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問題的來龍去脈

2019-09-04 18:38:00

封面:1888年藏軍官兵反抗英國侵略者


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最近這段時間,新聞的關注焦點都集中在香港問題,但其實中國的西南邊疆也並不安定,甚至還又一次牽扯到了中國和印度的領土爭議。


事情要從印度修憲說起。


8月5日,印度廢除了憲法第370條,取消了印控克什米爾的自治權。


克什米爾是一塊有爭議的領土,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都是英國在南亞地區的殖民地,1947年英屬印度解體,兩國獨立時按照宗教勢力範圍對領土進行了劃分),領土爭議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宣稱對克什米爾地區擁有全部主權(但印度和巴基斯坦主張的領土範圍不一樣,這個後面會講)

1947年、1965年、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戰後雙方實際各自控制克什米爾的一部分領地,其中印度佔有的是克什米爾東南部約3/5的領土(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控制西北部約2/5的領土(巴控克什米爾地區)


由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旗艦專案“中巴經濟走廊”正好就要經過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所以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動作,會給中國的這一重大工程專案帶來不確定性,破壞了原本就處於脆弱平衡狀態下的地緣政治格局。



在廢除印控克什米爾自治權的同時,印度還宣佈成立“拉達克中央直轄區”,該直轄區把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位於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其中大部屬新疆和田地區、南側屬西藏阿里地區)也囊括了進去。


8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答記者問時,對印度的這一做法進行了迴應:


“中方一直反對印方將中印邊界西段的中方領土劃入印行政管轄範圍。這一立場是堅定、一貫的,從無任何改變。近日印方以單方面修改國內法律的形式,繼續損害中方的領土主權,這一做法不可接受,也不會產生任何效力。我們敦促印方在邊界問題上謹言慎行,嚴格遵守雙方達成的相關協定,避免採取導致邊界問題進一步複雜化的舉動。”



印度一直對阿克賽欽虎視眈眈,並將其稱之為“中控克什米爾”地區。


中國從來不承認有所謂的“中控克什米爾”這個概念,中國認為克什米爾領土爭議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事,至於阿克賽欽,當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但這個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你去看看國際上不同的地圖版本,就會發現有的地圖把阿克賽欽(中國實際控制)和藏南地區(印度實際控制)都標註為印度領土(我們視為非法地圖)



中國方面當然會強烈反對,但在反對之餘,先了解清楚中印邊境問題的來龍去脈,瞭解歷史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會更有利於我們去表達自己的主張(2017年洞朗對峙時,我曾寫過中印的邊界紛爭,今天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並補充了這兩年發生的變化,以及對未來趨勢的判斷,部分內容可能會和官方的宣傳存在一些差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往下閱讀)


01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只是一筆帶過,很多人並不太清楚其中的細節,甚至也不關心。


但對於印度人而言,這場戰爭的意義極其重大。


知乎上曾(現在沒了)有一個話題: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當時頂在最上面的是知乎答主@王震宇 的回答:


不久前,我去檳城出了趟差,期間搭了一個當地司機的計程車,和他聊天知道他是印度人,出生在印度的那種,後來去了馬來西亞工作,年紀大概60歲,他是說泰米爾語的印度人,應該是南方人。


他問我從哪裡來,我說中國。他說:“中國我知道啊,我還知道你們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我心裡想,對於普通外國人來說,知道中國這個國家,應該不算稀奇,知道毛澤東也算正常,居然還知道周恩來。我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周恩來去過印度,那個時候中印關係還行。當週恩來看到印度那麼落後,回到中國,立馬對印度發動了一場戰爭”。我就笑了笑說:“這個是你們媒體宣傳(propaganda)的結果,我們也有不同的版本”。他立馬說:“不是,我親眼看見和親身經歷過那場戰爭”。


那段歷史其實我不太清楚,也沒法和他反駁什麼,就友好的說了句:"The past is past, now we're friends"(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是朋友)。沒想到這大爺說:“不,我們不是朋友,中國佔領了印度很多的土地...”。


好在整個談話都是在微笑的氣氛中進行的,各抒己見吧,也不至於尷尬。但這個可以算是一個普通印度人對那場戰鬥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印度時報》有一期的欄目提到了麥克斯韋爾的作品《印度對華戰爭》,其中闡述了導致印度戰敗的一些原因。


底下有一條評論是這樣的:


“眾所周知,印度1962年的大潰敗是尼赫魯的政策導致的,他的國防部長梅農從未關心國家安全,以為不會有國家進攻印度。中國人一邊喊“印中是兄弟”的口號,一邊進攻印度原來的東北邊境特區和拉達克,奪走了大片地區。


拿著303步槍的印度士兵成為了拿著機關槍的中國軍隊的靶子,而且印度士兵穿不暖,吃不飽,後勤不給力,最終導致印度遭受最慘重的失敗,在世界上丟盡顏面。尼赫魯也失去了聲望和支援,不得不要求梅農辭去國防部長職務。”



但看到印度人對這場戰爭的評價時,你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 在我們的認知裡,明明是印度先入侵了中國的領土,為什麼印度人卻認為是中國侵略了他們?


其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有句口號叫做巴伊、巴伊!意思是中印是兄弟,並且印度還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


所以在五十年代初期,中國和印度有一段“蜜月期”,但英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埋下了禍根。


02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為東、中、西三段。


  • 東段長650公里,爭議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主要是藏南地區,英國曾在那兒畫了一條麥克馬洪線。


  • 西段長600公里,爭議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塞欽地區,英國曾在那兒畫了一條約翰遜線。


  • 中段長450公里,爭議面積約0.2萬平方公里,這一段面積最小,重要性也遠不如東西兩段。


用地圖來標註的話大致是這樣的。



當然,上面這張圖是中國主張的邊界線,實際控制情況是下面這張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西段的阿克塞欽基本控制在中國手裡,而東段的藏南地區則控制在印度手裡。


這是1962年中印戰爭後形成的格局,並一直延續至今。


03


先來說說邊界爭議的由來。


中國對外聲稱,阿克塞欽和藏南地區都是我們自古以來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依據在於:


阿克塞欽和藏南地區位於新疆和西藏,而新疆和西藏都是中國的,所以這兩塊領土都應該屬於中國的。


但其實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國和印度的邊界,一直遵循的是傳統習慣線,而沒有劃定法律意義上的邊界。


之後英國自作主張在地圖上畫了兩條非法的分界線——約翰遜線麥克馬洪線,把中印邊界問題搞得無比複雜。


先來說大家耳熟能詳的麥克馬洪線。


當年英國殖民印度後,不斷向北擴張,逐步控制了印度周邊的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然後就把目標瞄準了西藏。


1888年,英國第一次侵略西藏,藏軍一邊調集兵力三次反攻,一邊向清政府求援。但晚清國力衰弱,中央自顧不暇,無力維護西南邊疆的穩定。清政府派出專員與英國和談,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開放亞東為商埠。


1904年,英國再次入侵西藏,攻佔拉薩,十三世達賴被迫出逃蒙古,後來輾轉到了五臺山、北京、青海……流亡期間,達賴喇嘛希望清政府出手收復故土,但此時清政府已是自身難保(8年後——1912年,清朝自己都滅亡了), 無力出兵西藏,於是將主戰派的駐藏大臣換成了投降派,達賴大失所望。


最初,英國曾有過吞併西藏的念頭,但由於達賴和班禪時代受清政府冊封,要想吞併西藏實在是名不正言不順,於是英國轉而謀求分裂西藏。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國、中國和西藏地方的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即英國在印度次大陸殖民地的總稱,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的西姆拉開會。


開會之前,英國派人重新繪製了一幅地圖,將中印邊界線從傳統習慣線(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腳)向北推移到喜馬拉雅山的山脊線,把原本屬於西藏的9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劃到了英屬印度。


英國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威逼利誘西藏與會代表簽署了《西姆拉條約》,中央政府代表陳貽範當場發表外交部的宣告:該條約未得中國同意,英、藏方面簽字畫押,中國不予以承認。


西藏地方政權瞭解情況後,稱未授權與會代表劃定邊界的許可權,也對麥克馬洪線不予承認。


西姆拉會議以破產告終。


麥克馬洪在給倫敦的最後一次報告中稱:“我離開印度前,沒有能夠使中國政府在三邊協定上正式簽字,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儘管中方未正式簽署《西姆拉條約》,不承認麥克馬洪線,但英國還是向西藏不斷進行滲透。


1947年印度獨立,繼承了英國原先佔有的土地和特權,並開始在西藏非法駐軍,而民國政府從來沒有在西藏地區駐過軍隊,所以一度讓印度“繼承”了英國兩次侵藏戰爭的“成果”。


直到1951年解放軍進入西藏,印度撤出了部分非法侵佔的土地,但藏南地區依然控制在印度手裡。


04


由於印度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又同是被西方列強侵略過的難兄難弟,中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有一段“蜜月期”。


毛在外交策略上也一度認為:“印度不是我們的敵對者,而是我們的友人。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


所以最初中國是打算通過談判解決邊境問題的。


1954年6月,周恩來和尼赫魯進行第六次會談。周恩來說:


“麥克馬洪線不僅中印邊界有,而且在中緬邊界也有,這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他們用鉛筆從喜馬拉雅山畫過來,就像瓜分非洲一樣。因此,這條線中國政府不能承認,但是目前維持現狀,雙方都不要越過這條線。”


尼赫魯表示,如果有機會,雙方協商進行調整。


1956年,周恩來與尼赫魯再次提到“麥克馬洪線”,周恩來說:


“這個線是不合法的,中國曆屆政府都不承認,新中國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認。這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產物,中印兩國人民不負這個責任。現在中國、印度、緬甸都獨立了,我們應該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加以現實的解決。”


什麼叫根據新的現實情況加以解決呢?


中國當時開出的條件是以“東段換西段”,即中國拿走西段的阿克塞欽地區,而印度拿走東段的藏南地區。


但是印度不同意(站在今天回頭看,這個決定足以讓印度腸子都悔青,後面會再展開)。


1960年4月25日,周恩來在新德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東段和西段都有爭議,中段爭議比較小。由於中國在東段採取了諒解和讓步的態度,東段邊境的討論為時不長。但由於印度政府不願意在西段採取諒解態度,因此在西段存在較大爭議。



儘管中國做出了讓步,但印度想把東西兩段都獨佔。


而西段的爭議和英國人畫的另一條線有關,也就是約翰遜線。


這條線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瞭解,甚至不曾聽說。


05


1865年,英國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南疆地區。


這個測量員在穿越西藏的阿克塞欽無人區到達了新疆的和田,然後私自畫了一條線,把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三萬平方公里土地劃到了印度殖民地,這就是約翰遜線。


英國政府並沒有通知清政府他們畫了這條線,但約翰遜回來後把他畫的旅行地圖刊載在了1867年第37期《皇家地理學會雜誌》上,在西方流傳很廣。


後來,在中印邊界談判中,印度拿出按照約翰遜線(有一定修正)畫的地圖,要求把西段的爭議地區也全部拿走。



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甚至表示,印度地圖上所標明的邊界線“是沒有懷疑的餘地的”。


但事實上,英國和印度從來沒有佔領過阿克塞欽地區。


印度的主張霸道且荒謬,但印度當時自以為很有底氣。


在中印戰爭前,印度在對鄰國的軍事衝突中所向披靡,尼赫魯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高的聲望。


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呢?


和蘇聯決裂,和美國交惡,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國內又遭遇“三年困難時期”,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而印度同時受到了蘇聯和美國的支援,獲得了蘇美軍事物資的援助,印度國防部長梅農更對外宣稱一個印度人能打敗六個中國人。


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外交策略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對利益的判斷。


在當時的形勢下,尼赫魯大膽地採取了“前進政策”。


所謂的前進政策,就是不斷地往前推進。


印軍越過了雙方實際控制的邊界——麥克馬洪線,蠶食中國領土。但他們也不是一上來就幹仗,而是繞過中國的哨所,把他們的哨所建到了中國哨所的後背。


在此期間,雙方爆發了多次衝突,直到1962年10月20日,戰爭正式爆發。


中印邊境戰爭的作戰地區在高原山地,飛機坦克等現代化裝備無法展開,完全是輕步兵對決,補給也十分困難,而印度之前的“前進政策”則成為了印度軍隊的災難。


深入中國境內的印軍被切割包圍,如同甕中捉鱉。


此後,中國軍隊順勢而下,在東、西兩線大獲全勝,僅僅1個月時間,中國就收復了藏南地區。


據統計,中國擊斃擊傷印軍4885人,俘虜3968人;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


雙方的傷亡比例大致為1:6,徹底打臉了印度國防部長梅農所謂的一個印度人可以打敗六個中國人的狂妄論調。


06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境戰爭開始。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告無條件停火,22日戰爭結束。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麥克馬洪線,還向後退了20公里。


在我們的官方宣傳中:


“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係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但真實的外交博弈哪裡會是這麼簡單?


1962年10月到11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引發美國強烈抗議,差一點就引發了蘇美之間的核戰爭,時間上正好和中印邊境戰爭重合,兩國無暇顧及中國和印度的局勢。


但美國為印度提供了大量武器和物資援助,還派遣12架C-130大型運輸機趕赴印度幫助把克什米爾前線的印度士兵運往東部。蘇聯一邊說自己站在中立立場,一邊向印度出售當時最為先進的米格-21型戰鬥機。


11月20日,古巴導彈危機結束。


11月21日,中印邊境戰爭中國宣佈停火。


所以我的一個推測是,中方開展反擊的時間點,是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可以說是可以抓住了古巴導彈危機的最好時機。


迫於蘇美壓力,見好就收,是中國選擇停火的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是後勤保障問題。


三年困難時期導致中國糧食短缺,老百姓已經吃不飽飯,中國在物資的儲備上已嚴重不足,而要把有限的物資運送到前線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西藏地區公路還沒有普及,東線作戰區域更是要翻越喜馬拉雅山區。


靠人力翻越4、5千米高的大山,往前線運送糧食和彈藥,政府不得已發動藏民和犛牛幫忙運輸物資,才得以支援軍隊1個月時間的補給。


但這種靠犛牛和老百姓的雙肩維繫的後勤支援系統,根本不可持續(當時藏獨勢力也在鬧事)


發兩張圖讓大家看看那裡的山路。



在正面戰爭上,中國軍隊確實是取得了大勝,但後勤保障系統已經達到了極限。


及時停火,完全是處於現實情況的考量。


07


這場戰爭給雙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在印度眼裡,1962年的潰敗,可以說是奇恥大辱,其震撼程度不亞於甲午海戰對中國的影響。


開戰前印度一度號稱是世界第三大強國,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是第三世界的老大,也是美蘇同時拉攏的國家。


而僅僅1個月時間,之前還所向披靡的印度就被中國打得潰不成軍,完全出乎了國際社會的意料,也讓印度聲望大跌。


印度一度焚燒了大量的紙幣,沉溺在亡國的恐懼中,而尼赫魯的“前進政策”也由此徹底破滅,尼赫魯本人在戰後不到2年時間就抑鬱而亡。


整個印度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所以印度一直對這場戰爭耿耿於懷。


對於中國而言,在戰後控制了西段阿克塞欽地區更多的土地(當然,我們對外從來只說做出了多少讓步),但在東段卻主動放棄了藏南地區。


這一決策在今天依然被一些激進分子所詬病。


但是,拋開客觀的歷史條件論是非,都是耍流氓。


首先是後勤保障跟不上,這個剛才已經說了,而11月末,又到了喜馬拉雅山大雪封山的季節,中國的前線部隊不可能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繼續作戰。


其次是中國當時的外交處境,是真的沒朋友,以至於國際輿論一面倒地支援印度,尤其是蘇、美、英都為印度提供了軍事援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當時的國力,已經不可能像抗美援朝一樣,派幾十萬人去藏南跟印度來一次國運之戰。


在政治博弈中,你所有的主張都必須有國力做保障,國力不足還想一攬子所有解決問題,最終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瞭解了當時的處境,再看中國當時取得的成果,真的是相當的不容易了。


中印邊境戰爭,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中國用武力讓印度接受了我們在邊界問題上的底線。


並且,隨著兩國國力的改變,中國的底線也在隨之發生變化。


1962年之前,中國的底線是東段換西段。


其實東段的藏南地區面積更大,自然條件也更好(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可種植許多亞熱帶作物,所以有西藏的“江南”之稱),而西段的阿克賽欽是一片不毛之地。


為什麼中國卻如此重視西段的阿克塞欽?


因為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阿克賽欽的價值是無法取代的。


阿克賽欽是新藏公路的必經之地,如果失去阿克塞欽,新疆至西藏要繞行數千公里,這是中國絕對不能接受的。


(G219國道:新藏公路)


除此之外,阿克塞欽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直線距離只有400多公里,如果中國在那兒修幾個機場或者建立導彈發射場,對印度而言無疑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換成是你,你怕不怕?


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一直對阿克賽欽耿耿於懷。


08


中印邊境戰爭奠定了之後幾十年中印的邊境格局。


通過這場戰爭,中國在阿克賽欽地區收復了更多的領土,但藏南地區目前依然被印度所控制(印度將藏南地區稱為“阿魯納恰爾邦”,邦在印度類似於中國的省這一級,中國對此是不承認的,所以即便是提到阿魯納恰爾邦,也會用“偽阿魯納恰爾邦”這樣的表述)



2005年,中印簽署《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該協定同意,中印邊界各段問題應該本著互相尊重、互相諒解的精神,對各自在邊界問題上的主張做出富有意義的和雙方均能接受的調整。


但其實這些年中國一直在暗中發力。


2003年之後,青藏鐵路和拉日鐵路陸續通車,鐵路和公路體系逐漸完善,中國的後勤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並且在不斷地向西南邊境地區延伸。


(帕裡鎮到亞東的路,距離洞朗70公里左右,路況非常不錯,可見經營已久)


2014年中國曝光了新一代的輕型坦克,這是世界上第一款非水陸兩用的輕型坦克,卻可以在異常複雜的山地環境作戰。


據外媒判斷,這種坦克已在解放軍部隊中大量列裝,用於西部山地作戰,針對的是哪個國家顯然已十分清楚。



2017年,中印在洞朗發生對峙,一度引爆了兩國輿論。


其實洞朗對峙事件並不涉及到中印之間的爭議領土,當時的事發所在地為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的亞東縣。



亞東縣西面和印度的錫金邦接壤,東側和不丹(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一個小國)接壤,與錫金接壤的邊界線早在1890年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中就已經劃定,這也是中印邊界紛爭中,唯一一段法定邊界線。


而亞東縣東側和不丹的邊界確實存在爭議,而洞朗對峙事件發生地,正好就處於中不的爭議地區。



當時中國正在該地區修建公路,然後印度就越過了邊境,阻撓中方施工,理由是為了“維護不丹利益”,然後還被不丹媒體炮轟了(這些年印度一直在阻撓中不的邊界談判)



其實印度自己也知道理虧。


但他們之所以還會跳出來,是因為一旦通向洞朗的那條公路修成,中國就有了向該地區快速投放兵力進而遏制印度咽喉(西里古裡走廊)的能力,這讓印度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以上還都只是中國在陸地上的佈局。


在海上,中國也接連在瓜達爾港(巴基斯坦)、吉大港(孟加拉國)和赫班託達港(斯里蘭卡)搞投資建設,這些行為都觸動著印度敏感的神經。


今天的中國,在中印邊境問題的底線上,已不可能僅僅滿足於1962年形成的實際控制區(當年尼赫魯沒有接受周恩來的提議,估計腸子都要悔青了)


因為談判是以國力為依託的,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不會任由東段一直被印度所控制,尤其是藏南的達旺地區,那裡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出生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中國未來一定會想辦法把這些領地拿回來,只不過目前中國並不著急。


一來是出於現實條件和優先順序的考量。


哪怕是強如美國,在接連陷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後,戰爭帶來的負擔已嚴重拖累了美國經濟發展(而且還分散了美國的戰略注意力,這在客觀上對中美貿易戰的推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沒有這兩場戰爭,美國可能早就對中國發起貿易戰了)


中國相對於印度的優勢要遠遠小於美國之於阿富汗(或者伊拉克),現階段和印度擦槍走火,只會讓美國漁翁得利(而且印度畢竟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不容小視)


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時是如此。


放到今天更是如此。


眼下中國正忙於應對美國發起的一系列對華遏制行動(貿易戰、科技戰、臺灣問題、香港問題、匯率操縱國指控等等),當你正在集中火力打BOSS的時候,多線開戰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所以中國的戰略也是非常明確的,合縱連橫——利用特朗普向盟友揮舞貿易大棒的契機,把這些國家一個個往自己這一邊拉。



二來是中印的雙邊貿易,有利於中國的出口貿易。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印經貿合作資料,2018年中印雙邊貿易額955.4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767.1億美元,同比增長12.7%;自印度進口188.3億美元,同比增長15.2%。


也就是說,印度可以給中國帶來將近6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貿易戰帶給中國的壓力。



所以現在官方輿論的主流風向是“龍象共舞”(龍、象分別指代中國和印度),也是為什麼中國對於印度單方面宣佈將阿克賽欽劃入“拉達克中央直轄區”表現得頗為冷靜剋制。


只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一個國家想要成為世界性的強國,首先要成為地區性的“帶頭大哥”(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家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有專門論述,這裡不再展開)


而印度,恰恰是一個抱有大國夢想的國家,所以從長期來看,龍象爭霸或許終將難以避免。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歷史其實是一部悲愴的歷史。


除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5年)短暫的雄起之外,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征服的歷史:被雅利安人征服,被波斯人征服,被希臘入侵(亞歷山大遠征),被匈奴人征服,被穆斯林征服,被帖木兒蒙古人征服,被英國人征服……


印度的歷史,實在是太過屈辱(印度的種姓製度,就是從被雅利安人征服開始的,征服者成為了高種姓,被征服者被打入低種姓,後面隨著外來征服者越來越多,種姓製度也發生了相應的拓展)



所以自從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之後,印度的精英階層一直渴望著自己的國家能成為一個雄起的大國,當年的尼赫魯是如此,今天的莫迪也是如此。


只是,印度的北方始終佇立著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下面這張圖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中國在地理上的壓倒性優勢。



對於印度而言,中國永遠是一個需要仰望的國度。

P.s
關於中印的實力對比,這又是一個巨集大的話題,所以這裡不展開了。

再P.s
錫金以前叫哲孟雄,是西藏的藩屬國,1975年被印度吞併,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不予以承認。我學生時代的教科書裡,就把錫金列為中國的15個鄰國之一,直到2003年中國才正式承認錫金為印度的一部分,以換取印度承認西藏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所以說,為什麼要支援自己的國家做強做大?
因為小國根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國際政治的殘酷之處。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籤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