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徐立:數字原住民決定元宇宙的未來繁榮

語言: CN / TW / HK

處於紛繁複雜的世界,人類往往很難從中將某些規律抽象得出,難以找到完全一致的通用規則來進行描述。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定律,再到相對論,宇宙總是在人類以為發現終極規律之時,又將複雜度提升了一個量級。

宇宙一直在和我們玩貓鼠追逐遊戲。

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在由投中資訊和投中網主辦的“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就這一話題展開了題為“數字原住民決定元宇宙的未來繁榮”的主題演講。

徐立認為,我們想要找到網際網路世界的商業定律,想要找到元宇宙的解釋非常困難。雖然很難找到統一解釋的定理,但是我們永遠可以用一代人甚至是事代人的認知共同凝聚成時代的共識。而且這個共識是可以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成為解釋世界的真理。

元宇宙也好,數字世界也好,數字原住民的認知才決定未來元宇宙商業模式,未來元宇宙的繁榮。在元宇宙中,數字的人、物、場都在對這個世界、宇宙產生影響,供給和消費模式都在進行革新。

元宇宙有很多的可能性,唯一能限制你的就是想象力。

以下是現場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感謝這位有趣的虛擬主持人。如今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的邊界被打破,我也想談一談我們接觸數字化和這樣一些新的概念時發現的一些認知。

宇宙中的貓鼠遊戲

我們看到的物理世界是由人的認知推演的邊界的世界,數字世界一定程度上是藉助於計算機的認知所決定的數字的世界,通常我們是通過機器去觸達數字世界的邊界。

今天講到元宇宙和數字化的革命,其實有兩個契機。第一,數字世界與我們人認識的物理世界越來越相似。講到元宇宙,如果沒有如現實一般的的真實性,大家不會真正意義上把它當成一個可以在當中暢遊的世界。

第二,真實世界在數字世界中的應用也好、模式也好,也可以應用到我們所認知的物理世界。如果沒有反向的作用,也不會存在所謂的元宇宙的爆發,如今我們正介於真實世界和元宇宙兩層的介面中。

當我們探討任何一個新事物時,我們看網際網路上總有諸多的概念。我們總想為其找到一個合適定義,最終的解釋,例如回答元宇宙當中最關鍵的問題。這讓我想到一部很經典的科幻電影《銀河系漫遊指南》,其中描繪到人類找到了一個比自己智慧高非常多階的文明,他們用超級計算機計算了750萬年之後宇宙的終極答案。

但有意思的是,超級計算機最後給出了一個很簡單的答案,“42”,無數的猜測因此產生,但我很喜歡其中的一個,即“42”或可以被解釋成數字101010,也就是複雜的宇宙,最終的規律是比較簡單的,就是一個數字,一個二元化的表達。

我們在談論新的數字世界時,其實也是在尋找終極答案。之前我和《三體》的作者大劉聊天,談到我們是不是也一直尋求大一統的宇宙終極表達。大劉給我一個假設,他問我有沒有想過宇宙是有規則的,但是規則描述出來找不到大一統的表述。

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定律,再到相對論,宇宙總是在人類以為發現終極規律之時,又將複雜度提升了一個量級。

宇宙一直在和我們玩貓鼠追逐遊戲。我們想要找到網際網路世界的商業定律,想要找到元宇宙的解釋非常困難。那麼我們是不是躺平就好,不用追,它也就在那兒了。

我覺得有一個另外有意思的點,雖然沒有統一解釋的定理,但是我們永遠處於可以用一代人甚至是十代人的認知共同凝聚成時代的共識,而且這個共識是可以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成為解釋世界的真理。

數字原住民的認知決定未來元宇宙

我們講元宇宙也好,數字世界也好,數字原住民的認知才決定未來元宇宙商業模式,未來元宇宙的繁榮。

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我稱之為“兩代程式設計師之間的認知差異”。年輕的產品經理跟父輩說,現在的即時通訊軟體設計非常不人性,總會刷到各種廣告。父輩的產品經理則說,因為過去發一條簡訊需要費用,如今從付費場景切換到免費場景,花點時間看廣告恰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產品設計。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過往的認知,兩代人對同一個新事物的認知會產生巨大差異。

再比如2020年,說唱歌手Travis Scott在《堡壘之夜》遊戲中開了一場演唱會,獲得了2000萬美金的收入,線上觀看1230萬人,播放量達到了1億次。大家覺得很奇怪,演唱會應該是線下的,怎麼會被挪到線上,甚至其衍生品的流量都可以達到如此高度。但新一代數字原住民早已接受這樣的模式。

這其實就是新一代數字原住民的認知產生了變化。

我們以前總是認為二元對立,但當新世代人說物理世界並不代表真實世界,有可能也是模擬的,本身這個對立就不存在。新一代的原住民認為從體驗和生產力的角度來看,二者可以合一。

我們現在看到的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基本上還是三要素:人、物、場。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線就是數字突破的邊界,數字的人、數字的場和數字的物品的智慧和現實的智慧體。

首先是數字人,進入數字世界最核心的一點即人與數字人之間,如何形成自然的互動。現實中的我們可以驅動數字世界中的虛擬化身;而數字世界中的虛擬人也可以藉助增強現實技術投射到現實中,完成一個完整互動。所以虛擬化身技術幫我們找到了元宇宙的入口。

第二,物。現實世界中的各種物體,並不一定具有附加的智慧屬性。但當你進入了元宇宙——一個數字社會,每一個物都可以被設計成一個智慧體。遊戲就是很顯然的例子,比如NPC未必是真實的人。就像最早我們講下圍棋,圍棋的複雜度是10的170次方6,在這樣有限的情況下,人是很難找到窮解的。連圍棋都難以探索,更不要說開放環節和萬事萬物的複雜度。

但是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智慧手段已經可以給大家超過認知的設定和規劃總結的猜想。我認為現在已經超過了1950年的圖靈測試的問題——“機器會不會思考”。它給出智慧的測試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人都能判斷出來這是機器,但其實今天很多層面上過了圖靈測試的階段,包括物體的智慧。

第三個是場,目前數字元宇宙,能夠把現實世界的東西進行三維數字重建。現在數字化能力越來越強,待全面數字化後,進入元宇宙會覺得更加真實,互動感更強。

當進入數字世界的通道被打通後,現實和虛擬的融合,能夠帶來兩大類的價值敘事。生產力方面,虛實融合帶來了更強的生產力工具,讓原有的生產和社交協作變得更自然。

互動體驗方面,整個元宇宙所帶來的資訊密度要比傳統網際網路高很多,因為它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映,所以互動體驗更好。

進入到開放世界中,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探索世界;在真實的世界中,亦可以通過像混合現實技術把虛擬的內容投射到現實場景。

元宇宙:眼見未必為實

生產力與互動體驗兩個核心能力的提升,新的現象正在湧現有,環,能夠給大家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想象空間。

第一個現象是新生產力。元宇宙帶來了新的生產力、新的生產模式以及供給側的爆發。通過數字鏈進行元宇宙要素的確權,激發了人們的生產慾望,進而推動整體生產力的大規模爆發。

元宇宙最好的一部分是把原來的從UGC(使用者生產內容)過渡到GCA (使用者生產資產)。供給需求變大,激發了創作熱情,也推動了創作工具的進化,這些工具一定會推動網際網路上內容的革命。

前陣子比較火的谷歌Imagen,是一款可以用文字生成創意內容的工具。有人輸入宋朝的名畫,要求給宋代的東方老虎佩戴VR,Imagen就生成了一幅圖片。它的創作極具個人特色,並且跟人的認知、感知完全一致。此類工具的誕生,大大加速了整體生產的流程。

可以想象的是,未來網際網路上將會有超過20%的內容由機器生成,並且人眼無法判斷它是不是機器生成,這對網際網路內容行業是大的顛覆。

制約這些背後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算力,這也是為何商湯在臨港投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原因,包括Facebook在算力領域亦進行了持續的投入。

影片所見是不是有所得?也不見得。我們通過商湯的開源工具AvatarCLIP,一句話就可以生成出人物的模型和動作。一個奔跑著的又高又胖的鋼鐵俠。我作為需求的接應方,可能都不需要知道什麼是鋼鐵俠,但輸進去,就能產出一些有趣的結果。Facebook在年初亦推出了IC-GAN,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內容化生成模型。

過去十年最好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對算力的需求增加了100萬倍,未來算力驅動的不管是內容也好,基礎的猜想也好,帶來的是很多新型的工具。

第二個現象是新消費,也就是有了這部分生產之後,我們也看到在元宇宙當中,整個消費理念發生了變化。

元宇宙的原住民通過虛擬的標籤來尋找身份的認同,很多人在當中的消費並不完全是消費所看到那個“物”。正如法國的哲學家鮑德里亞曾經在《消費社會》當中提到,“人類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自己的符號。”

也就是人們消費的過程,其實是消費認知的標籤,這是數字時代消費的核心點,數字時代很多的消費並非生活必需品。

元宇宙真正的商業化會有什麼呢?現在網際網路模式還是通過比較單一的模式,比如廣告、社交、電商、遊戲。但當虛實融合,每種模式都會重新整理,且不是以我們這輩人現有認知上的邏輯,包括社交邏輯和遊戲邏輯都會發生變化。很多人講現在網際網路的東西拷貝過去,就是元宇宙最大的商業機會,我們判斷這裡面會有一些顛覆式的商業變化。

一個新的場景概念的興起到場景的成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去年的Gartner新興技術曲線中,很多的技術,比如NFT、去中心化的身份、生成式人工智慧、數字人、基於物理資訊的人工智慧渲染、AI增強的引擎以及多重體驗等T等,都與元宇宙相關。新興技術2021年Gartner曲線預示了這一發展。

我認為技術概念形成的場景認知,能帶來整個應用的驅動,但是到應用成熟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也是逐漸把整個場景夯實的過程。

最後用一個電影來結尾——《2001太空漫遊》。我們在公司樓下也豎立了黑石碑,絕對的比例——1:4:9。人類在原始社會豎了這樣的碑,但是那時候的人類絕沒有這樣的認知,認知只能超前一步,否則就被燒掉了。當機器智慧能夠超越人類的認知給出一些有價值資訊的時候,人類的認知是難以獲取的,就像你如果今天和亞里士多德說光是彎曲的,他會說光是什麼東西。

人類只有到那個時代,到月球上看到了黑石碑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外星文明的先進。人如果感受不到認知的邊界,是很恐怖的。我相信新技術可以引領我們拓展邊界,我們能做的是一步一步地夯實路徑依賴,夯實我們在路徑依賴上認知的前行。

元宇宙有很多的可能性,唯一能限制你的就是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