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投资」加速内卷:挑选与反挑选

语言: CN / TW / HK

2021年,为狩猎而生的创投机构们再次围猎智能驾驶赛道,企业融资新闻接踵而至,行业热度急速升温。

归国创业的技术大拿、离职不久正在筹备新公司的高管、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的垂直场景玩家......创投机构们犹如久饿的鲸鲨,一点点的血腥就能将他们快速吸引。

前不久,前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王刚官宣离职的当天,就有至少三家资方希望通过新智驾与王刚取得联系。

再譬如,此前小马智卡相关高管离职后,也有不少资方向新智驾打听相关人员的去向及联系方式,并明确告知想要寻求机会投进去。

然而矛盾在于,国内创投机构多如繁星,具备想象力的可投企业如今虽有,但属实紧俏,能投进去的机会稍纵即逝。

供不应求局面下,本就内卷的创投企业,在智能驾驶行业,更卷了。

但问题是,这种现象是否只出现在智能驾驶行业?还是资方内卷的现象在智能驾驶圈更为凸显?

什么类型的企业会更受到资本青睐?另外,智能驾驶企业又究竟需要怎么样的资方?

僧多粥少:投资凶猛

2019年,资本寒潮席卷自动驾驶行业,叠加技术商业化落地前景黯淡,除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头部企业能获得大额融资外,彼时一众创业者们都深陷焦虑的融资战中,忙着为接下来的发展争取过冬余粮。

由于估值与量产进度不匹配,在自动驾驶圈子中,当时还出现过一个月内三单投资跳票事件,甚至还有跟投方已经交付,领投方却临时跳票的尴尬局面。

风水轮流转。

在2021年,智能驾驶行业迎来投资数量和总金额最高的一个年份。

(图片来源:桔子IT)

桔子IT数据显示,2021年,智能驾驶领域产业链企业共完成153笔融资,总金额超千亿元人民币。

如果仅看主业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企业,据新智驾不完全统计,2021年创投机构对相关企业的投资也超过100笔,远超往年水平。

而从2022年刚开年截至发稿,行业又披露超10笔融资完成消息,融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另一方面,从智能驾驶领域的整体融资轮次看,目前创投资金多集中在种子天使轮至B轮。

这意味着,整体上在智能驾驶领域,有实力走到后期,商业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且对创投机构产生吸引力的项目相对并不多。

(图片来源:桔子IT)

2021年11月,南方都市报曾统计了近15年来,393 笔创投机构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投资的相关事件。

根据南都统计,在这393笔投资事件中,B轮之前的融资事件共有278笔,占比为70.74%,而在上市前来到了E轮的智能驾驶企业,仅有图森未来一家,金额为3.5亿美元。

换言之,仅有3成的智能驾驶企业能够获得战略投资、B轮或者更靠后的融资,能运营到中后期的企业并不多。

实际上其他赛道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但这一特点在智能驾驶等硬科技行业尤为凸显。

究其原因,在青桐资本投资总监霍婷洁看来, 这主要还是因为智能驾驶赛道技术落地周期更长、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早中期回血能力较弱、研发难度大、涉及产业链较长、落地时对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

而从创投机构的角度看,对于这样的赛道,霍婷洁认为,机构选择在早期估值较低的时候进行投资,相对成本较低,也能对冲赛道的不确定性风险,“但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估值增长速度较快,就降低了机构对后续投资的积极性”。

比如IDG资本作为自动驾驶圈颇为活跃的创投机构,就更偏向于投资处于成长期的初创企业,其投资轮次多集中于C轮之前。

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兼AI/智能制造组负责人符志龙表示,能在后期投进去的VC,除了具有强大资源禀赋的CVC如广汽、上汽、京东物流等,创投机构更多以大型的美元及人民币PE为主。

“近期我们也观察到,最近有较多的美元PE机构从互联网、消费等赛道转向科技赛道,智能驾驶是重要的关注热点。”

头部VC的积极动作使得一些中小VC倍感压力。

但一专注于早期投资的腰部VC投资经理对新智驾表示,大机构也会错过很多好项目,“这时候小机构就要额外勤奋地去研究去抓”。

当然,当企业融资走到C轮及以后,此时企业早期的创业风险已被规避,确定性更高,再加上赛道火热、优质项目减少,资方的进入门槛也就水涨船高,竞争同样激烈。

核心原因在于优质智能驾驶企业以及一级市场资金的供需不平衡。 ”符志龙也认为,智能驾驶行业作为技术及资金密集型行业,后期的项目往往经过了多轮的技术验证,商业化已经在爆发前夜,“此类的资产标的在市场极为稀缺,企业和VC需要进行相互的‘挑选’,达成合作共赢。”

某国家队基金自动驾驶项目负责人刘怡然对新智驾表示,企业估值迅速上翻,甚至产生泡沫,资方抢项目也会更难,“这时除了牌子大、名声响、口袋深以外,具备整合产业链资源能力的投资机构在企业眼里,就会更有吸引力”。

更卷,却也更审慎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投机构们抓住钱袋子的手就更松。

智能驾驶行业在2015年左右开始受到大量资方关注,在2018年之前,所有自动驾驶企业都在讲技术的先进性,创投机构的热情也随之被点燃。

不过到了2018年下半年左右,无人驾驶技术仍不成熟,时有事故发生,且商业化落地也不及预期。

Gartner发布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当时国内自动驾驶技术还处于技术触发期,离成熟和普及还需要至少10年,创投机构也就放缓了在自动驾驶领域投资布局的速度。

而现在,虽然全面拥抱电动化、智能化又给资方对这个行业的投资打了新的强心针,但在刘怡然看来,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行业的周期轮动后,都在更深刻地思考如何活下去、走得更远。

投资机构也在判断, 这个产业的实现周期到底有多长,开始以更审慎的眼光挑选企业

技术能否快速落地,就自然而然成了投资机构当下关注的重点。

“我在跟一些产业资本的交流中, 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大家更务实了,已经不想要fancy的故事和好看的demo了 。大家都在看企业的落地能力,看在贴近需求的场景里能不能做出商业壁垒。” 

刘怡然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在2021年,一些面向车厂提供前装量产辅助驾驶技术的L2级公司、提供车规级算法芯片、传感器的公司能屡屡获得融资。

投资机构的本质在于发现价值并适时退出,犹如牧民养奶牛,陪牛成长不是最终目的,在此期间得到牛奶供应,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但在当下的智能驾驶行业,各企业成长阶段不同,形态也各异。

有的小而肌肉精瘦,会先选择就近的草地进食,偏安一隅,解决温饱和自我造血问题优选,但成长空间不大;

有的则骨架大而毛亮脂肥,一出生就直奔高地,但往往会步子奔得太大太急,有把自己耗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风险;

还有的则是现阶段看上去体型小,没有成长底蕴且抗风险能力弱,但实际上只要给足耐心和资源,就有潜力成长,踏上山顶。

这就十分考验创投机构们的分辨能力,有的会选择先看创业团队,有的则会直接在看好的细分赛道或者场景中挑选企业,比如百度风投更为关注感知环节、东方新能源汽车混合基金更关注决策层、辰韬资本就一直关注着矿山、港口、无人物流商用场景等。

“投资最核心的还是投人,所以团队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创始人本人,所以肯定要考察创始人的一些背景能力、想法、格局等。”

新鼎资本投资了小鹏汽车、威马汽车、希迪智驾等企业,据其创始人张驰透露,投资希迪智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创始人和董事长是李泽湘,“李泽湘是大疆的董事长,也是大疆第一大股东。他又干了一个自动驾驶项目,我们就投了,实际上这些人更容易成功”。

陆加(化名)所在的产业资本也投资了多家智能驾驶企业,她看好的创业团队,则分为两种:

  • 一是创始人自身在智能驾驶技术或资源等方面有深厚积累,有融资能力、能带来客户资源或技术具有独特性,还有着执行力强的团队;

  • 另一种可能创始人自身并不具备突出的上述能力,但是有很强的利他精神且迭代进步能力强,有互补的合作伙伴,在销售、技术、产品等方面,团队的综合能力过硬等。

“具备‘终局思维’的创业者会更受青睐。”符志龙认为,智能驾驶是一条漫长的赛道,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算法,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对于场景的理解、未来商业模式的判断以及如何构筑自身壁垒。

实际上长于技术、产品或者业务的创始人很多,复星锐正投资了元戎启行、速腾聚创、一径科技等多家自动驾驶系统技术及产业链企业,其合伙人刘思齐在这过程中则发现,做得出色的创始人,大多都有着这些共性: 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信仰,能聚人会用人,还能不断迭代进步

“新出来的公司要有明确定位,要么对于某些赛道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要么更聚焦更能整合调动资源。”刘思齐表示,当(智能驾驶行业中的)新公司还在早期,投资人不会在这个阶段将退出路径作为考虑判断的主要点,关键还是大的逻辑思路对、人要对。

“钱也只是资源的一种而已”

那智能驾驶企业又需要怎么样的资方呢?

毕竟由于新进股东与自身经营理念不符,而导致企业正常发展节奏被扰乱的故事,在各行各业都很常见。

而在自动驾驶行业,最受关注的例子之一,则发生在明星自动驾驶创业公司Zoox联合创始人Tim Kentley-Klay身上。

Zoox由Tim Kentley-Klay和Levinson在2014年成立,因风格激进备受关注,但在2018年8月,Tim Kentley-Klay称,董事会在“没有任何警告、原因或答辩权”的前提下解雇了他。

而据当时彭博社报道,Tim Kentley-Klay的出局,可能就与最新的5亿元融资有关,“最新入局的投资者拿到了一些特殊的财务保护权,使他们在谈判时有足够的筹码”。

这实际上也是硅谷的“传统”之一,当创始人带领公司完成从0到1、从技术到产品的开拓,需要走向量产商业化的阶段时,职业经理人就被认为是管理企业的更适合角色。

同理,在企业的不同阶段,所需的资金背后的资源也会有所不同,正如一投资经理对新智驾所言,“钱也只是资源的一种而已”。

在霍婷洁看来,对于早期企业来说, 更需要的是能够长期支持的投资机构

自动驾驶赛道本身周期较长、研发难度大,因此核心团队就需要在早期快速拿到资金进行研发投入、团队组建,同时逐步积累行业资源(当然一部分团队在创业初始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条件)。

“这个时期的股东,最好是本身基金周期较长、能够在企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和未来融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机构。”霍婷洁表示。

因此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创投机构,开始强调投后服务和投后管理的重要性,比如帮助企业直接联系媒体做宣发、提供创始人培训、进行公司结构管理等。

“另外,如果是一家优秀的公司,融资两、三轮了,那股东里都至少应该有三、四家投资机构,要注意去差异化对待每个投资机构的每个投资人。”

经纬中国的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同样认为,企业创始人要在这些投资人里提炼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人,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聚焦在这些少数人身上。

而到了发展中期,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已具雏形,需要开始逐步接受市场验证,这时就更适合有一定行业资源的投资机构,能够为企业在业务上带来帮助和支持,协助产品的落地和研发推进。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产业资本备受智能驾驶企业青睐的原因之一。

据符志龙观察,当下一些汽车产业链Tier 1供应商对于智能驾驶企业的投资比较积极,一方面在于此类机构更懂产业,另一方面也能给被投企业在核心的零部件、软硬件上带来赋能。

“CVC对行业会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大概会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帮什么忙,另外双方会有一些共同的客户,就能在产品上节约一些成本。”陆加认为,当下汽车行业已经从原先的简单上下游买卖关系,转变成了共建生态、你中有我的竞合关系。

“合作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涉及到一些数据的回传、算法的迭代、硬件的适配。”因此从产业资本的角度看,他们本身也希望通过投资产业链企业,和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而到了中后期,此时企业自身的研发、团队、市场相对都比较成熟。

霍婷洁就表示, 在中后期,企业需要的投资机构,则是能够为企业在发展和上市规范化的路上提供帮助,或者能在企业未来上市中起到站台作用,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机构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数据安全和未来政策风险,企业融资过程中选择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也是需要根据各个企业具体情况慎重考虑的要素之一。

“到了后期,企业会有上市的预期,这时候就需要投资人对企业的上市规则、二级市场都要有所了解。”

还有投资人则认为,当美股IPO收紧后,这时候在国内能打通一二级联动的投资机构,对企业也会更有帮助和竞争力。

One more thing

“从我看自动驾驶赛道以来,去年是投资热度最疯狂的一年。”一投资人如此对新智驾感慨。

对于资方来说,好的一面是,这逼得每一个从业者都开始真正扎下去研究行业,或者从更深的维度去看待一家公司,“最好的投资人应该是懂产业和技术的投资人”。

坏的一面则是,由于VC巨头以及互联网大厂的入场,资金纷纷向头部公司聚集,推高了行业整体的估值,有时候甚至出现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难堪场面,对资方的判断和抗风险能力提出进一步挑战。

那资方对智能驾驶行业的热情还能持续多久?

“耐心”“长坡厚雪”“务实”——则是当下几乎所有新智驾接触到的投资人,都曾提到的几个关键词。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