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孩子”特木爾:用真情回饋草原

語言: CN / TW / HK

生活在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翁貢烏拉蘇木烏蘭諾爾嘎查的牧民特木爾是3000名“國家的孩子”中的一員。回憶起小時候,1960年發生的一幕讓他終身難忘。當時,年僅七歲的特木爾和同命相連的許多孤兒從上海出發,坐上火車來到了北方的草原。回憶起那時的情景,特木爾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那會兒孩子們年齡都很小,沒有意識到自己被遺棄,坐上火車後還很好奇,一路上互相打鬧玩耍,我依稀記得最小的孤兒只有幾個月大,大的也就六七歲。”

就這樣,特木爾經過上千公里的漫長旅程,來到了遙遠的內蒙古。在到達鑲黃旗翁貢烏拉蘇木公社不久,便被“蒙古額吉”格伊瑪收養了。這位母親傾注她全部的愛來照顧年幼體弱的特木爾,將他視為掌上的珍寶。格伊瑪特意為他取名特木爾,寓意為不畏風雨、堅韌頑強、茁壯成長。

母愛讓他的生命變得充實而幸福。很快,特木爾便融入到牧區生活,每天跟在養母后面學蒙古語,放牛牧羊、做奶食……然而,母子倆的幸福生活沒有持續多久,幾個月後的一天,養母突然因病去世,特木爾又成為了孤兒。格伊瑪去世後,她的哥哥毅然接過養育特木爾的擔子,成為了特木爾強大的後盾。雖然當時只有七歲,特木爾卻十分懂事,積極參與到牧區的生產勞動中,成為了舅舅的好幫手。

生活對特木爾似乎格外嚴酷。在他14歲的那一年,不幸的厄運又降臨到他的身上,他的舅舅也撒下他離開了人世。接下來的日子變得十分困難,因為沒有大人照顧,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但是從小經歷磨難的特木爾,內心十分堅強,他開始在大隊放羊、放牛、打草、蓋羊圈子,不管什麼累活重活兒都嘗試著去做,用自己的勞動力解決溫飽問題。

到後來,在牧民朋友們的幫助下,特木爾組建起自己的家庭,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讓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特木爾家就經營著1400多隻羊、500多頭牛和200多匹馬,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回憶起艱難的過往,他感慨道:“雖然跟養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並不長,但養母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母愛,那是我一生難忘的情懷,舅舅雖然對我管教非常嚴格,但是鍛鍊了我克服困難的毅力,這都是我一生用不完的精神財富。”

“國家的孩子”特木爾:用真情回饋草原

在北方草原長大成人的特木爾,深深感激和眷戀著這片草原並且用真心回饋著草原。

1976年的特大雪災,特木爾不顧危險,頂著風雪艱難地為公社趕回了400多隻迷路的羊群,保護了國有財產;在1992年抗災保畜工作中,因表現突出,被評為錫林郭勒盟勞動模範;1996年獲得翁貢烏拉蘇木勞動模範稱號。他經常囑咐自己的孩子們要多為社會奉獻愛心,心存善意,真心幫助有困難的人。這些年來他報名參加旗裡的愛心公益社團,投身各種公益活動,還時常資助貧困牧民。

在那艱苦的歲月,千萬個淳樸善良的蒙古額吉用寬廣的胸懷和溫柔的母愛接納和養育3000多孤兒,體現出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誼。特木爾一生的經歷正是這無數感人故事中的一個縮影,60年前,草原向上海伸出援助之手;半個多世紀間,“上海孤兒”為草原建設傾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