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為什麼幻想買下格陵蘭?

2019-09-05 07:15:11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diqiuzhishiju)

NO.1144-美國與格陵蘭島


作者:椰格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生菜


最近,特朗普與丹麥的關係顯得有些微妙。


美國總統公開表示,丹麥總理是一位“很棒的女性”,而身材高挑的丹麥首相弗雷澤裡克森也表示,美國是丹麥最密切的盟友之一。一波商業互吹,幾乎要讓人相信美國和丹麥之間毫無矛盾,關係鐵得不行了。


其實心裡想的是讓丹麥快點交錢


但這只是為了彌補此前出現的關係裂痕。本月中旬,就有訊息露出,特朗普多次諮詢自己的顧問是不是能買下丹麥的自治領格陵蘭島。後來他自己也證實了這個意向,引發了丹麥和格陵蘭政府的騷動,大批他的想法“荒謬”。特朗普還因此推遲了對丹麥的國事訪問。


很多人都知道格陵蘭島在地圖上的大小被誇大了

但即使打回原形,放在歐洲仍然是爸爸級的存在


出售領土這種事,就算是破產國家也幹不出來,但格陵蘭微妙的地緣價值引起美國總統的浮想,倒並不出人意料。


歷史上美國還真成功過


格陵蘭島是北美大陸與歐亞大陸之間的重要橋樑

離得近了,看得久了,也就容易想入非非




丹麥版“一國兩制”


格陵蘭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因為南極和澳大利亞是洲)。這座島有4/5在北極圈之內,北部常年冰雪封凍,有經濟和居住價值的,只有南部的一小部分領土。


這是一個天寒地凍的世界

格陵蘭島相當於北極圈的小南極洲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Earth Observatory)


這裡生活著5萬多因紐特原住民,還有少量的丹麥人。這些丹麥人大多是派駐當地的官員和軍人,負責彰顯丹麥王室對格陵蘭行使的主權。因為格陵蘭,是丹麥的領土。


格陵蘭的因紐特人佔到了八成以上(包含混血)

所以在這裡你彷彿能看到更多的“亞洲面孔”

(圖片來自wikipedia@Arian Zwegers)


不過格陵蘭的地位顯然不同於一般的領土,它具有高度的自治權。他們擁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甚至能越過丹麥進行一些國際級別的發聲,也能選擇自己的貿易伙伴而不用看哥本哈根的臉色。說起來複雜,但如果形容為丹麥版的“一國兩制”,也許會好理解一些。


政府部門也是五臟俱全的

(圖片來自http://naalakkersuisut.gl/en)


格陵蘭議會官網

相當有格陵蘭的風格了,比如左上角的熊徽

(http://ina.gl/?lang=en)


格陵蘭能擁有如此崇高的自治地位,當然和歷史沿革有關。


整個過程非常複雜,在此我們只簡要概述:這座島嶼據稱最早是由冰島和挪威的先民開發,歷史上還被葡萄牙人開發過一次,而在近代極為強盛的丹麥王國則通過複雜的聯盟和王室繼承手段得到了格陵蘭,並由此成為了丹麥王國的一部分。


北歐人並沒有缺席大航海探險

最先到達新大陸的歐洲人也不是南歐人

不過北方航線最遠只探索到寒冷的美國東北部

“歐洲的”冰島和格陵蘭成為流傳至今的遺產


不過由於主權移交時條約的一些後遺症,丹麥沒有完全獲得格陵蘭的控制權。島上的居民有依法公投是否追隨丹麥王室的權力,在立法和行政上也獲得了諸多特權。


其實格陵蘭包括“較大”的城市在內

大部分定居點都彷彿遺世獨立的孤島

這是一塊天生的自由土地,想管也很困難

(格陵蘭-薩赫方瓦克Sarfánguaq)

(影象來自google map)


而在當代的地緣格局來看,丹麥國小民弱,距離格陵蘭最近也有2000多公里的距離,確實也無法對其施以有效的控制。格陵蘭超然于丹麥本土的特殊地位,正是讓特朗普想入非非的原因。畢竟對周邊沒有強力統治的地區幻想地圖開疆,是很多大國共享的心態。


感覺下一步就是買下加拿大


當然,這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想象,美國人甚至在二戰期間還成功過一次。


二戰爆發之前,歐洲的意識形態主流還並非如今天一般崇尚多元和互相尊重。有效控制更多領土,仍然是歐洲國家從帝國時代繼承的治國理念。在法定主權的背書下,丹麥對格陵蘭實施異常嚴苛的控制。沒有來自哥本哈根的首肯,格陵蘭不能與任何第三方聯絡。


其實控制住格陵蘭島幾個大城市的港口

對外聯絡也就控制了一大半

(格陵蘭-努克港Nuuk)

(影象來自google map)


然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打破了丹麥本土和格陵蘭之間微妙的平衡


1940年4月,德國悍然越過北部邊界,丹麥軍隊幾乎沒有怎麼抵抗就丟掉了王宮,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被俘後投降。儘管不甘亡國的老國王保住了王位,並不斷支援地下抵抗運動,但丹麥政府還是被大規模清理,變成了親納粹的傀儡政府。


拒絕出逃的國王仍然每天在哥本哈根巡遊

時刻提醒人民自己丹麥人的身份

(圖片來自wikipedia)


宗主國都被德國吞併,政府也失去了合法性,遠在千里之外的格陵蘭島上也暗流湧動。他們援引“格陵蘭基本法”中的條款宣佈自治,拒絕臣服於納粹政權,抵抗來自丹麥的任何傀儡指令。格陵蘭想要在混亂的時勢中保持自主的中立


歐洲宗主國來的老鄉已經完全不能信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但這樣的獨立畢竟威力有限。德國在侵略丹麥很快就控制了距離更近的挪威,如果不盡早找到一個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大國,格陵蘭的自治很快也會成為一紙空文


一場美國、加拿大、英國在冰雪島嶼上的競逐,就這樣開始了。


雖然格陵蘭島不是綠色的

但突然多出這麼一塊“無主之地”,誰不愛呢?



新老闆就是美國


第一個出場的國家是加拿大。


同為北極國家,加拿大一直與挪威過從甚密,希望能真正控制歐洲到美洲的北冰洋海域。在挪威淪陷之後,加拿大轉而支援挪威地下抵抗組織“自由挪威部隊”,並將一部分挪威游擊隊轉移到了格陵蘭島上儲存實力。


二戰期間挪威皇家空軍在加拿大的訓練營

(圖片來自安大略省檔案館)


然而格陵蘭人並不歡迎這些新人。這是因為在格陵蘭主權向丹麥轉交的過程中,國際法庭做出了不利於挪威的判決,挪威人一直都不服這個結果,始終對格陵蘭部分地區有強烈的控制慾。如果在加拿大支援下的挪威軍隊在格陵蘭站穩了腳跟,那麼格陵蘭會陷入更復雜的北歐地緣鬥爭中,他們並不希望看到這個局面。


以及格陵蘭島上的城市和定居點相當分散

單個城市人口又很少

如果有不同勢力進駐

可能會永久性得撕裂這個島嶼

(影象來自google map)


第二個出場的是英國人


他們對格陵蘭的期待,倒不是出於對北冰洋的控制,而是想要格陵蘭島上的特殊礦產——冰晶石


冰晶石

格陵蘭西海岸的伊維圖特是其主要產地

(圖片來自youtube@Valerie Huddleston)


這是一種含鋁的礦石,能夠精煉英國戰鬥機機翼上急需的硬鋁。此時的英國政府已經明白,與德國的最後決戰不可避免,而且一定會在海洋和太空展開,如何快速大規模獲得軍工原料,對資源匱乏的不列顛人來說是個頭疼的難題。


絕不絕不絕不放棄!

但首先要有飛機和軍艦

(圖片來自wikipedia@British Government)


格陵蘭人同樣不喜歡這樣的宗主。他們的戰爭和掠奪意圖太明顯,而且在納粹德國摧枯拉朽侵佔歐洲各國之後,英國很可能自身難保,沒有餘力保衛格陵蘭。


當時的英國確實危如累卵

相比格陵蘭,最需要的還是美國


所以最後出場的美國人,在格陵蘭得到了真正的好處。


事情的推動者,是當時的丹麥駐美國大使亨利克·考夫曼(Henrik Kauffmann)。在丹麥淪陷之後,這位大使被哥本哈根取消了許可權,但反對納粹的美國和脫離丹麥的格陵蘭人仍然承認他對丹麥合法政府的代表性。


格陵蘭自治政府討論後決定,推舉考夫曼作為格陵蘭駐美國代表,請他與美國國務院斡旋,看看美國人能對保護格陵蘭給出什麼條件。


youtube上有一段相關影像,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b_c8ty5Rf4)


美國的態度也很明確,只要格陵蘭為美國提供艦船的優先通行權、冰晶石的優先進口權,就可以得到美國的保護,在戰爭中保持獨立。而此時的美國尚未對軸心國宣戰,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國家,又有強盛的常備武力,顯然是最優選擇。


因此1940年5月初,丹麥本土淪陷還不到一個月時,美國成為了格陵蘭的非正式宗主國


然而得了便宜的美國人還是有些擔心加拿大和英國的反應,因此在軍事上賣了個乖,找了15名海岸警衛隊員“自願退伍”,受僱成為了格陵蘭礦場的保安。美國政府則暗中為他們提供了8挺機槍、50條步槍和數千發子彈,作為美軍先遣隊進入格陵蘭。


格陵蘭島的伊維圖特冰晶石礦

攝於1940年夏天

(圖片來自[email protected]


美國還在格陵蘭首府努克建立了一個臨時領事館,負責協調格陵蘭和美國本土之間的關係。後來這個臨時領事館還被升級為了正式的外交機構,同時還允許加拿大領事在此辦公


保護協議達成、外交關係升級、軍隊持槍駐島,美國對格陵蘭的控制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



美國總統的小心思


在此後的戰爭過程中,美國對格陵蘭的控制不斷加深,甚至建立了美國最北的海外軍事基地


美國最北的拓樂空軍基地

(圖片來自[email protected]. Air Force)


而隨著珍珠港偷襲之後美國對軸心國宣戰,在外交上追隨美國的格陵蘭也加入了戰爭。他們剿滅了納粹德國在島上偷偷修建的四座氣象站,還直接與德國軍事部隊交火。


二戰期間格陵蘭島氣象站的成員被美國士兵俘虜

(圖片來自Wikipedia@Coast Guard combat photographer)


這對於盟軍贏得北大西洋控制權是很重要的,因為在格陵蘭設立的氣象站,能有效檢測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化,為船隻進出提供便利。而沒有格陵蘭氣象資訊的一方,在當時沒有氣象衛星的技術條件下,就只能碰運氣了。


當時納粹如果搞出了氣象控制科技就可怕了

閃電空襲紐約也不是沒可能


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二戰的歐洲部分結束,丹麥光復。格陵蘭人也沒有留戀美國的保護,臨時政府很快放棄了緊急權力,向哥本哈根效忠,並慶祝丹麥的勝利。而居中斡旋的考夫曼大使也被取消了叛國罪指控,回到了家鄉。


丹麥人民夾道歡迎是少不了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不過美國駐格陵蘭領事館並沒有因此取消,在二戰勝利後還存在了10多年,與美國保持著半獨立而良好的外交關係。


這可能是特朗普覺得格陵蘭地位特殊,可以出錢買下來的原因之一。而二戰後主導了歐洲重建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曾有過類似的錯覺。1946年,杜魯門甚至也真的向丹麥詢價,問二戰期間跟了美國好幾年的格陵蘭怎麼賣。


本來以為戰後可以三家把世界分一分

沒想到歐洲很難啃,還要花錢幫著重建..

(波茨坦英美蘇三巨頭)

(圖片來自Wikipedia@showGerman Federal Archives)


結果也遭到了丹麥政府和格陵蘭人民的嚴詞拒絕。要知道當時歐洲百廢待興,西北歐的經濟話語權牢牢掌握在美國人的手中,後來更有馬歇爾計劃這樣的“慈善”資金注入,丹麥都不給美國人這個面子,就更別提四處得罪歐洲盟友,還用關稅大棒嚇唬歐盟的特朗普時代了。


而且馬歇爾計劃中丹麥分到的錢比瑞典挪威都多

但既然美國人自願慈善,那就享受好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不過事出必有因,今天的特朗普舊事重提,已經不完全是因為二戰時代的歷史錯覺了。他對格陵蘭的興趣,有著充足的國家利益考量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格陵蘭島上北極圈內的冰蓋有望解凍。這在生態上令人遺憾,但對地方經濟卻是個利好。陸上冰層融化以後,格陵蘭島上豐富的礦產資源將會暴露,更易於開採。


除了礦產,全球變暖也會讓可用土地增加

意味著格陵蘭島以後能裝下更多更多的人口?

(圖片來自Wikipedia@Chrissy from Chicago, US)


這一次,特朗普感興趣的並非用於鍊鋁的冰晶石——它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商業滅絕了——真正吸引美國人的是島上的稀土資源。格陵蘭的冰層下,隱藏著尚無法商業開採的銀,鎳,鉑,銅,鉬,鐵,鈮,鉭,鈾,此前中國一直是最積極的協助勘探國。


現在出口主要靠魚蝦蟹這種

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家裡有礦的日子?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另外,格陵蘭領海上的冰層融化之後,跨越歐亞大陸與北美的北極航線也有望開通。由於地球的弧狀造型,這會是連線兩地最短的航線。誰能控制格陵蘭,誰就能控制這條航線的中間咽喉。


中國又是這條航線最積極的推動者之一。


在中國發布的北極航線白皮書中,中國被定義為“近北極國家”,有理由參與開發北極航線。搞定北方衰落的俄羅斯沿海不成問題,加緊連通格陵蘭就是下一個關鍵步驟。


既然向西可以有一條路

為什麼向東不可以有呢


而對北極海域更敏感的美國和加拿大自然不願意看到臥榻之側的東方身影,希望通過對歐洲施壓阻止中國前進的腳步,並從北極獲得更多利益。




2013年,歐盟曾敦促格陵蘭減少與中國的合作。可格陵蘭並非歐盟成員,沒有理睬歐盟的意見,仍然在與中國合作


特朗普情急之下說出要買格陵蘭的話,也是情理之中。


賣是不可能賣的,畢竟北極國家都在等著崛起,只能讓美國總統在家饞哭這個樣子。


封面圖片來自wikipedia@Oliver Schauf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