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做不出偉大的產品?

語言: CN / TW / HK

進入產品經理這個行業,多少人心中是帶着“產品經理改變世界”的理想。但實際工作中,很多產品經理做的就是螺絲釘的工作,想要做出偉大的產品,不存在的。為什麼做不出偉大的產品?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一、產品與認知

人和錄音機,本質是一樣的。

都是一按按鈕就播放。

早起上班,出門右拐,上車道,自動進入熟悉的環境,不再思考應該怎麼行駛。

中午吃飯,和同事討論再三,還是因為“不知道吃什麼”,走向了常去的餐廳。

晚上休息,想着讀會兒書吧,手又不知不覺又放在了視頻APP上面。

像進入自動模式,一直重複的在過每一天。

可能有些朋友會反駁:我每天面臨的都是新的困難,要產出新的方案,怎麼會重複?

話這麼説沒錯,但很可能你還是沉浸在自動模式裏,只是此時【自動化】變得很隱蔽。

想想你拿到一個新的任務,會怎麼處理呢?

是不是在腦海裏瘋狂搜索,希望找到和之前相似的任務?

或者去搜索,去問問問別人怎麼説怎麼做的?

不假思索照着已有的經驗做事的行為,就是自動化思維的表現。

這樣的日子重複五年十年,哪裏還有什麼全新的工作呢?每天無非是把慣常的思維重複一百遍。就像你學習了10套武術,而與人對陣,最先跳出來可能還是那套太極拳。

太極拳練到滿級當然好,但是世界它不答應。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信息爆炸,獨門祕笈不再稀缺。説誇張點,昨天學過的內容,可能就不再適用於今天的世界。

但在這樣的世界,仍然有偉大的發明家創造出偉大的產品。

這些產品生而不同,誕生之初或許不被看好,甚至被輕視被嘲笑,但漸漸地受到被追捧,時間越久,魅力越沉澱。

而創造產品背後,是創造者全新的、不同尋常的、跳出自動模式的認知。

認知,簡單理解為如何理解和看待一件事。既包含了你現在對它現在的看法,又隱藏了未來你做行動的方向。

以牛肉麪舉例,如果你認為好吃的牛肉麪標準是湯濃面硬加香菜,那你在吃麪的時候,會不自覺用這個標準來判斷,反過來這樣的標準,又會指引你去找心中的那碗好吃的牛肉麪。

再比如,對於元宇宙,如果你的認為它是未來之光,極度看好,那你在遇到和元宇宙有關的機會時,也會格外留心高看一眼。

歸根結底,我們的未來,是由過去每一天的認知累積決定的。

説回做產品,那這件事情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認知呢?

我們用一個框架,把【產品】這件事拆分成三個部分。

1)原理層

解釋產品為什麼會被市場接受,是產品產生的原動力。

2)結構層

解釋產品需要提供什麼樣的模塊,模塊之間如何組成達成目標。

3)應用層

解釋產品細節,具體以何種面貌出現。

二、顛覆認知

從原理層,到結構層,再到應用層,每一個部分,都可以被打破和顛覆。

顛覆的難度依次從高到低,而難度越高,越可能創造出超越時代的偉大產品。

先説顛覆原理層。

要顛覆的是產品提供了什麼價值。

蘋果手機的誕生就是一場徹底的原理顛覆。它不再強調【人與人連接】的價值,轉而強調了【人與信息的連接】。在初始iPhone出現之前,大多數人使用智能手機發送短信、回覆電子郵件和偶爾瀏覽網頁。幾乎沒有人在手機上拍照,聽歌,看視頻。而蘋果手機通過創造可及時獲得的,豐富的信息,徹底改變了手機提供的價值,也一舉在手機市場站穩了腳跟。

換個方向,把視線放到SaaS軟件行業,可以推出什麼樣的產品顛覆原理層呢?

如果我們把價值分為可衡量的的:降本、增收、提效。不可衡量的:提升正向體驗(便捷舒適符合交互原理),降低負向體驗(使用成本管理成本)。那麼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為顛覆的方向。

把成本降低50%,把收入提高50%固然是有意義的,但你也可以埋頭作用不那麼被人重視的不可衡量價值。比如可以把上手成本壓到極低,宣稱:只需要1個人力,3天就能學會和投入使用,也能讓遊移不定的客户敢於試一試。

價值也可以作用於不同的人,比如現在大多的SaaS軟件都服務於公司內部,服務於業務的主要責任人以及公司領導。但如果軟件聯動上游的合作方,下游的渠道,終端的客户,給他們也能提供價值,是不是也是一場顛覆?

在美國,有一家名叫bill的SaaS公司,通過極簡單的賬單創建,可以在幾分鐘內,給自己的上下游開具賬單,併線上化記錄收款狀態。公司很快得以順利上市,幾個月內,股價翻了幾番。

再説顛覆結構層。

顛覆的是價值提供的方式。

仍然用蘋果手機舉例,蘋果為了給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推出了應用商店。最初的iPhone是沒有這個能力的,但它預裝了不少應用程序,比如電話、天氣、便箋、日曆、照片、計算器等。iPhone用户很快就習慣了使用這些默認應用程序,並且想要多樣化的應用程序來滿足他們的獨特需求。

通過應用商店的建立和發展,蘋果手機逐步成為了一個便攜的微型電腦。

再説説SaaS軟件,本身SaaS這一形態,就是對傳統軟件的結構層顛覆。把 軟件+私有化部署+單租户,變為了軟件+公有化部署+多租户,改變了提供軟件的形態。

SaaS中的PaaS能力,也是在結構上的顛覆,把代碼定義變成了界面定義,極大的提高了效率。

最後説顛覆應用層。

顛覆的是表面上的可以被察覺到的這些元素。

值得強調的是,應用層是結構層和原理層的延展,這三者的內涵應該具有一致性。

例如,蘋果手機先是進行了原理革新:為了讓人和信息有更多更便捷的交互。所以進行了結構革新:推出應用商店,隨即也進行了應用革新:輕薄簡約的外觀,可以輕易被放入口袋,與市面上當體積龐大且四四方方的其他手機形成對比;不再使用機械鍵盤給到屏幕更大的空間;可交互觸摸的屏幕讓信息使用的效率驟然提升。

SaaS軟件的應用層,就包括了軟件設計中的功能範圍、功能架構、功能交互,以及UI表現。從這些方面,可以改進和變革,但造成的影響面,很難及得上在結構層和原理層上的改造。

三、顛覆的難題

知易行難,顛覆這件事更是。

三件難題,每一件事都是對個人和組織的極大考驗。

1. 你和你的組織得有不斷刷新認知的能力

對於個人來説,需要小心路徑依賴。

過往成功的經驗將我們鎖定在傳統的反應模式中,一旦我們的需要切換到另一個不同的視角,這一框架便不再適用。更糟糕的是,某個框架越是用得得心應手,我們就會越依賴它。我們甚至會相信,這個框架太好用了,不可能再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這就像一個倒黴的股票交易員採取了一種策略,賺了一大筆錢,但當市場走勢發生改變時,他仍堅持這種策略,還在懷疑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3種方法,擺脱路徑固化的問題,及時更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

  • 擴大搜索:面臨新的場景,搜索從未嘗試過的解決方案。
  • 跨界引用:跨界找到其他領域的新思想,抽象並移植到當前領域解決問題
  • 從0開始:對所有知識滿懷熱情,且行且覆盤,重新建立起一套合適的認知框架。

對於組織來説,你需要有多樣性的員工,以及多樣性的文化。

《多樣性紅利》的作者認為,對於一個組織來説,羣體能力=單兵作戰能力+成員能力的多樣性,能力的多樣性可以讓一個組織持續創新、進步,不斷突破自身的侷限。

在《把思考作為習慣》中,作者韓焱給出了兩點建議。

首先,你要堅信“多樣性優於能力”。很多組織都太過重視員工的個人能力,甚至只看某種單項能力的高低,這樣構建的團隊往往會趨向“同質化”,很容易出現“偏科”“瘸腿”的現象,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如果一個人能補充團隊的能力短板,或者能貢獻與眾不同的視角,那麼即便他的整體能力要弱於其他候選者,他對於團隊也是有很大價值的。

其次,要讓組織獲得多樣性紅利,你還需要“區分不同的偏好”。有的衝突爭的是“手段偏好”。比如,關於達到擴大用户規模的目標,有人認為應該“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還有人認為應該“補貼用户、快速擴張”。如果團隊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手段偏好不同,那吵就吵吧,這樣反而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把思考作為習慣》

所以,從選擇不同背景的員工入手,到允許不同偏好的文化存在,才能真的在組織中建立刷新認知的能力,這樣才是應對不確定世界的確定性。

2. 你得讓客户也接受你的認知框架

產品生產出來了,但客户不買單,這就代表着你們的認知框架無法兼容,客户並不認可產品背後的這一套認知。

或許是因為你的認知框架太過個人,無法代表某類的客户。這説明你錯誤地設想了用户的需要,創造出了一個只滿足自己的“偽”需求。

或許你的想法是對的,只是在市場推進上遇到一些問題,還沒找到認可產品的這批用户。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的認知太過超前,用户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你的認知。

就像你穿越回古代,吿訴大家地球是圓的,每天都在轉,地震是自然災害不是老天懲罰。真理雖然經得起考驗,但我們希望提出真理的時候,他正是好時間。

在這個方面,埃隆·馬斯克可謂抓住了好時機。

1900 年,三分之一的汽車是電動的。但是,由於內燃機的快速發展,電動汽車很快就落伍了。許多發明家和企業試圖重振電動汽車,但都以失敗吿終。畢竟電動汽車的加速度、速度和行駛里程都不盡如人意。

而特斯拉再一次重塑電動汽車,所有的條件都已經準備齊全。電動機變得非常高效,電池技術已然改進,計算機系統也已足夠先進。此外,公眾對燃油汽車的看法也有了改變。如果説20 世紀下半葉人們將汽車視為個人自由的象徵,那麼在 21 世紀初,汽車則被視為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

3. 你得和客户一起進化認知框架

和客户的認知匹配上了,客户天然認可你的產品,但不代表一切就萬事大吉了。

客户的認知在進步,而你也是。就像兩個人玩兩人三足的遊戲,最開始起步一致,過程中節奏和速度也要一致。

所以,得用新的認知驅動你產品的更新,再用產品的更新拉起客户的認知,成就步伐一致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每一個新的產品誕生,都體現了產品背後的價值觀,而每一份價值觀背後,都是獨一無二的企業家的認知。

偉大的產品離不開偉大的認知,它有着和時代共舞的精神和能量,既迎合當下的需求,又可以在未來熠熠生輝。

願我們都能先有偉大的認知,再來創造偉大的產品。

作者:假裝是運營,微信公眾號:SaaS學姐。

本文由 @假裝是運營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