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談劍鋒: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字數:2858,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當下,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文 |  財經E法 樊瑞

編輯  |   朱弢

5月17日,全國政協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

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空間資訊科技研究院院長談劍鋒應邀參會,並做“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主題發言。

談劍鋒指出, “十四五”時期,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提高資訊科技的原始創新水平成為普遍共識。

談劍鋒建議,應積極把握未來,面向雲端計算、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元宇宙等新興場景,開展相關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和聯合攻關,打造自主可控的協同創新鏈,贏得創新週期“先手棋”。

他還建議,明確底線思維,培育安全可信產業生態,充分利用“雙迴圈”市場體量,推進已開發或小規模商用的國產晶片、作業系統等關鍵領域的替代應用,儘快形成規模化協同效應。

此外,針對那些難以完全使用國產自主產品的領域,落實分級分類管控機制,定期對不安全因素進行動態風險評估,做好防控預案,保障供應鏈安全可控。

他建議,壓實網路安全責任,保障安全投入,大力培育網路安全產業,加快自主安全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新型安全風險研究,提升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防護能力。

5月18日,談劍鋒在接受財經E法採訪時,介紹了保證網路安全、建立資料要素市場的重要性。

財經E法:你為什麼選擇“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作為發言的主題?

談劍鋒: 近年來,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話題深受各方關注。自美國特朗普政府提出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主張後,疊加新冠疫情的長期化,對全球化的未來走向產生負面影響。雖然中國持續努力地推動新型全球化發展,但干擾甚至阻撓因素不少,資訊科技領域的自主可控問題尤為嚴峻。

眼下,外部國際環境愈加複雜,也給中國帶來一些警示。一方面,由於一些國家在資訊科技領域的自主化程度較低,因此暴露出不少“命門”,相關教訓值得認真研究:另一方面,美國對新技術的出口管制進一步加緊,給過去數十年全球化形成的產業鏈及供應鏈蒙上陰影。

因此,如何有效應對相關問題,我經過長期調研,形成這份建議。期待中國在未來的產業佈局中,以自主化為抓手,引領新型全球化格局下的產業鏈、供應鏈佈局。

財經E法:你在發言中建議要壓實網路安全責任,那麼應如何保證網路安全和資料安全?

談劍鋒: 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執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保證網路安全和資料安全,一是要 加強制度保障 ,中國已先後出臺網路安全法、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律,網路和資料安全立法體系已逐步完善。但是,面向特定領域的基礎性資料安全體系建設尚有不足,資料安全治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健全;二是要 提升資料安全防護水平 ,加強政務資料安全保護和個人資訊保護,建立和完善資料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尤其是生物特徵、醫療健康、車聯網地理資訊等敏感資料的管理;三是要 增強網路安全防護能力 ,不但要提升資訊科技領域的自主化能力,還要提高本土網路安全行業的發展水平,持續加大安全投入,鼓勵網路安全技術的創新與協同研發。

財經E法:這次會上強調,要釐清資料所有權、使用權、運營權、收益權等權利,建設更為安全高效的資料要素市場。在你看來,應該如何建立資料要素市場?

談劍鋒: 資料不僅是數字經濟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是數字產業發展的必備基礎。要充分發揮資料價值,必然需要發展與治理同行,可謂機遇與風險並存。

資料確權確有必要,畢竟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數字經濟也不例外。資料只有經過確權形成清晰的權利邊界,才能約束和規範資料處理主體的行為,並界定資料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但也要看到資料確權不易,不同於傳統的生產要素, 資料具有無限可複製、使用非排他、利用無損耗、滅失無依據等特點,使得產權邊界不清、歸屬難定,帶來交易成本不明、風險不可控、流轉規則難定等現實問題。

面對新發展目標,如何加快構建資料要素市場體系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回顧傳統生產要素的發展歷程,通過借鑑成熟的確權及市場交易機制,逐步實現資料產權的歸屬明確、內容法定及相關保護等條件。因此順理成章,建立初步的資料要素市場體系就成為“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但也要看到,建立資料要素市場體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制度建設、技術創新、安全體系等多方面逐步完善。

財經E法:如何理解這次會議的意義?

談劍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取得顯著成就,規模穩居世界第二。當下,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一方面,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發展數字經濟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中國資訊科技產業發展大而不強,存在應用強基礎弱、“重硬輕軟”等結構性矛盾,供應鏈安全問題突出,如何進一步深化數字經濟發展、促進“數實融合”、築牢數字安全屏障等就成各方的重點議題。

數字經濟要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安全保障是前提,資訊產業安全是根本,供應鏈產業鏈的自主化不容缺位。 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推動軟體產業做大做強,提升關鍵軟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次會議上達成一個普遍共識,即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資訊科技領域的自立自強、自主創新,才能佔據未來競爭制高點,立於不敗之地。

附:談劍鋒在全國政協“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上的發言節選。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著力打造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

“十四五”時期,“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提高資訊科技的原始創新水平”成為普遍共識。但現階段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依附”或“買辦”思想嚴重,跟著歐美技術路線跑,關鍵技術不去克難攻堅,而是投機取巧,直接將國外底層技術或產品改頭換面。二是認為自主可控就是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產品只靠理論論證或者實驗環境測試,不經充分應用,並不能保證安全可信。三是信創生態建設不足,近年來我國在晶片、作業系統上的總投入已遠超不少發達國家,但“國產化”使用者寥寥,應用生態不成體系,自主產品難從“能用”跨越到“好用”。

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勇於領跑“開新鏈”,主動打破科技依附關係。 積極把握未來,面向雲端計算、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元宇宙等新興場景,開展相關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和聯合攻關,打造自主可控的協同創新鏈,贏得創新週期“先手棋”。

二是加速並跑“強本鏈”,擴大自主產品應用範圍。 明確底線思維,堅定進口替代決心,培育安全可信產業生態,充分利用“雙迴圈”市場體量,推進已開發或小規模商用的國產晶片、作業系統等關鍵領域的替代應用,儘快形成規模化協同效應。

三是時常體檢“勤補鏈”,優化供應鏈安全評估機制。 針對那些難以完全使用國產自主產品的領域,落實分級分類管控機制,定期對不安全因素進行動態風險評估,做好防控預案,保障供應鏈安全可控。

四是扎牢防線“固全鏈”,建設網路安全立體防護體系。 壓實網路安全責任,保障安全投入,大力培育網路安全產業,加快自主安全技術研發與應用,加強新型安全風險研究,切實提升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防護能力。

 近期話題,點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