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選 Arduino 還是 樹莓派?

語言: CN / TW / HK

關注+ 星標公眾 ,不錯過精彩內容

參考來源 | 奇異思維

大家都知道,Arduino 和 樹莓派 都是電子、嵌入式工程師比較熟悉的兩類開發板,也是很多新手都會考慮的開發板。

Arduino 和 樹莓派 各自都有定位,其性能也有很大差異。 但是前不久, Arduino 重磅發佈Portenta X8和Max Carrier,預裝Linux操作系統 ,其性能直逼樹莓派。

那麼,作為新手,究竟該選擇 Arduino 還是 樹莓派?

背景

Arduino 誕生於意大利。它的發明者馬西莫·班齊和聯合創始人在一個酒吧想到了這個點子,於是便用這個酒吧的名字命名了它。

班齊是交互設計研究所的一名老師,他想為設計研究院的學生們做一個 簡單的硬件原型製作工具 ,Arduino就由此誕生。

(圖片來源:http://www.arduino.cc)

樹莓派 發明於英國。發明者埃本·厄普頓和他在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同事們為了更好的吸引學生,以及 提高學生們的計算機技 ,設計了這款便宜並且方便修改的計算機開發板,用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圖片來源:http://www.adafruit.com)

作為教學工具, Arduino和樹莓派都非常適合 初學者 。但如果仔細分析,他們還是有着比較 明顯的不同

Arduino實質上是一種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像是電腦中的某一 模塊 ,只能被用 解決單一的問題

而樹莓派則是 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 r) 的一種。作為微處理器,樹莓派就像是一台功能完備的 mini電腦

通過仔細分析這兩款開發板的硬件和軟件上的區別,也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Arduino和樹莓派在 實際項目 運用中的不同。

硬件與軟件

首先先來看一下兩款產品的 參數對比 吧!

雖然從外觀上來説, 樹莓派和Arduino的尺寸都相差不多,都非常的輕巧,但從給出的參數配置來看,二者還是有着非常明顯的區別。

樹莓派2的 主頻速度 內存量 兩個主要方面都遠高於Arduino。樹莓派可以被看作一台 完全獨立的計算機 ,可以直接運行Linux和Windows 10操作系統,支持WIFI鏈接和多任務運行。雖然性能方面還與真正的PC有一定差距,但從數據來看,已經全方位完勝Arduino。

樹莓派強大的運算能力再加上搭載的Linux或Windows系統,不僅僅能和其他電子配件相連,更能實現Python、Java、C/C++等熱門編程語言的開發。所以當涉及到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需要 高運算力 的功能開發時。樹莓派會成為比較合適的選擇。

在軟件應用方面,樹莓派確實是略勝一籌,而到了 硬件鏈接 方面,則變成了 Arduino的主場。

相比樹莓派,在各種 傳感器或芯片的易用性 方面 ,Arduino有着非常明顯的優勢。Arduino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硬件支持,就能 讀取傳感器 。就像下面這張圖,顯示圖案的LED板與Arduino可以直接相連,不需要任何轉換。

另外,Arduino有着非常良好的 編程環境 ,直接編寫程序代碼,Arduino就能完成指令。而樹莓派則需要安裝操作系統後,安裝代碼庫來控制GPIO引腳(硬件鏈接處)才能實現對硬件的控制。樹莓派數小時才能的工作,Arduino只需要輸入幾行代碼就能輕鬆完成。

Arduino並不是為了運行操作系統和軟件而設計,所以對於傳感器和硬件都是 隨插隨用 。而至於樹莓派,在使用傳感器前,需要安裝與之匹配的驅動程序以及編寫程序才能控制硬件。

強強聯合的新可能

樹莓派在軟件運行上笑傲羣雄,但Arduino在硬件項目上也絲毫不遜色,兩者並不分強弱,甚至是 互補 的。

在實際運用中,樹莓派就像是項目的 大腦 ,負責發佈和 分派指令 。而Arduino則更像是項目的 雙手或者肌肉 ,直接負責傳感器的 操作 。他們相互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Arduino適合 驅動硬件 ,接受傳感器型號等等關於硬件控制的工作。而樹莓派就像一個 控制中心 ,引導Arduino開關硬件,還能同時執行其他的任務。

Arduino和樹莓派並 沒有高下之分 ,他們都有着自己無法替代的 優點 和特性。

總體來説,Arduino操作更簡單,所以更適合剛剛入門的 初級創客 ,或者更為側重傳感器使用的 硬件相關項目 。至於樹莓派,就更適合 有一定編程基礎 ,或者依賴於各類 軟件生態的項目

聲明: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聯繫刪除。

------------  END   ------------

●專欄《嵌入式工具

●專欄《嵌入式開發》

●專欄《Keil教程》

●嵌入式專欄精選教程

關注公眾號 回覆“ 加羣 ”按規則加入技術交流羣,回覆“ 1024 ”查看更多內容。

點擊“ 閲讀原文 ”查看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