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特木尔:用真情回馈草原

语言: CN / TW / HK

生活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翁贡乌拉苏木乌兰诺尔嘎查的牧民特木尔是3000名“国家的孩子”中的一员。回忆起小时候,1960年发生的一幕让他终身难忘。当时,年仅七岁的特木尔和同命相连的许多孤儿从上海出发,坐上火车来到了北方的草原。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特木尔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会儿孩子们年龄都很小,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遗弃,坐上火车后还很好奇,一路上互相打闹玩耍,我依稀记得最小的孤儿只有几个月大,大的也就六七岁。”

就这样,特木尔经过上千公里的漫长旅程,来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在到达镶黄旗翁贡乌拉苏木公社不久,便被“蒙古额吉”格伊玛收养了。这位母亲倾注她全部的爱来照顾年幼体弱的特木尔,将他视为掌上的珍宝。格伊玛特意为他取名特木尔,寓意为不畏风雨、坚韧顽强、茁壮成长。

母爱让他的生命变得充实而幸福。很快,特木尔便融入到牧区生活,每天跟在养母后面学蒙古语,放牛牧羊、做奶食……然而,母子俩的幸福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几个月后的一天,养母突然因病去世,特木尔又成为了孤儿。格伊玛去世后,她的哥哥毅然接过养育特木尔的担子,成为了特木尔强大的后盾。虽然当时只有七岁,特木尔却十分懂事,积极参与到牧区的生产劳动中,成为了舅舅的好帮手。

生活对特木尔似乎格外严酷。在他14岁的那一年,不幸的厄运又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的舅舅也撒下他离开了人世。接下来的日子变得十分困难,因为没有大人照顾,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但是从小经历磨难的特木尔,内心十分坚强,他开始在大队放羊、放牛、打草、盖羊圈子,不管什么累活重活儿都尝试着去做,用自己的劳动力解决温饱问题。

到后来,在牧民朋友们的帮助下,特木尔组建起自己的家庭,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特木尔家就经营着1400多只羊、500多头牛和200多匹马,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回忆起艰难的过往,他感慨道:“虽然跟养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并不长,但养母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母爱,那是我一生难忘的情怀,舅舅虽然对我管教非常严格,但是锻炼了我克服困难的毅力,这都是我一生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国家的孩子”特木尔:用真情回馈草原

在北方草原长大成人的特木尔,深深感激和眷恋着这片草原并且用真心回馈着草原。

1976年的特大雪灾,特木尔不顾危险,顶着风雪艰难地为公社赶回了400多只迷路的羊群,保护了国有财产;在1992年抗灾保畜工作中,因表现突出,被评为锡林郭勒盟劳动模范;1996年获得翁贡乌拉苏木劳动模范称号。他经常嘱咐自己的孩子们要多为社会奉献爱心,心存善意,真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年来他报名参加旗里的爱心公益社团,投身各种公益活动,还时常资助贫困牧民。

在那艰苦的岁月,千万个淳朴善良的蒙古额吉用宽广的胸怀和温柔的母爱接纳和养育3000多孤儿,体现出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特木尔一生的经历正是这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缩影,60年前,草原向上海伸出援助之手;半个多世纪间,“上海孤儿”为草原建设倾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