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父和他的斯坦福帝国丨凡卓产业史01

语言: CN / TW / HK

系列目录

【地利篇 – 斯坦福工业园】 电子产业集聚的起源

【人和篇 – 肖克利】 诺奖得主大败局

【产业篇 – 仙童半导体】 巨鲸落而英特尔、AMD生

【天时篇 – 两次“电子热”】 当美国市场第一次为电子而沸腾

【别传 – 加州往事】 加州的早期历史与地理环境

作者丨凡卓投研智能团队 半导体组、宏观组

俄乌冲突中有人问过, 为何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没有留下知名的电子公司?

实际上不仅苏联, 其他地方也是类似: 美国曾有过德州和波士顿Route 128产业圈;日本曾有过围绕NEC公司的产业集群;英国曾有STC、GEC等巨头。

然而今天,留下的只有硅谷。

所以,为什么是硅谷? 中国的“硅谷”在哪?我们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如何把社会资源投入到产业中,塑造产业集群,获得超额回报?

这些问题是凡卓资本所关注的。

抽丝剥茧,追根溯源, 我们用四段历史来说明,硅谷早期是如何集聚起来的。

本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斯坦福工业园。

直到今天,斯坦福工业园也是硅谷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我们相信, 它的历程说明了,为什么在加州旧金山湾区能够产生硅谷需要的产、学、研、投——以及我们中国的产业集聚可能需要什么。 以下,enjoy

硅谷起源于何时?这里通常有两个说法。

一个说法是 惠普公司的诞生 ,一个说法是 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

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惠普公司成立于1939年,它的两个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他们两位的导师就是后世被成为“硅谷之父”的 弗雷德里克·特曼 (Frederick Terman),惠普早期也收到了特曼的投资与指导。特曼是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和工程学院院长,也是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者。在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成立的时候,惠普也是第一批入驻的企业。所以, 要想理解硅谷,我们需要先理解斯坦福工业园。

斯坦福大学今天世界闻名,它建立于1885年,1891年首次招生——但直到二战时,它还远没有承载科技产业集聚的能力,甚至算不上是一家一流大学。

举个例子,在1941-43年二战期间,美国向当时知名院校拨款4.5亿美元(约合今天90亿美元,相当于600亿元人民币)用于军事科技研究。其中MIT、哈佛等院校分别获得了数千万到亿美元不等的补贴——而斯坦福,仅仅获得了5万美元。

那么斯坦福为什么诞生了硅谷?为什么硅谷没有诞生在MIT、哈佛所在的波士顿? 这与“硅谷之 父”特曼的产业 思路有关,也与美国当时的产业集聚有关。

 “硅谷之父”的时代背景:

美国的国家层面科技管理

特曼是一位“斯坦福二代” ,他的父亲是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主要从事智力研究,我们今天的智力测试,很多就是源于这位教授的研究。特曼自小在斯坦福长大,后来获得了斯坦福化学学士和电子工程硕士;到24岁,特曼获得了MIT电气工程博士,其后回到斯坦福大学任教,担任电子通讯实验室主任,而后担任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

特曼后来的成长,离不开美国的科技环境和他自身的业界声望,而这两点都与特曼的导师、时任MIT副校长的 范内瓦·布什 (Vannevar Bush),有着莫大的关系。 范内瓦·布什是 美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如果这个头衔换成“最重要的科技管理领域的技术官僚”,那几乎不需要加“之一”的限定了, 范内瓦就是当时美国的“CTO”。

概括而言,范内瓦的历史影响有三点:

▪ 作为学者,范内瓦是模拟计算机的开创者,也是我们今天诸多计算机理论的先驱。我们今天的搜索引擎、鼠标、超文本等一系列创造,都可以追溯到他1945年所写的文章《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

▪  作为教师,他是特曼的导师,也教导出了香农(信息论之父)等一代优秀弟子;

▪  作为技术官僚,最重要的,他开创了“ 国家层面科技管理 ”的先河。范内瓦是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曾任国防研究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NDRC)主席,“曼哈顿计划”的核心推动者和实际执行者。和当时一些教授不同,范内瓦不仅是理论的巨人,也是一位实干家。 他认为,大学应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中心,而不是纯搞学术的象牙塔——显然, 这个想法影响了特曼和斯坦福工业园,也彻底改变了美国科技产业。

在范内瓦的主导下,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上文所提的OSRD)等政府背景科学/产业投资和研究机构得以建立,这类机构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主要的政府经费主要来源之一。 可以说, 范内瓦是美国科技管理的总工程师,奠定了二战后美国科技的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美国国防部和NASA把技术和制造的成熟度分为多个级别,并对其中早期技术进行支持,这类补贴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范内瓦的影响。一项技术的早期理论研究和开发验证,离商业化落地较远,所以除了天使投资人外难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但理论研究的长期意义是深远的——或者用经济学的语言讲,有着极强的外部性。所以早期理论研究,非政府支持不能为也,在1945年范内瓦给总统的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就有相关的论述。该书后来引入中国时,便是由任正非先生等人撰写推荐序的。 可以说, 特曼和斯坦福工业园成长起来的世界,就是从“自由放任科技市场”,向“宏观调控科技市场”演变的一个世界。

“斯坦福军工科技CEO”与

“斯坦福创投合伙人”

弗雷德·特曼的一生,与其说是斯坦福教授的一生,不如说是作为“斯坦福工业科技”这个创业公司“CEO”的一生。他对斯坦福工业园的塑造,可以概括为三件事: 以人格魅力招揽研究人才、与军方合作促发展、给学生投资做产业。

当时斯坦福大学电子科学教授团队的底子,可以说是特曼打出来的。上面提到,1941-45年二战期间,特曼的导师建立了OSRD;OSRD在提供资金之外,还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军事科技实验室,其中之一就是“哈佛无线电实验室”——没错,是哈佛而不是斯坦福,当时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难入OSRD的法眼,因而这个实验室设立在哈佛——而这个实验室的牵头人,就是特曼。

这个实验室在二战之后,不再姓“哈佛”,而是姓“斯坦福”——特曼本人就是极富人格魅力的领导者;而在1945年,他又荣升为斯坦福大学副校长,他给当时哈佛实验室的同事提供了慷慨的offer:如果你们来斯坦福,可以获得终身教职。

熟悉美国大学教职体系的朋友们知道, “终身教职”起于1940年,在其后80多年里,它不只是个荣誉,也意味着财富自由和学术自由,是实打实的“铁饭碗”。 最终,11位哈佛无线电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尽数跟随特曼,他们一起建立了美国西海岸最好的电子研究室,斯坦福电子研究室(Electronic Research Lab, ERL)。

很快,军方的合同就来了。1946年,斯坦福的电子实验室获得了美国海军第一批订单。随后1949年苏联引爆了其第一颗原子弹,让美国深感不安;而1950年初,朝鲜战争爆发,更多的军事订单纷至沓来——加州地处西海岸,相对于东海岸来讲,离亚洲是更近的。而此时斯坦福在ERL之外,特别扩建了一个应用电子实验室(Applied Electronics Lab, AEL),专门用于机密军事研究——也许是因为二战期间斯坦福大学被政府补贴忽视了,此时特曼加倍努力, 让斯坦福成为美国当时国家安全部、中央情报局、海军和空军的科研中心。

和其他大学不同的是,特曼恐怕是真的把军方当成“客户”来服务的 ,与军方的合作有三大创新:

▪  “以咨询业务为先导”, 特曼成为了几乎所有军事相关委员会的委员,与需要电子元器件的军事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我给你做咨询,回头产品和实施用我的方案,很合理;

▪  “深度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共同研发” ,特曼去了解军事客户需求,然后斯坦福来制造原型产品。其他大学的合作模式更多是,“提供理论支持、然后由军工制造公司制造原型”——给客户做原型,降低客户研发成本,斯坦福也获得了经费和稳定的客户资源;

▪  “我给你土地,你跟我合作” ,为了让斯坦福的科研成果贴近企业,也为了让企业贴近斯坦福师生,斯坦福工业园的早期入驻公司里,引入相当一批军工相关企业,比如第一家入驻的Varian Associates、后来的Microwave Electronics等等,这些公司一开始为军方生产单个的电子零件,后来则提供电子模组和系统;至1956年,洛克希德·马丁(当时叫“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也把电子研究实验室开设到斯坦福工业园里。与后世很多产业园不同的是, 很多大学产业园只是学到了斯坦福工业园的皮毛,而缺少像特曼这样的顶层设计,“产学研投”一体化也无从说起,只能形成房地产生意。

除了军工之外,特曼也鼓励着学生们去创办公司。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很多教授都鼓励自己最优秀的学生留在学术界——但特曼没有,他给学生站台、给学生做顾问、鼓励技术和知识产权转让、教学生经营企业,甚至于他本人和很多教授,就是一些校友企业最初的投资者,惠普公司早年就拿到了特曼的投资。我们今天在美国看到的一些校办加速器、孵化器,其实就可以追溯到特曼时期。

在特曼本人的斡旋下,从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建立开始,到1955年7家公司入驻,60年32家、70年70家,到80年90家企业25万名员工入驻其中,整个园区完全租完。 这些公司多数都是电子工业中的高科技公司,与特曼私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构成了硅谷的基础。至此,硅谷的雏形建立起来。

为什么是斯坦福——

而不是伯克利或是波士顿与纽约?

特曼在硅谷成功之后,他也曾在美国东部和中部尝试过建立新的产业园区,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所以, 为什么硅谷诞生在斯坦福? 在《销售硅谷:弗雷德里克·特曼的区域优势模式》一书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认为,说服竞争企业合作支持共同目标这件事的难度,被大大低估了。但是我们认为,硅谷的成功有必然,也有偶然。

▪  首先,科技产业园,需要很强的开放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理论研究上,在当年是不输斯坦福的,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但是伯克利当年的强项是原子实验室,二战后更多研究核武器相关理论,现在天体物理等最前沿科学也是伯克利的强项之一。但是这些产业着实不便于创业,或者保密性太强,或者商业化太慢。

▪  其次,加州在地理和商业氛围上有优势。 一方面二战后的军事需求发生在西海岸,一方面,东海岸有着太强的传统工业势力。东海岸的波士顿湾区和中东部的五大湖地区,曾经孕育过贝尔实验室、IBM——但是,它们太老了。各州法律太老了,传统工业势力太强了,创业公司与大公司竞争太难了,不光是行业竞争,人才、土地、资金,各种竞争都很激烈。 就像是当年无数创业者涌入深圳一样,硅谷的起源是众多小公司,在市场势力还没有那么强大的加州,创业的空间才更大。 而且当时加州的环境确实是更适合创业的,比如说,当年加州立法禁止竞业协议(Non-Compete Clause),加快了技术的传播,对于小企业更加有利。所以,直到五大湖地区传统工业大批量整合、给生命科技腾出更多空间之后,波士顿新英格兰地区才孕育出生命科学产业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个偶然: 一方面,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半导体中心其实是有三个的,也就是硅谷、波士顿新英格兰地区Route 128,以及德克萨斯州。 波士顿Route 128背靠MIT与哈佛,与硅谷分庭抗礼,直到八十年代个人计算机崛起时,主攻政府和大企业的波士顿地区才逐渐被硅谷抢走风头;而德州也一直是工业和半导体重镇,德州仪器直到今天也是模拟芯片领域巨头——当然,术业专攻不太一样就是了。

另一个偶然,就要提到另一位硅谷的塑造者,“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当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破落、他带来的八位年轻人大展拳脚之时,就是硅谷半导体产业兴起之日。 他们为何来到硅谷?又给硅谷带来怎样的波涛汹涌?请看下节:“肖克利:诺奖得主大败局”

相关阅读:

1)《科学:无尽的前沿》,范内瓦著,任正非先生作序,理解“美国科技政策”的早期思维模式;

2)《销售硅谷:弗雷德里克·特曼的区域优势模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列教授和卡冈教授著,讲述“硅谷”无法在美国复制。

- END -

深度行研

商业航天 国货美妆 功能性食品 激光雷达

美瞳行业 轻医美机构 机器人赛道 人造肉

AI制药 VR 茶饮 滑板底盘 医疗信息化

合成生物 锂电池

锐创业

辣么卤力 智行盒子 蔬格乐 PIX Moving

九章云极 可糖 轻享链 Minayo 云信达

中商罗森 蛋壳肌因 响杯 考虫 正岸健康

山海潮玩 优锘科技 深蓝航天 优艾智合

萧雅股份 爱数智慧 快盘科技 泰迪熊移动

数位 脸脸 阳光海天 北基传媒 时萃咖啡

Moqi 数美科技 STEPVR 数说故事

屋里可可 欧拉认知智能 惠达科技

太美科技 数说故事 释普科技 芝诺科技

前晨汽车 壹零医 增广智能 中农美蔬

百特云享 优捷敏 脑虎科技 百奥云

博瑞迪 心永科技 珞米生命科技

ACC 龙丝新材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