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資料專案的挑戰

語言: CN / TW / HK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聶子云(ID:nieziyun161209) ,作者:聶子,題圖來自:《斯巴達300勇士》

近幾年,隨著資料和人工智慧越來越受關注,資料與人工智慧專案 (統稱資料專案) 也遍地開花,和傳統應用類專案相比,資料專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挑戰,本文就來盤一下這些挑戰。

一、資料質量,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那道坎

企業想從資料裡面發掘價值,首先需要有資料,大部分企業面臨的問題不是無資料可用,而是無可用資料。

多年的業務經營,許多企業已經積累了大規模的資料,看上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這就會造成一種假象,會讓企業的管理者和高層過高估計資料給他們帶來的價值,相應的也會對資料專案產生過高的預期。

理想狀態下,資料是能夠帶來價值的重要的生產要素,但現實是,真正開啟之後,才會發現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資料並不多,比如資料存在各個系統孤島裡,獲取不到;比如,資料的標準不統一,口徑不一致;比如,資料中出現大量的錯誤,許多關鍵資料是缺失的,矛盾的,等等,這些都是資料質量問題。

舉個典型的例子,服務過的某家車企,想做一些老客深挖、通過老客引入購車機會的事情,這個工作需要基於資料分析老客的特點和行為特徵,從而預測老客帶來新客戶的可能性,但當真正基於資料做客戶分析和模型開發時,發現只有不到40%的資料可用,可想而知,模型結果也就不具備很高的參考性,這和企業的期望是相背的。

所以 資料專案從立項那一刻起往往就背上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預期 ,專案被認為是煉丹爐,資料進去,丹藥出來,包治百病,很少會有人考慮煉丹成功的機率問題。

要提高勝算的機率,也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盤資產、提質量、推確權,解決歷史資料中的遺留問題,從源頭上管控好資料的生產問題,也就是把企業的資料統一、科學、專業的管理起來。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提高資料價值兌現的可能性,但這需要一個過程,這也是企業的系統工程。

總的來說,資料質量問題,是橫亙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難以逾越的那道坎,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決策者保持清醒的頭腦,也需要決策者擁有大膽革新的魄力。

二、跨部門合作問題,人的問題最關鍵

許多企業裡面,資料的生產者、使用者、管理者、所有者來自於不同的團隊,所以和應用類專案的開發比起來,資料專案需要更多的團隊和部門參與和支援,但由於大部分部門的KPI是和部門內部的職責相關的,每個部門的權責利清晰,當跨部門的協作和本部門的資源或者利益出現衝突,協作的動力便會出現問題,所以跨團隊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資料專案的複雜度。

舉個現實中的例子,曾參與過某家零售企業資料驅動的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專案,專案由一把手推動,轟轟烈烈展開,啟動會議上,各部門的負責人也是拍著胸脯喊口號、表決心,給人一種上下一盤棋、未來可期的壯麗景象。

但當真的著手開展工作時,會發現各部門有各部門的生存壓力,年度指標壓著,部門考核綁著,資源計劃空著,整個資料專案就是在各自KPI之外的“愛心工程”,專案進展到第二個月,大部分部門的參與度就已經明顯降低,資訊收集不上來,任務推進不下去,介面人頻繁變更,最終連會議也很少參加了,剛開始的時候,一把手過問一次,緊迫感提升一點,但一把手也苦於沒有精力緊盯執行細節,漸漸地也就相信了各部門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做好份內的事情,資料工作不是想象的那樣立竿見影,可以在未來徐徐圖之,只是這個未來在什麼時候,是不確定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資料專案,會經歷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過程。

總的來說,資料專案要做到有始有終,有目標、有行動、有結果,跨部門協作是繞不開的話題,歸根結底這也是解決人的問題,這需要在立項的時候,相應的有組織設計上面的輔助支撐,比如,責權利的重新界定,比如KPI的調整設計,等等,跨部門協作的事情如果不能得到解決,企業裡一系列和資料相關的工作,很容易變成只有開始沒有下文的結局。

三、價值衡量的問題,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資料專案還會遇到另外一個挑戰,也和跨部門協作相關,那便是如何衡量價值,如何測算ROI (投資回報率) ,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因為要持續獲得投入和支援,就要看專案的產出結果,也要看投入產出比,要獲得跨部門多個團隊的支援,就要給對方帶來看得見的利益和價值, 歸根結底,資料專案如何衡量結果和價值呢?

這些價值對應到應用類開發專案,可以是上手的功能,華麗的介面,友好的使用者互動體驗,可以用“姣好的顏值”、順暢的流程、提升的效率來衡量結果,也可以用獲得的客戶滿意度來證明價值,但很多資料專案,大部分工作隱藏在“冰山”之下,比如,資料接入、資料處理、資料清洗,比如,模型開發、測試、優化,比如,資料治理,套用冰山模型來解釋的話,這些資料工作如果能讓人看到冰山之上30%的結果,通常代表冰山之下至少有70%的投入,所以,資料專案的投入產出比經常會受到挑戰。

儘管有許多從業者已經在不斷尋求和驗證資料專案的衡量標準,但直到現在業界沒有很好的實踐和標準供參考,在這個標準被找到之前,估計還會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摸索。

四、業務與技術的調和問題,志不同則道不合

業務團隊和技術團隊的出發點不一樣,經常會體現在訴求的不一致上,但專案的成功依賴於兩個團隊對於目標的認識保持一致,也需要雙方對行動方案給予支援。

現實場景中,業務擁有最多的上下文,希望技術團隊快速滿足業務訴求是最高優先順序,哪怕訴求還沒有成體系,也可能會存在頻繁變更的可能,但“多快好省”是永遠正確的追求,但技術團隊要考慮變動帶來的影響,要考慮架構,考慮資源,考慮遠期目標與短期需求,所以,滿足了“多”,不一定能“省”,要追求“好”,實現起來不一定“快”。

比如,建設中臺,或許能解決遠期的效率,但未必能提升近期的速度,比如,資料治理,能輔助未來的決策更貼近“精”和“準”,但既需要業務團隊參與,又需要時間週期,而業務團隊揹著指標分身乏力,開展業務緊迫在時間上往往也等不起。

業務和技術的矛盾,尤其在資料工作上,調和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和挑戰,但兩個團隊又互相依賴,在很多企業裡面,業務依賴技術團隊走專案流程,技術依賴業務提供需求上下文,並給予產出結果肯定或反饋。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業務和技術分享業務上下文,幫助技術瞭解訴求背後的原因和壓力,技術幫助業務瞭解數字化和資料背後的原理,雙方統一語言,頻繁溝通,最終實現認知和理解上的一致。

以上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要達到這種狀態,企業在文化上要鼓勵溝通,尤其是跨部門溝通,在環境上要營造開放的氛圍,倡導包容與理解,在組織結構和績效考核上,要設定一些促進資訊共享、跨部門合作的標準和激勵。

如此,企業在整體的協作上得到調和,企業級的資訊共享問題才有可能得到緩解或解決。

五、資料思維問題,一切問題的起點

在這個上下文中,資料思維是一種思考的能力,簡單來講就是如何看待資料,以及對資料能帶來什麼價值、如何帶來價值的認知。

近幾年,資料被提的次數多了,加上資料經常會和人工智慧一起被提及,不同的人對資料思維的理解有著千差萬別,這裡面也不乏有一些錯誤的認知。

比如,資料是面魔法鏡,能夠看過去知未來,如果資料告訴不了我答案,那一定是方法有問題;比如,資料問題是技術問題,和業務沒有關係;比如,資料如果不正確,一定是計算邏輯出了問題,系統的錯;比如,技術是個魔法棒,如果結果達不成預期,那肯定是能力跟不上。

之所以出現這樣一些認知,是因為資料思維還沒有建立起來,確切的說, 是科學合理的資料思維沒有建立起來。

很多應用類專案的開發,是思維先於行動的,也就是說,先對結果有了相對合理的預期,然後開展行動,而很多資料專案是從嘗試開始的,過程中充滿探索,充滿未知,許多傳統企業沿襲的是“不承諾結果便不能投入”的決策規則,所以資料專案立起來困難重重,即使是衝破各種困難走上探險之路,在開發的同時,也肩負著和具有不同資料思維的人溝 (ZHAN)(DOU) 並影 (JIAO)(YU) 他們的工作,這些都會使資料專案的困難度和複雜度陡增。

總的來說,資料如同企業的生命線,它的產生和流轉貫通企業的業務和運營,資料的工作牽一髮而動全身,絕不是拿著鉗子擰螺絲就能解決的簡單明瞭且具體的事情,要把資料工作想清楚,規劃好,執行下去,既要做正確的事,又要正確的做事,需要企業上上下下具備資料思維。

這種思維需要在業務和資料之間建立聯絡,既要創新又要謹慎,既要守住優勢,又要探索新知,不保守不冒進,所以說, 資料思維是企業整體的能力,建設這種能力也是資料專案的挑戰和使命。

總結一下,和應用類專案比起來,開展資料專案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這些挑戰給資料專案的開發和管理帶來了新的困難,如何更專業更成功的管理好資料專案,這些實踐值得被探索和總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聶子云(ID:nieziyun161209) ,作者: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