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譯文
人無論貴賤賢愚,都戮力勞心,操持經營,愛惜自己的生命。這種做法是實在是很困惑很糊塗的。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此的抱苦含怨之辭,講述神辨析自然之理來開釋它們。關心此事的人們可以於此獲取普遍的道理。
形贈影
天地長久,永遠不會湮滅,山川走形,永遠不會變更。
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草木,雖然生命短暫,但它們卻擁有大自然恆久不變的道理:儘管冬霜使它們枯萎,然而當春天的露水降臨時,它們又會重新煥發。
人類是所謂的萬物靈長,在生命這個話題上,卻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樣得到永恆。
適才還在世間相見,可轉眼就去了另一個世界,永無歸期。
對於這個大世界來說,走了一個人,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親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這隻能引起無限傷感。
我只是一個形體,沒有騰化成仙的法術,必然也會死去,這沒什麼可懷疑的!
希望你能聽從我說的話,得到了美酒,千萬不要推辭。
影答形
長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但是衛護生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
我打心底裡想到崑崙山和華山這樣的仙境去學習養生之道,無奈路途遙遠不可通。
自從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離,不管是悲還是喜,我們都一起承受。
其實在樹蔭下暫時分開,而止於陽光下,我們也始終不離別。
可是,這種形影不離也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形總有一日會滅亡,而影也會跟著一起黯然俱滅。
想到身子沒了,但是名聲也沒有留下,實在是心情複雜。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見愛於後人,為什麼不竭盡你的能力為之呢?
酒雖然能夠消除憂愁,但是與此相比,豈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嗎?
神釋
大自然的造化,是沒有私心的,萬物自然生長,繁華而富有生機。
人可以列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為神的緣故啊。
雖然神與形和影相異,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形影神相互依託,三者關係休慼相關,看到形與影如此為生命所困,作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說幾句話了。
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裡?
彭祖傳說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
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後沒有區別。
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生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減壽了。
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可是留名於世是那麼容易嗎?又有誰來讚譽你的名聲呢?
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生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與造化之間。
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為這些多慮了吧!
註釋
1.貴賤賢愚:泛指各種各樣的人。
2.營營:原是形容往來不絕。忙碌奔波的樣子,這裡指千方百計地謀求、惜生:愛惜自己的生命。
3.斯:這,指代“營營以惜生”的人。惑:迷亂,這裡作“糊塗”解。
4.極陳:詳盡地陳述。
5.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釋:開釋,排遣。
6.好事君子:關心此事的人們。君子:對人的尊稱。
7.其心:指這組詩所闡明的道理。
8.長不沒:永遠存在,不會消亡。
9.無改時:永恆不變。
10.常理:永久的規律。榮悴之:使它開花與衰落。之:指草木。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們重新繁茂。
11.謂人最靈智:是說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尊貴、傑出。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12.不如茲: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樣。
13.適:剛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14.奄;忽然。靡:無,沒有。
15.奚覺:誰會感覺到。無一人:少了一人。
16.豈:猶言“其”,“豈不”的意思。
17.餘:剩餘,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
18.洏(ér):流淚的樣子。
19.騰化術:修煉成仙的法術。
20.爾:那樣,指死去。
21.苟:草率,隨便。
22.存生:使生命永存。《莊子·達生):“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
23.衛生:保護身體,使人健康長壽。拙:愚笨,指無良策。
24.昆華:崑崙山和華山,傳說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25.邈然:渺茫。
26.子:您,指形。
27.未嘗異悲悅:悲哀與喜悅從來沒有相異過,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28.憩(qì)蔭:在蔭影下休息。乖:分離。
29.止日:在陽光下。
30.黯(àn)爾: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
31.五情:《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形影相弔,五情愧赧。”劉良注:“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32.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總稱為立善。遺愛:留給後世的恩惠。
33.胡為:為什麼。竭:盡,謂盡力、努力。
34.方:比較。詎(jù):豈。
35.大鈞:指運轉不停的天地自然。鈞本為造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化。無私力:謂造化之力沒有偏愛。
36.萬理:萬事萬物。森:繁盛。著:立。
37.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
38.以:因為。我:神自謂。故:緣故。
39.君:你們,指形和影。
40.結托:結交依託,謂相互依託,共同生存。
41.安得:怎能。
42.三皇:指古代傳說中的三個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
43.彭祖:古代傳說中的長壽者,生於夏代,經殷至周,活了八百歲。愛:當是“受”字之訛,謂彭祖享受了八百歲高齡。《楚辭·天問》:“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彭祖至八百歲,猶自悔不壽,恨枕高而眠遠也。”永年:長壽。
44.留:留在人間,不死。
45.復:再。數:氣數,即命運。這兩句是說,壽長、壽短同是一死,賢人、愚人也並無兩種定數。
46.日:每天。忘:指忘記對死亡的擔擾。
47.將非:豈非。促齡:促使人壽短。具:器,指酒。
48.當:會,該。為汝譽:稱讚你。
49.甚念:過多地考慮。
50.委運:隨順自然。
51.縱浪:放浪,即自由自在,無拘無柬。大化:指自然的變化。
52.無:同“毋”,不要。
參考資料:
1、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
2、
孟二冬 .陶淵明集譯註 :崑崙出版社 ,2008-01 .
作者:佚名
形神問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特別是老莊哲學中涉及形神關係的論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語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都表示了以神為主,以形為輔,神貴於形的觀念。同時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即指出了形、氣、神三者對於生命雖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聯繫,不可缺一。又如漢初推崇黃老思想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中說:“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太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這便是老莊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然而,在佛教興起之後,佛教徒鼓吹形滅神不滅,靈魂永恆的唯心思想,如與陶淵明同時的沙門慧遠曾作《形盡神不滅論》、《佛影銘》以發揮此種理論,《佛影銘》中就說:“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意在宣揚神形分離,各自獨立的主張,這種對形、影、神三者關係的見解代表了佛教徒對形骸與精神的認識,在當時的知識界曾有過廣泛影響。慧遠就曾命其弟子道秉遠至江東,請深受佛教影響的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制銘文,以充刻石。陶淵明的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慧遠本人與淵明也有交誼,如慧遠曾於義熙十年(414年)在廬山東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講習佛教,他曾邀淵明參加,而淵明卻“攢眉而去”,可見他們在論學旨趣上並不一致,如對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顯的分歧。淵明對此的認識可以說基本上本於道家的自然思想,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說明,陶淵明以為世間的凡夫俗子,不管貧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維持生命,其實是十分糊塗的事,因而他極力陳述形影的苦惱,而以神來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們的疑惑。他揭出“自然”兩字,以明其立論之根本。《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家學說也以取法自然為核心,由此可知陶淵明的思想淵藪。此組詩中他讓形影神三者的對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體對影子說道:天地永恆地存在,山川萬古如斯,草木循著自然的規律,受到風霜的侵襲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潤而復榮,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過客,剛才還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來,而人們從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人。親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遺物,令人見了感傷不已。我作為形體又沒有飛天成仙的本領,你影子也用不著懷疑我這最終的歸宿,但願聽取我的勸告,開懷暢飲,不必推辭,還是在醉鄉去尋求暫時的歡樂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話:想求長生不老來維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養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惱又拙劣的下場。一心一意要去崑崙山修仙學道,卻會發現此路的渺茫與不通。自從我影子與你形體相遇以來,一直同甘共苦,憂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樹蔭下,你就同我暫時分手;我若停在陽光下,你就和我不分離。這種形影相隨的狀況也難以永久持續,當我一旦離世,你便也不復存在。人死名也隨之而盡,想起此事便令人心憂如焚,五情俱熱。因而影勸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為何不去努力留名後世呢?雖說酒能消憂,但同立善相比較,豈不等而下之了!
最後是神作的闡釋:造化沒有偏愛,萬物都按著自己的規律成長繁衍,人所以能躋身於“三才”(天地人)之中,豈不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們形和影雖然不相同,但生來就互相依附,既然我們結合託體於一身,怎麼能不坦誠地說說我的看法:上古時的三皇被稱作大聖人,而今他們卻在何處?活到了八百多歲的彭祖雖力求長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間的生命,老的、少的、聰明的、愚笨的都將同樣走向墳塋,沒有什麼回生的運數可以挽救他們。每日沉湎於酒中或能忘憂,然如此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儘快結束嗎?立善常常是人們喜歡做的事,可是當你身後,誰會加以稱讚呢?極力去思索這些事情難免喪害了自身,還是聽其自然,隨命運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縱情放浪,人生沒有什麼可喜,也沒有什麼可怕,當生命的盡頭來臨,那麼就讓生命之火熄滅吧,不必再有什麼顧慮了。
在這三首詩中陶淵明表達了他的人生哲學,故此三詩對理解陶淵明一生的思想極為重要。據陳寅恪先生《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所述,淵明篤守先世崇奉之天師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觀為立論之本,既不同於魏晉時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於魏晉時期的尊奉孔孟、標舉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淵明既接受了老莊的思想,又有感於晉宋之際的社會現實,於是創為一種新的自然說。《形影神》這組詩中就典型地體現了這種思想。故此詩不僅體現了淵明個人之哲學觀,而且對理解自曹魏末至東晉時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觀念的演變歷程有極重要之意義。按此說法,《形贈影》一首就是擬託舊自然說的觀點,並加以批評。其中主旨在於說明人生之短暫,不如自然之永恆,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對自然所抱的看法。持舊自然說的人又大多求長生,學神仙,而淵明詩中說:“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其抨擊長生求仙之術的立場明顯可見。同時魏晉之間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於酒中求得解脫,以求在亂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與劉伶等人,故陶詩中也擬其說而有“得酒莫苟辭”的說法。
《影答形》一首,則是依託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對舊自然說進行的非難,並提出了對人生的看法。此詩首先指出長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責主自然說者的虛無荒誕,同時,以為死生無常,形影相隨,一旦離世,則形影俱滅,名同身亡。因而,他們主張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過精神上的長生來達到永恆,這種主張得力於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以為人有美名則可流芳百世,萬古長存,因而不滿於以酒消愁的處世態度,提倡追求身後之名。
《神釋》一首即體現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三皇大聖人,今覆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與沉湎醉鄉之論。最後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昇仙之術,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於老莊哲學,如《莊子·天地》中就說:“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時它是建立在德全與形全的基礎之上的,即強調了神與形與德(此詩中稱之為“影”)的一致。陶詩中對賢愚壽夭的等量齊觀也一本於《莊子》思想,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明了陶詩的主旨出於《莊子》。陶淵明在形神的認識上有一個很不同於佛教徒的主張,即他認為形神的相互依賴與一致,《神釋》中說“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都表達了這種觀點,這與稍後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縝的意見相近,範氏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神滅論》)又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同上)陶淵明可以說是範縝的先驅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此詩在藝術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如形對影的贈言中說:“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正如一位主人請一位朋友來對酌而惟恐其推辭,後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詩之意。又如寫影對形的說話雲:“誠願遊昆華,邈然茲道絕。”因影子本身沒有行動的能力,所以用一“願”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種不可實現的願望而已。又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數語狀寫形影不離的情景,可謂維妙維肖。
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如《神釋》中說:“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於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參考資料:
1、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18-521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