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下一個千萬人口城市?

語言: CN / TW / HK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讀城記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作者 | 米熱,編輯|梁勵,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隨著哈爾濱人口資料的公佈,千萬級人口城市迎來新一輪洗牌。

日前,哈爾濱市統計局與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聯合釋出的《2021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哈爾濱全市常住人口達988.5萬人。

由於哈爾濱未公佈2020年年末人口資料,但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時的1000.1萬人相比,2021年哈爾濱全市常住人口減少了11.6萬人。

時代週報記者統計發現,在哈爾濱常住人口跌破千萬大關後,截至2021年底,共有17個城市的常住人口超過千萬。

17個千萬級人口城市中,重慶以3212.43萬人的成績獨佔鰲頭,上海、北京和成都同處2000萬人口的量級,分居第二至第四位。廣州和深圳分別以1887.06萬人和1767.38萬人的“成績”成為衝擊2000萬人口量級的後備成員。

從排名來看,最大的變化就是,2020年常住人口位居第11位的武漢,在2021年以1364.89萬人的“成績”重回前10行列,位列第8。

有升則有降,與之對應的就是西安、蘇州和鄭州三個城市人口排名的下跌。與2020年的常住人口相比,西安、蘇州和鄭州分別下降了一個名次,分別位於第9、第10和第11位。

武漢晉升

哈爾濱常住人口跌破千萬,意味著“千萬人口俱樂部”減少了一員。

根據各地統計局公佈的資料,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17個城市的常住人口超過千萬大關。分別是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廣州、深圳、天津、武漢、西安、蘇州、鄭州、杭州、石家莊、臨沂、東莞、青島和長沙。

城市間的人口變遷依然活躍。在這17個城市中,重慶以3212.43萬的人口仍舊牢牢佔據榜首;上海、北京兩大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成都,分別以2489.43萬、2188.60和2119.20萬人的“成績”同處2000萬人口量級。

而廣州和深圳,作為同一省份、同一城市群的“雙子城”,分別以1887.06萬人和1767.38萬的人口,成為衝擊2000萬量級的後備成員。

與此同時,成都、杭州和西安的城市人口增長勢頭也市非常可觀的。資料顯示,2021年成都、杭州和西安的人口增量均超20萬人,擁有著不容低估的潛力。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2021年武漢憑藉120.12萬人的人口增量,成為人口千萬級城市中的“增量王”,以1364.89萬的人口規模重回前10行列,位列第8,並一舉反超鄭州,重新奪回中部人口第一城的稱號。

時代週報記者綜合武漢市歷年統計年鑑和《2021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現,自2011年武漢市以常住人口1004萬的人口邁入“千萬人口俱樂部”以來,武漢人口總量持續平穩上升,每年新增人口在7-30萬之間。

近兩年,武漢常住人口增長迅猛,增幅達至百萬級別,2020年比2019年增加123.57萬人,2021年比2020年新增120.12萬人,常住人口數量達至1364.89萬人。

而武漢常住人口的迅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口迴流和武漢經濟的強勢反彈。

湖北省原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人口從周邊及沿海城市的迴歸,包括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國電建裝備集團等企業相繼落戶武漢,再加上“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的實施,進一步帶動武漢人口的增長。

在人口趨勢方面,葉青表示,未來武漢人口規模還有更廣闊的增長空間,通過優化公共服務資源佈局、提升人口承載力,才能持續、穩定吸引人口流入。

隨著黃黃高鐵、鄂州機場等重大交通專案的開通與啟用,武漢交通、區位優勢將進一步顯現,由此形成的高鐵經濟、臨空經濟將進一步帶來人口的集聚。

此前,湖北省發改委印發的《湖北省“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中提及,構建省域內、長江中游三省市雙“三角形”城際鐵路網,打造“一主兩翼”樞紐叢集和以武漢都市圈為重點形成中心放射的市域(郊)鐵路網。

統籌既有鐵路資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漢為核心,沿武鄂黃黃、漢孝、武仙潛、武鹹等城鎮發展軸構建“雙環放射、干支結合”的市域(郊)鐵路網,多點多向、高效銜接武漢市綜合交通樞紐及城軌線網,形成1小時通勤圈。至2035年,武漢城市圈市域(郊)線路里程約1300公里。

然而,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以省會城市為重要代表的城市,自身的壓力也在增長。

哈爾濱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88.5萬人。根據《哈爾濱統計年鑑2021》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哈爾濱的常住人口為1000.1萬人。這意味著,2021年哈爾濱人口比上一年減少了11.6萬人。

根據此前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資料結果,截至2020年11月,哈爾濱的常住人口為1000.99萬,與2010年相比減少了62.61萬人,是近十年間全國唯一出現人口淨流出的省會城市。

從人口區域分佈來看,在目前的17個千萬人口城市中,有11個城市位於東部沿海,其中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三大經濟圈各有3個,山東擁有2個,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則各有3個。

而在哈爾濱常住人口跌破千萬大關後,目前,東北地區沒有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

誰是下一個千萬人口城市?

人口作為評判城市能級的標準之一,千萬級是一個門檻。伴隨國內各大城市對人才的需求日益激烈,政策支援力度的一步步加大,誰會是下一個千萬人口城市?

2021年4月13日,長春市人民政府釋出了《長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為長春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繪就了藍圖。

《規劃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以加快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為引領,要把長春建設成為常住人口超1000萬、經濟總量邁向萬億的特大型現代化城市。

根據“七普”資料,長春的常住人口達到906.7萬人。如果到2025年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人,那麼2020年至2025年,長春人口需增長10.29%。

除長春以外,還有不少許城市同樣提出了“野心勃勃”的人口增長目標,經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很多2025年常住人口目標直指千萬的城市都是省會城市。

濟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濟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印發《濟南市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濟南市常住人口總量預期在1000萬人左右。

“七普”資料中,濟南市的常住人口達920.2萬人,這意味著,濟南為達到這一目標,人口需增長8.62%。

值得一提的是,長沙作為湖南省的省會,已經提前完成“千萬級”人口的目標。

2021年1月,長沙市兩會審議通過的《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聚焦建設常住人口 1000 萬以上、建成區面積近 1000 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目標,立足長沙教育、醫療、房價 及特色產業優勢,制定與長沙城市發展相適應的人口發展戰略, 進一步做大長沙空間容量和人口規模。

但按照“七普”公報,2020年,長沙已經實現人口突破千萬的目標,而到了2021年,長沙市常住人口達至1023.93,同比增長1.77%。從常住人口增速來看,在17個千萬人口城市中,長沙排在第三位。

與人口增長相伴隨的是,是長沙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長沙市的裝備製造、文化娛樂等產業的興旺和發展,給長沙帶來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和就業機會,從而也吸引了周邊地區人口流入。

但是,隨著城市的進一步擴大和人口規模膨脹,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生態環境惡化、城市居民老齡化等“大城市病”也會相繼出現。

接下來,如何權衡“大城市病”與人口湧入帶來的紅利,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等,將是千萬人口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