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強國?根本原因就在這

2019-09-11 02:57:11

文 | 蔣校長

非知名軍網鐵血網創始人,五道口男子技校輟學,軍品材料磚家;微胖界軍宅戴錶,懶癌強迫症晚期;女軍迷之友(自認),戰忽局臨時工。

清末,中華民族面臨“3000年未遇之大變局”,一大批仁人志士為避免亡國滅種,拼命探索阻礙民族發展的因素,拼命學習能讓民族生存發展的要素。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正確的探索,也有似是而非的探索。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其他道路探索的失敗基礎上。

其中最明顯的是經濟探索,容易看出,工業化生產的巨大效率,科學技術展示的巨大威力。堅船利炮打進了古老帝國,讓人看到工業化的威力,李鴻章在英國海底電纜公司參觀,公司送他一段一尺長的大洋通訊電纜留念,然後在那裡給上海輪船招商局發了個報,25分鐘後收到盛宣懷的回電。這可比老大帝國的800里加急快得多了。

但是工業化是要多方面做出改變才能成功的,不能像清王朝想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邊堅持“明明德,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經典,一方面只學造船炮、修鐵路、開礦山、架電線等。工業化要新的生產關係的支撐,是一場革命,要改變的地方太多了。

工業化要勞動者有最基本的文化,當年一個認識就是認為中國漢字太難學,國內不識字的人太多,以致落後於西洋強國。這可不是小人物說的,有魯迅,胡適、瞿秋白等名人。比如魯迅就說過:“(方塊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看看說得多尖銳!

有些事情,表面看有因果關係,實際上未必有。當年那些大咖都看到發達國家使用拼音文字,而且拼音文字一個優點是容易學。不過也不是沒有反例,比如東亞最先實現工業化的日本,其文字基於唐代引入的漢字,再按照拼音文字的方式用“假名”(分為片假名和平假名)加以補充,是一種漢字和拼音文字的混合文字體系,也沒有影響他們實現工業化。

今天回頭看,工業化實現了,人民普遍掃盲了,最新公佈的資料,全國文盲不到5%,考慮到老少邊窮佔比,漢族人應該掃除了文盲(不含90歲老太太?)。我們不也還是在使用漢字嗎?當然,為了方便學習,新中國用簡體字代替了繁體字,方便了人們的學習。看看香港廢青寫的字,就知道鬧事的都是學渣。

所以妨害中國工業化的不是漢字,而是一個農業國願不願意,有沒有能力大力普及文化。有這個認識不容易,當年考慮救亡的大咖們,絕大多數希望先推廣簡化字然後到拼音文字。就是這一點上,國共倒是有共同看法。比如,臺港自傲他們的繁體字是正體,其實1935年國民政府就公佈過簡體字,如果不是戰爭,簡體字表也會誕生在民國。


共產黨一統大陸,知識人有了施展空間,於是採用拼音文字代替漢字的計劃開始了。第一步就是用拉丁字母的拼音表代替了老的拼音表,這就是我們現在小學就開始學的漢語拼音。當人們習慣以後,第二步就要革掉漢字的命了。

還好,由於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政府執行力超強,推行簡化漢字,大力進行掃盲,拼音還沒推廣十年,多數中國人已經脫盲。順便說一下,看起來中國的脫盲標準參照了世界標準,其實差別很大。中國人是認識1500字算脫盲,國外一般是認識1500單詞算脫盲,這事後邊還要說,由於漢字是二維文字,拼音是一維文字,同樣是1500這個數,漢字的1500字所能理解的知識足以對認識1500個單詞的拼音文字民族進行降維打擊的。

既然認為改用拼音文字是便於民眾脫盲,而脫盲目的已經實現,改拼音文字的事情就慢慢被放了下來,新中國百廢待興,這事不急。結果是救了漢字這民族文明的核心要素。

其實當年毛主席就有看法,五十年代中期,召開了幾次文字改革的討論會,毛主席也參加了。蘇聯記者團的團長在一次會議休息期間乘機採訪毛主席對漢字改革的看法。毛主席看了一眼旁邊休息的眾位代表,簡單地回答了一句:“我想漢字還是有生命力的。


偉人就是偉人,雖然在會上沒有反對眾人的的想法,但是他的直覺就是對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再次有人提倡改用拼音文字,這次是應對資訊化社會了。提倡的人還是大咖,比如呂叔湘、王力。他們認為漢字由於其結構特徵,沒法直接輸入電腦,跟不上資訊時代,將會使中國再次落後。

不要遇到問題老是怪老祖宗,關鍵是我們怎麼解決問題。

1983年王永民發明了“五筆字型”,北大方正王選發明了漢字排版,解決了漢字輸入計算機的難題。五筆字型有點難學,但是計算機的能力發展很快,於是利用聯想字型檔(這裡還是要聯想的),其實用拼音也能很快的進行漢字輸入計算機的工作,現在漢字的輸入速度已經不弱於拼音文字的輸入速度。而當年普及拉丁字母拼音,本意是要革漢字的命,卻歪打正著,方便了漢字的計算機輸入。

在工業化浪潮中,漢字證明他不是阻礙;在資訊化浪潮中,漢字還具備了優勢!

為什麼這樣說,讓我們聊點歷史,看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方塊漢字。

中國是現今世界上唯一使用方塊字的國家。

其實這個世界的開始都是一樣的,古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瑪雅文字、漢字,開始都是象形字。


最早的文字據說是蘇美爾楔形字,當然有很長的發展過程。開始是影象化符號,有2000個象形符號,後來抽象成500-600個楔形符號。蘇美爾楔形字距今大約5000年,通過泥版儲存下來。現在有些爭議,泥版並不好儲存,且用泥版記錄也很麻煩。這問題暫不討論,就按現在的說法來吧。

怎麼理解這一變化?因為隨著人們經驗的積累,要表達的事物和經驗,應該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積累,怎麼可能記錄符號越來越少了呢?這怎麼滿足人類對自己知識的積累呢?

就說個人理解吧。語言肯定走在文字的前面,而發明更多的符號來記錄語言,對人的智力是一種嚴重的考驗。當有了上千個象形符號後,記憶這些符號成了問題,教給別人更難。一個簡便的方式就是先把語音記錄下來,原本以表意為主的楔形字型,其中筆畫較簡單的開始兼具表音職能。

這可以解釋蘇美爾文字到後來反而符號變少了。但是500-600個音符還是多了,進一步發展,就是西方線性拼音的鼻祖,到今天只要20-30個字母就夠了。相比之下,中華文明繼續擴充套件造字法,象形字不足,還有指事字,指事字不足,還有會意字,會意字不足,還有形聲字。中國字很快發展到上萬。

漢字學習要同時記音、形、意,看起來很不方便,但是在漢語環境下,只要會說中國話,音和義實際已經掌握,需要學的是“形”而已。不過由於筆畫眾多,學習不易,比如這個字,據說是筆畫最多的漢字。

這表明,我們的祖先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這使得漢語開始學的時候十分困難,但是在掌握了3000字後,我們就能實現順暢交流(毛選五卷不過用了3100字)。由於漢語構詞法十分靈活,數千個漢字用來作構詞的排列組合明顯優於二三十個字母的構詞能量。再考慮到數千個漢字本身大多具有含義,通過不同含義的單字組詞,詞義更為豐富。這使得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漢字數量並沒有什麼增長,卻利用構詞法跟上時代的需要,記錄日益複雜的知識概念。

而拼音文字雖然易學,問題也不少。拼音文字將文字要素縮到極簡,只要識得二三十個字母,並掌握拼讀方法即可。看似易學易用,但是僅由二三十個字母組合來表達日益複雜的概念,卻使得單詞量成數量級增長,單詞長度也日益增長,並造成社會知識的分裂,因為沒有人能掌握如此大的單詞量,物理學者與化學學者很難交流,因為連詞義詞形都相互不理解。

也就是說,漢語學習有先難後易的特點,而英語學習則是先易後難。


其實更糟糕的是,人的語音是變化的。唐詩今天讀是不合平仄的,但是當年是符合的。唐音據說相當於現在的粵語或者閩語。也就是廣東人或者胡建人讀唐詩頗有古韻。得益於漢字形體不變,今天的小學生也看得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是不修古英語的英國人,看不懂莎士比亞原著,拼音只記錄讀音,幾百年來讀音變了呀。拼音文字的民族,是無法直接閱讀自己的歷史典籍的。

而中國的歷史典籍,除了甲骨文和小篆,漢代以後的文字都是可以直接閱讀的。漢字漢字,漢代的文字嘛。中國的歷史傳承就是這麼來的,和現代西方人讀西方的歷史要靠翻譯不同,中國有高中文化的人讀典籍並不困難,有點“用簡識繁”的古漢語能力就行了。


龔自珍說過:“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令人讀之後背直冒冷汗呀。我們為了追上列強,曾經考慮廢掉漢字!而對廢掉漢字的後果卻考慮不足,廢掉漢字基本就廢掉了歷史了。看看原來在中華文化圈裡的韓國和越南吧,出於對中國的擔憂,這兩個國家都在“去漢字化”。

“宇宙大國”韓國頗有雄心,不但自己使用韓文(諺文),還在自己稍有影響力的國家幫人制定用韓國字母應用於他們國家的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長遠目標是諺文字母與漢字和羅馬字母三足鼎立,分庭抗禮。只是一個靠編造歷史的國家,能夠實現這個“雄心壯志”嗎?

越南也在“去漢字化”。結果我去旅遊,看到一些牌坊,問越南人,他們看不懂。我一個外國人卻看得懂還能解釋給他們聽。越南青年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真實歷史,因為那是拿漢文記載的。一個失去歷史的國家怎樣維護自己的民族尊嚴和自豪?不過目前由於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越南又開始鼓勵學習漢語了,這就走上正確道路了嘛。

韓文我不懂,越南文基本就是漢語拼音化的一個“試點”。二維文字——漢字有可能拼音化,變成一維文字嗎?我看難,而且要損失很多資訊。越南文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把越南漢字用拼音表示可不容易,即使有音調區別,還是有大量的同音字,不結合上下文是搞不懂準確意思的。這和漢語是一樣的,當脫離語句時,由於音調有限,很多詞憑讀音難以分辨,比如“公式、攻勢、公示、公事、工事”等等。

本質上是表意的文字改用表音的方式去記錄,這個問題是無法避免的。真正的拼音文字是使用加大單詞量的辦法避免同音現象的,就像日語。我認識一個日語教師,別人說他的日語比日本人還好。他給我的解釋是,並非如此。日語對許多外來詞是直接音譯,導致詞彙量增長很快,這正和拼音文字一樣。他隨時閱讀日語報刊文獻,因此掌握的日語詞彙遠遠超過普通日本人,如此而已。

更何況,我們要保持各地的地方特色的話,改為拼音文字更成問題。上海話,吳儂軟語,粵語,閩南話……別以為開玩笑,當年搞拼音化的先驅們確實為這些語言制定了各自的拼音方案。這不是開歷史的倒車嗎?秦始皇搞的各項改革,就屬這“書同文”對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起到了莫大作用,而拼音化首先就危害到了“書同文”的原則!

其實新中國有個拼音化文字試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原有的壯文也是受漢字影響造出方塊字,但筆畫更復雜,難於推廣。新中國用拉丁字母代替(人民幣的“中國人民銀行”幾種民族文字的右下角就是新壯文),初期用於掃盲倒是方便了,後期來了問題。壯族人民搞經濟也是要同其他地區交流的,別人不識壯文呀,還是得有個共同文字的。現在廣西還有多少人會用拼音化壯語呢?

其實還有滿族。當年清朝入關,開始也是重視本民族文化的。例如皇帝的聖旨,兩種文字共用。可是架不住滿族人太少,還是得和漢人打交道,幾百年下來,雖然是統治民族,但是現在會滿語的人很少了,能識滿文的據說不到百人(滿族可是有1千萬人口呀,當然這數字肯定有虛報,要享受民族政策嘛)。

這就是現實。經濟的發展必定要求統一文字,方便交流。很多本民族文化不強勢的國家或民族,就選用了方便交流的英語、法語。新中國早期缺俄語人才,改開後缺英語人才,也是這個道理。不過由於漢語的強勢,我們沒有丟掉自己的文明核心——漢字。

漢語不能拼音化,照拼音化改下去,要不了幾代人,中國大地就“破碎”了,上海人很難看懂廣東拼音文字,廣東人很難看懂北方拼音文字……各地文字分裂了,一旦遇上國力衰弱,外敵入侵(歷史上發生多次),國家統一將難以持續!所以“倉頡”們對中華文明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方塊漢字,秦始皇對中華文明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書同文”!大家說著天南海北的方言,但是寫出來則溝通無礙。

所以國家統一的一大要求,就是各少數民族除了要會本民族語言外,必須學會漢語,才方便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才能跟上國家發展的步伐。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才能最大可能的消除疆獨、藏獨土壤。

我們自己要認清,漢字是個偉大的發明!在世界大多數民族舍難求易走向拼音文字的時候,“倉頡”們堅持了繼續造字,並形成了造字六法,解決了漢字的表意問題;秦始皇的“書同文”,不僅統一了文字,而且因為這根紐帶,統一了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民族能統一,漢字有功;文明能不間斷的積澱,漢字有功。今後的科學,多學科的邊緣地帶,交叉學科最有前景,而漢字因為語素較少,其二維形態更容易理解,更方便在這些學科發力!

就像二維碼優於一維碼,二維的漢字一定優於一維的拼音文字!

隨著中華文明逐漸強勢,承認這一點的人將越來越多。

看看今天的歐洲,他們跟古希臘文明有關係嗎,和古埃及有關係嗎?他們之間的歷史有繼承嗎?完全沒有。不過他們一番“考古”,硬把他們說成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他們懂得包裝自己的歷史對今天現實的作用。中華文明不需要包裝,外國考古專家很羨慕:你們有綿延不斷的歷史記載,中國的考古,就是用地下的文物驗證你們的歷史記載。而這一切離不開漢字!

今天,我們不但對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有了“四個自信”,並且也對5000年來的中華文明,他的悠久和先進有了自信。我們要延續這個悠久的文明,首先就要認識清楚漢字是這個文明得以傳承的核心因素!


看看非洲、南美許多國家,在被殖民的過程中,殖民者把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變成了他們的官方語言。自己的文字沒了,歷史沒了,文明也沒了,著名的瑪雅文化就是這麼沒的。

有人挺自卑,瞧瞧世界上,別人都用拼音文字,用方塊字的僅中華一家。但是這事不能這麼看,文字不以使用國家的多少來論定,要看使用人口的多少,要看傳承的歷史長度。漢字在世界上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明傳承未中斷的。這裡面必有原因,而漢字這種資訊承載量最大的二維文字,可能正是漢字是一種優秀文字最重要的原因。

過去我們是弱勢國家,我們自己都把漢字看成是我們落後的原因。今天中華文明正走向強盛,我們已經有了自信,漢字以它的美妙圖形,高資訊的承載力,高容量的組詞特性,以及我們至今還未完全意識到的諸多優勢,它將乘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東風,必將在今後數十年內風靡世界!

偉人曾說過,除了四大發明,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還有中餐和中藥。現在可以補上一個,在各種語言中,漢字也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一個貢獻!

美軍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原子彈後,核武器巨大的殺傷讓蘇軍高層暗暗驚恐,為了應對美國的核打擊,蘇軍做了瘋狂的武器儲備,巔峰時期甚至足夠將地球毀滅數百次。美軍作戰專家做出判斷:在這種規模的力量面前,想要取得戰爭勝利,可能性為零。關注鐵血軍事,回覆“蘇聯”,看巔峰時期的蘇聯有多恐怖?

·  中國才抓的外國間諜:在中國自己玩死了自己!| 今日神評

·  在中國香港,外籍大法官正“暴捶”著正義!

·  華為釋出最強AI晶片,美國網友驚呼:殭屍時代降臨!| 老外看中國

·  中國剛要下單,美國卻蠻橫阻攔:不許賣!如今後悔又被中國反超

·  川建國同志:抱歉,讓你們失望了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