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車機”,是拯救智能化車企的稻草?

語言: CN / TW / HK

智能化時代,火爆的 Carplay慘遭到車企拋棄,車企們又意識到,得車機者得天下。

2020年開始,不少車企開始取消汽車出廠內置CarPlay系統,並且車型範圍逐漸擴大。比如福特旗下車型鋭界,16到18款是支持CarPlay的,但是到了20款之後,車機換用SYNC+系統,CarPlay被取代。

短短几年,在智能汽車遍佈的今天,CarPlay的優勢越來越被弱化,絕大部分功能已完全可以被車企自家的系統取代。尤其在中國市場上,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其智能化水平對比CarPlay早已實現超越。

這意味着,車企們意識到車機系統已經從一輛車的附加功能,變成了核心功能,正在慢慢收回來自主權。其中,智能座艙是公認的未來汽車發展方向之一,而車機做為智能座艙的子集,如果做不好車機,就等於做不好智能座艙。那麼,車機系統究竟有哪幾種?車機能不能統一標準?對我們消費者而言,究竟需要怎樣的車機?

車機有多少種模式?

目前來看,每家車企的車機系統都大不相同,但歸根結底,離不開三種模式:自研型,ROM型和超級APP。

三者的區別很好辨別,自研型相當於蘋果的iOS系統,不依賴任何底層,而是自己從0到1自研,這種模式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需要設計內核改動,同時投入的資金與精力也比其他方式要高得多,所以目前只有一些龍頭公司有實力研發,比如華為的鴻蒙OS,阿里的AliOS。

而ROM型就值得我們好好説道了,目前國產車企裏面,絕大部分採用的都是這種模式,包括比亞迪、吉利跟蔚小理等等。這種模式就相當於國產手機與谷歌Android系統的關係,車企拿某個系統底層進行重新設計改動,比如比亞迪的Dlink就是基於Android系統改的一套UI。

與手機不同的是,ROM型的車機OS底層不止有Android一種,其中又分成三個陣營:QNX、Linux和Android。

這三大陣營很有意思,它們各自的優點,剛好可以補足對方的缺點。比如QNX的最大優勢是安全性,是世界上首款通過ISO 26262 ASIL D級認證的車載OS,不過,QNX並不開源,也存在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問題。

相比QNX而言,Linux則是一款免費的開源系統,具備定製開發的靈活度,但短板是應用生態過於薄弱,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上,許多我們常用的應用並不能完美地遷移到Linux上,需要重新做適配,這無疑在打消開發者的積極性。

Android的應用生態相比前兩者就很豐富了,但安全性又相對缺失。Android歸根結底是為移動端打造的系統,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移植上車,不僅與車機的適配存在問題,與車輛其他部分的融合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從底層系統就能看出,車企對於本身的定位,BBA等傳統巨頭基本採用的都是QNX系統,説明他們認為安全性要高於應用生態,而新勢力和國產車企基本都是採用Android系統,“互聯網企業”的味道會更濃一些。

除此之外,車機中,OPPO的潘塔納爾和蘋果的Carplay屬於超級APP,藉助手機中功能豐富的APP映射到汽車車載,以滿足車主對娛樂的需求,這種好處是即便是舊車型或者一些智能化程度不夠的車型,也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一些智能體驗,壞處是主體依舊是手機,離開了手機就啥都幹不成。

看完車機OS的分類後,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感受:亂。

是的,目前車機的系統底層並不像手機一樣,統一安卓跟iOS兩個平台,亂只是表象,還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影響應用生態的築建。

車機標準為什麼難以統一?

在系統底層這方面,百花齊放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着沒有標準,一款軟件無法同時適配各大平台。

舉個例子,今天熱搜有一款名為“智行駕道”的遊戲火了,對於普通用户來説,直接打開手機就能玩了,想分享給別人時直接發APP的名字就行。但在車機上,我們很難有“分享”的這個動作,原因是我用得不錯的車載APP,你的車不一定能用,因為平台不一樣。

這將會導致一些應用無法全範圍覆蓋,這是一件非常現實的事情,手機圈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在智能手機發展初期,市場上的操作系統比如今的車機系統只多不少,諾基亞的塞班、蘋果的iOS、谷歌的Android、微軟的Windows Phone,還有黑莓、WebOS等等,在系統如此多的情況下,開發者會有取捨,優先適配用户量最多的平台,而其他操作系統的應用多多少少是缺失的。

還記得在讀書的時候,智哥圖新鮮買了一台Windows Phone的手機,那種看着別人玩遊戲而自己玩不了的心情,至今仍記憶深刻。

如今在汽車上,這種感受又再一次上演,開發者對車載APP的開發並不積極,以特斯拉的車機系統為例,即便開發者針對特斯拉開發了某款殺手級應用,也無法對整個汽車行業帶來改變,數據顯示,特斯拉10年共賣出300萬輛車,假如所有特斯拉車主都安裝這款應用,到頂也只有300萬流量。

汽車的用户規模遠比不了手機,其作為流量入口能帶給開發者的收益十分有限,同時開發者為車企做軟硬件的適配,需要針對不同品牌和車型單獨去做,而且就算是同一款車型,其高/低配版本的屏幕大小和比例也不一樣,更別説近些年汽車屏幕的設計也是花樣百出,像是大豎屏、貫穿屏、三聯屏等等,這大大增加了軟件供應商的適配難度。

所以我們看到,大部分車機應用商城裏面的軟件數量都很少。如果車企間的車機OS互相獨立,互不相通,終局就是車機OS再怎麼發展也只是一個空殼。

唯一破局的方法是統一標準,統一底層。如果車載OS能統一底層,那麼開發者就瞬間從“為了某品牌的車開發APP”變成了“為整個汽車市場開發APP”,市場規模決定着開發者的開發熱情。

目前一線車載OS產商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華為正在擴大自己的鴻蒙OS朋友圈,華為智能座艙應用生態研發總監此前還表示:“HarmonyOS智能座艙是華為在AI時代為智能汽車專屬打造的車域系統,目前已有50餘家頭部生態應用夥伴加入智能座艙生態。”

OPPO也牽頭 vivo、小米 發起了一個ICCOA 聯盟,為的也是打造一套公用標準,解決車載軟件碎片化的問題。但能不能組隊成功還另説,因為汽車涉及到“靈魂與肉體”這個複雜問題,且現在仍處於搶佔市場風口的階段,車機行業還遠未形成手機行業一樣的壟斷格局,車機界的“安卓”或者“iOS”尚未出現,大家都有機會。

用户到底需要怎樣的車機?

目前的車機體驗,總體而言就是“差點意思”。

在目前階段,車機系統更多的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角色。現在買一輛新車,智能化程度是我們考慮的一部分因素,但並非決定因素。

從目前來看,各家車企在車機的一些功能上並沒有拉開很大的差距。汽車屏幕越來越大,按鍵越來越少,但不少用户反饋體驗並不好。特別是隨着汽車功能越來越多,屏幕已經放不下了,需要放到二級、甚至三級頁面,查找不方便。一些用户反饋,“汽車有成千上萬個功能,最好的情況是當知道這個功能的時候,可以直接挑出來。”

現在的車機交互,還是以手機平板的使用習慣為主,但以這個邏輯作為汽車的交互方式並不準確,未來智能汽車需要全新的交互模式,顛覆目前已知的所有方式。就像電腦的交互方式是鍵盤和鼠標,手機靠觸摸屏,一個好的交互方式能夠極大提升效率;而在完全的自動駕駛實現之前,用户需要專注開車,因此,觸摸屏不是一個好的交互方式。

語音可能是一個交互方式,但不是每個用户都喜歡用語音代替按鍵。目前車企的語音交互也並沒有做到很好的用户體驗。有時候朋友在車上,語音喚醒沒理我,很尷尬,悄悄按了下語音鍵再説一次。

雖然車機系統配置越來越高,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豐富,但很多人今天還是習慣用手機,這對智能座艙來説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根據騰訊汽車最新的車機調研數據顯示,在瞭解以及日常使用車機的車主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比例都遇到過車機系統的問題,而遇到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包括操作系統死機,影音娛樂系統卡頓,語音交互識別不準等。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業內有兩種看法。

一種看法是認為智能座艙和手機是互斥的,雙方是兩個天然適合不同交互方式的系統。大部分手機應用可以移植到車機上,但是並不具備良好的用户體驗。車機在將來的殺手應用會是獨特的,適合在車上使用的場景。

未來,車機不能簡單複製安卓或蘋果的APP Store,需要首先定義和構建整車的應用支撐平台,將車機位置、周圍環境、車內音響、香氛、氛圍燈等等能力開放出來,形成整車的應用商店生態系統。

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手機和座艙系統並非競爭關係,雙方可以結合起來為用户服務。理想汽車便透露過,其正在和國內主要的幾家手機廠商進行溝通,未來會有一些“有意思的案例”呈現。

總而言之,車機系統相比目前已經非常成熟的 PC、手機操作系統而言,無論是功能還是性能都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再加上車機系統的應用場景受到駕駛時多種條件的限制,車機系統難以滿足汽車用户的需求也在所難免。

因此,車企在討論 " 汽車用户到底需要怎樣的車機系統 " 時,需要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場景中,從細節中摸索需要優化和改善的點,讓車機系統功能從 " 填喂式 " 向 " 引導式 " 轉變,幫助用户梳理並養成使用習慣,才能做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車機系統。

智行觀

對於車機系統,我們的追求還遠遠不夠。因為汽車向着智能化發展,從代步工具脱胎換骨成為智能移動工具,車機系統的也在進化。車機是汽車的靈魂,尤其是智能汽車時代,汽車的終極形態將是基於車機基礎的萬物互聯終端,目前,市場參與者眾多,包括傳統的國內外老牌原始設備製造商、新技術巨頭和強大的供應商,市場格局還未形成,競爭才剛剛開始。

文章詳情: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