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決策有依據、侷限和方法,也有後果需要承擔

2019-04-14 03:34:27

我想,誰都曾陷入過糾結中吧?我有過,而且很多次,有時就是會莫名的因為一些很小的決策選擇而糾結不已。之所以糾結,可能在於人對不確定性具有本能的抵觸,而決策就是在面對前方的不確定時,做出一個確定的動作。


做決策時,我們通常以終為始,當 “終” 變得不確定,那麼 “始” 就陷入糾結了,這樣的情況下決策又該依據什麼來做呢?


依據


合適的決策,可能沒有絕對標準,但會有依據。


做出理性選擇需要評估選項,而評估選項需要一些標準,而標準是由人的價值觀決定的。所以你最重要的決策依據就是你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會外顯成一種你可能已有的原則或偏好,然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幫你做出決策。


價值觀是你決策的依據,但人的價值觀並不是穩定的,會隨著時間和成長髮生變化。如果今天回過頭看過去的決策,如果你從來沒有否定過過去的決策,那麼就不會有成長。


雖然有了決策的依據,但決策天生的不確定性屬性決定了任何決策都有侷限性。


侷限


任何的決策,有下面三點侷限:


  • 資訊不完備,只能做出有限理性決策,無法最優;

  • 情緒干擾,決策是人做出,人容易情緒化做出非理性決策;

  • 自我否定的障礙,上一個決策驗證有錯誤,需要一個新的決策來否定之前決策。


三類侷限決定了我們所有的決策都是有瑕疵的。而明白了決策的侷限,如果執行沒犯錯,結果不如意也沒必要過於自我責怪。之後當不斷去學習和提升決策的方法,做好提前的功課,在未來做出更好的決策。


方法


合適的決策方法的前提是——你無法做出最優的或所謂正確的決策。


人生中的壓力與困難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做出決定,無論大小,而且它們不斷湧來,永無停止。每一個決策只會讓你覺得要麼變得更好了,要麼更差了,無論怎樣,生活就將這樣繼續下去。如果一個決策搞對了,這很好;如果錯了,沒關係你又收穫了經驗教訓。


不要總想著做出正確決策,你一定會犯錯的,所以不要輕易就做賭上人生的決策,錯了就沒法挽救了。放棄每次都能做對的想法,實現絕對正確是一個不可能的目標,但放棄正確決策的想法並不意味著要放棄嘗試去做出明智、充分的決策的做法——每一次重大決策,都需要做出充分的資訊收集與分析、選項的評估與抉擇。


決策有大小,決策有成本;大小不同,成本不同。生活中大部分的瑣事都是一些小決策,比如買件衣服,類似這樣的事情就應該簡單決策,成本最低。但現實中不少情況是這樣的,很多人為此類決策做出了大量的優化動作(比價,等待時間搶購,計算各種優惠組合的最優值),得不償失,隱形成本很可能高於實際收益。


決策之前,先定一個滿意的標準,再給自己一個決策的時間視窗,視窗時間前 1/3 收集資訊,評估選項但不做選擇,根據獲得的資訊和對選項評估的反饋調整你的滿意標準。視窗時間的後 2/3,直接根據滿意標準過往和新生的選項中做出選擇,一旦選擇後就行動如風,不再回頭。


滿意的選擇已經有了,就應該繼續快速走向下一個路口。滿意的通常不是最優的,最優的選擇往往都是你回頭時才看得見,但你知道已沒法回頭了。


沒有總是正確的決策,也沒有最優的決策,只有滿意的決策。


後果


做了決策,它們確實會產生後果。


決策是好的還是差的,是由產生的後果決定的。決策的後果可能是讓人喜出望外的受益,也可能是令人驚訝的破壞。一個選擇,並不簡單對應一個結果,選擇是不斷連續做出的,而結果的出現也是以一連串相互關聯的網路形態出現的,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種類似水面的漣漪與波紋效應。


一路上,你做了無數個決定,才走到了當前,每個決定都會以你幾乎不知道的方式塑造你以及與你關聯的很多其他人的人生。


比後果更重要的是,你做決策的動機與原則,一個多年穩定的一致性原則會讓你對決策的後果更容易接受。無論結果如何,是好是壞,這都是你的選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如果是好的結果,會讓你感到成就和幸福;如果不夠好,也會讓你會更容易釋懷。


這種決策的內在一致性產生的後果,帶來的幸福感效應比簡單可衡量的經濟效應更多。


...


關於決策,其後果會連續不斷地出現,也就會不斷刺激我去思考。人生有時會經歷一些大起大落,更多的是小起小落,想明白後,漸漸就會少了很多糾結了。




往期回顧


  • 寫作的核心與價值

  • 深度:一種降低焦慮感的生活與學習理念

  • 你有犯錯的權利

  • 人生的詩意

  • 面對人生這道程式,該如何編碼?


更多文章,請檢視公眾號選單目錄「文章索引」。


音樂資源載入中...


此刻瞬間


滿天的繁星

靜靜撫慰每一個受困的靈魂

指引我們的方向


InfoQ 今年的軟體開發大會又臨近了,早點報名有折扣,還可以用我的專屬優惠碼,如下圖: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分享成長的

瞬息之間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