都是運動愛好者,他們認為“你的使用者是什麼樣的,就得僱傭什麼樣的員工”,他們的招聘是“期待遇見你”。

因為熱愛,她們在與使用者溝通時,提供服務時,自然能讓顧客感受到產品理念和品牌文化的真實和誠意,能夠影響更多的熱愛者,也能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美好。

最後,請記住—— 你對店的認知邊界在哪裡,你的店就能長成什麼樣!

#專欄作家#

品牌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