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想上班的年輕人,一份基於現實的養老入門指南

語言: CN / TW / HK

為了更好的老年生活,人類走到哪一步了?

△  有一些你可能從未想過會和老年生活聯繫起來的服務正在展開。去年,美國的虛擬現實平台 Rendever 開發了一系列針對老年人的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遊戲。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也能在遊戲裏跑步和游泳、去各地旅遊。圖片來源 | MEDTECH BOSTON

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這也許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至於老年生活,他們可能寄希望於找到一家不錯的養老院,每天逍遙自在,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顧。

但養老院並未真正走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一些子女堅信,自己一旦將長輩送入養老院,會在親友口中成為“不肖子孫”。

老人們也想法各異。建築諮詢公司漢通設計於 2021 年發佈的一份關於北京養老機構的調查報吿中提到,北京有 85% 的老人並不願意入住養老機構;有入住意願的老人中,最終實際入住率只有 1.3%。另外,出於對配套醫療服務和無障礙設施的需求,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意願大於 60%,而自理老人更看重養老機構的綠色景觀和生活超市等服務。

“不願被當作病人”是自理老人拒絕進入養老機構的一大原因,因為傳統的養老機構以醫療護理為主,大多設計得像醫院一樣。

△  1957 年,紐約市牙買加區的一所療養院內部。由於產業化的現代養老院最初側重於提供醫療服務,因此建設方案也遵循了醫院的規範。圖片來源 | nextavenue

變老和生病的確不能劃等號,老去只是人類身體機能的正常變化。北京安馨養老(集團)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鄂俊宇認為,養老產業“隨着老年人身體和家庭變化,需要持續提供服務”。

他説的是近年在養老領域被推崇的概念——持續照料養老社區(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稱為持續護理退休社區或持續生活計劃社區)。這個概念始於 1970 年代的美國。一個典型的 CCRC 社區,並非只有幾棟病院式的樓房和專業的健康服務,還包括商業服務和社區服務,涵蓋醫院、超市、健身中心、公園等基礎設施。

社區運營方會評估老年人的身體狀態,以健康狀態、生活自理程度和專業醫療護理介入程度為依據,設計相應的居住設施及配套服務。當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照顧需求發生變化時,他不用離開熟悉的環境,只需更換到同一個 CCRC 社區的其他居住區域。

△  CCRC 社區的服務系統概念圖。有些社區還會根據地方特色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定製化服務。圖片來源 | 昱言養老

是否退休並不是入住 CCRC 社區的門檻。美國網站 SeniorLiving 主編傑夫·霍伊特(Jeff Hoyt)指出,CCRC 社區“不要求用户在退休之後才能入住,不過確實會檢查年齡”。也就是説,這類社區主要面向健康和活躍的老年人,大多數住户的入住年齡在 55 至 62 歲,也有 50 歲就住進來的。

根據美國非營利老年服務提供商組織 Leading Age 的説法,CCRC 社區是針對中高收入家庭的退休社區。老年人通常會賣掉自己的房產,來支付 CCRC 項目的入場費和月租。

據美國商業房地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集團一項研究,CCRC 的平均入場費為 33 萬美元——所謂的“入場費”,其實就相當於不會退還的項目贊助費,老人們付錢申請入住資格,月租從 3000 美元到 5000 美元不等,但可能會隨着需求上揚而增加。

中國的 CCRC 社區發展也有十多年,還沒形成比較完善的發展模式和規律,主要以開發商獨立運營為主,他們會以“牀”或者“房”為單位出租社區內的養老位,按月收取牀位費、服務費和餐費等,不同地區之間差異很大。以萬科位於北京房山的隨園養老中心為例,每個月的收費區間為 6000 至 9000 元,而在廣西省南寧市的悦年華頤養社區,月租則在 1900 至 2100 元。

中國這些 CCRC 社區一般建在城郊或經濟發達城市羣的腹地,如浙江省的烏鎮、西塘、桐鄉等地,周邊有許多老齡化城市的地方。生態環境好、消費水平低和便捷的交通網絡,都是吸引周邊大城市的老年人來此養老的理由。

搬入專門的老年社區意味着每月都需要大額支出,更多老年人會選擇居家養老。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在 2019 年印發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提到,中國將“持續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為了方便居家養老的老人和獨居老人解決日常飲食問題,北京、上海的部分社區服務中心已經提供了十多年的老年食堂、助老送餐車等服務。很多時候,這也是他們每天能和人進行接觸的唯一時刻。

中國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李佳認為,現在的老齡羣體已不滿足侷限於在屋內的活動範圍,新一代老齡羣體的特點之一是“對養老生活有更多心理期待”。一個心理期待是老年也有人陪伴、交流,其中,“與子女同住”是許多老人的願望,但他們又會擔心不同的生活習慣帶來摩擦。

新加坡的 Kampung Admiralty 社區綜合體或許是一個樣本,它由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的建屋發展局領導,設計重心是“加強多代人之間的聯繫”。一開始,這個地點是作為住宅用地來規劃的。

建屋發展局的副首席執行官 Yap Chin Beng 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之一。他回憶道,團隊認為,社區處於毗鄰海軍部地鐵站(Admiralty)和街道服務中心的“黃金地段”,應該能發揮更大作用,於是他們把原本打算建在對面的醫療中心和美食中心一起搬過來,整合成了多功能社區。

△  整個社區佔地面積只有 0.89 公頃(8900 平方米),從上到下像三明治一樣分為三塊,下方是完全對外開放的公共休閒區,中部是醫療中心,上方是社區空間,包括公園、11 層的兩棟老年公寓、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兒童的託兒所以及遊樂園。公共休閒區包括露天廣場、美食天地和購物中心,自 2017 年 5 月以來,露天廣場舉辦了超過 135 場活動。Yap Chin Beng 説:“一開始只有不到 30 個居民會來這裏活動,現在每天都超過 300 人。”圖片來源 | dezeen.com

老年活動中心裏開設了手工、廚藝、歌唱等眾多活動課,老年人可以在這裏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結交同齡朋友。設在旁邊的兒童中心讓老年人有更多機會和幼齡兒童進行跨代交流,也方便他們替工作的成年子女接送孩子回家。子女下班後,三代人可以相聚在老年公寓裏吃飯、聊天。

△  上層區域的社區公園是一個私密的垂直社區綠地,裏面還有一片社區農場,老年人可以志願照顧這些綠植或種植蔬菜,蔬菜成熟後大家會聚集在一起做飯、聊天。圖片來源 | WOHA

這些新型社區的出現建立在人們對“老年”這一概念的認知更新上,但稱他們為“適老化”設計並不準確。一般來説,為因生理原因而出行困難的人羣所做的設計,都叫“無障礙化”。在 1950 年代,丹麥活動家 N.E Bank-Mikkelesen 在一次智力障礙兒童家長會上首次提出了“正常化(normalization)”的概念: 我們要為有障礙的人們創造與沒有障礙的人同樣的生活條件,而不是讓有障礙的人變成正常人。

1960 年代起,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開始關注老年人的人權理念,逐漸廢除了全面監護和隔離的粗暴管理模式,以“維持生活正常化”和“尊重自我決定權”兩方面為核心原則。日本在 1993 年改正的《障礙者基本法》裏提到,為了實現正常化社會,人們應該注重“對障礙者、高齡者的理解”、“地區內的互動、互相支持的結構”以及“積極進出社會的結構”。

“維持生活正常化”也適用於患有精神類疾病的老年人。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旁的霍格威社區就是專門為患有重度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建設的“西部世界”。

小鎮圈內有街道、劇場、餐廳和商場等常見的公共設施及理髮師、健身教練、收銀員等由專業護工 24 小時扮演的服務人員,但沒有穿着制服的醫生、護士。圈外是雙層家庭住房,150 名失智老人依照興趣愛好組成了 27 個家庭。“這樣他們住在一起的時候,能更容易成為好朋友。”小鎮的運營者伊凡·馮·阿莫羅根(Yvonne van Amerongen)在 TED 演講中如此分享。

伊凡開始在霍格威社區工作時,這裏還是一家遵照醫院規範建立的傳統式樣療養院。她發現療養院裏的失智老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總是非常困惑,“他們覺得自己一直住在病房裏,身邊圍繞着穿着制服的醫生和護士,天天都想在找出口逃出去。”當伊凡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作為霍格威療養院經理的她,腦中閃過的竟然是“還好,他一天都沒有在療養院住過”。這使得伊凡開始認真思考霍格威的模式。

1992 年 12 月,伊凡和同事花了一整天時間討論,想讓這裏變得更值得人們居住,“他們更需要一個正常的家,住在普通的房子裏,而不是病房裏。” 2009 年,新霍格威社區建成,運營至今。建設費用主要由荷蘭政府出資,部分由當地組織贊助。

△  小鎮居民還有七個“生活方式小組”,例如習慣晚睡晚起的法式生活小組、勤勞的手藝人傳統生活小組。伊凡發現,這些老人雖然患有嚴重腦退化症,但依然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用他們彼此之間才能懂的方式社交,繼續過自己習慣了大半輩子的生活。圖片來源 | DVA Dementia Village

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記憶通常會停留在青少年時期。為了減少他們對新環境的牴觸,霍格威社區公寓的室內設計參照 1950 年代到 1990 年代的不同設計風格,以確保老人的居住環境與自己記憶中的風格類似,從而降低他們的焦躁感。

德國杜塞爾多夫的伯納斯(Benrath)老年中心還有另一種做法:他們在養老院裏修建了假公交站。公交是大多數老人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雖然永遠不會有巴士停靠在這些假公交站,但老人們能在公交站這個環境裏獲得“回到過去”的感覺。如果老人們走到假公交站等候,護工們會吿訴他們巴士一會才來,請他們喝咖啡或者陪他們聊天,讓老人們慢慢平復心情,再帶他們回到養老院裏。

即使沒有病痛,在步入“老年”這一人生新階段之前,我們多少也會感到害怕和焦慮。過去大多數的退休規劃教育都以財務指導為主,老年生活其實可以更豐富。

挪威政府開設的一家非盈利成人教育機構中,就有幫助人們規劃 60 歲後人生的退休準備課程。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指引老人在退休後找到職場外的人生價值,還試圖促進社會中不同年齡段人羣彼此瞭解,比如老人們組團去到街頭快餐店觀察年輕人生活,邀請需要修社會服務學分的中小學生來擔任電腦課老師。

當我們談到養老,往往聊的都是健康、醫療,怎麼養生,但專營圖書館服務的日本 DFB 公司卻認為這是個機會——相對於兒童市場,老人們才是一直被圖書市場忽略的人羣,因此他們開設了專為老年人選書的“悠閒文庫”。這個文庫會根據不同高齡讀者的人生經歷和求知慾來選書,涵蓋了繪本、興趣休閒讀物和再就業指南等。

人們總會對未知抱有恐懼。其實,養老並不總是意味着昂貴的服務和設施。當社會對老年人更關懷包容,可能就會帶來變革。

 | More Things | 

未來預想圖整理了一些關於中國養老服務和老人照護的指南,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假如你想了解身邊最新的養老信息

養老政策屬於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的服務領域,可以在國家政府服務平台“老年人辦事服務專區”或撥打各省市 12333 熱線諮詢。

http://gjzwfw.www.gov.cn/fwmh/oldPeople/index.do

假如你想查找所在城市的養老服務機構

其實很多省市已經推出了“養老地圖”,以上海為例:

http://www.shweilao.cn/views/mca/searchResults.jsp?name=1&value=1&isIndex=true

△  世界衞生組織在 2020 年 12 月 21 日通過了聯合國健康老齡化十年項目,提出了關愛老人的環境、打擊年齡歧視、綜合護理和長期護理四大行動領域,以確保老年人能夠在有尊嚴、平等和健康的環境中發揮潛力。圖片來源 | 世界衞生組織

假如你是護理者/你想為成為護理者做準備

長期的照護過勞不僅會讓護理者身心俱疲,也會導致無意識的虐老。

《邊學邊做:居家照護 100 條》

http://zhuanlan.zhihu.com/p/132280417 (有開源 pdf)

這是一羣具有長期照護父母經驗的子女,在實踐中修改編訂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的《居家養老——如何在社區和家庭照護老人》而完成的指南。

《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

http://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7259405

依據長輩的身份狀態來行動吧——這是一份完整、實用的待辦事項指南。

延伸閲讀

文: 王瑋禕、林洵、呂謙虛  編輯:邢夢妮

校對:李起光 | 微信編輯:易曉丹

常點 在看 ,更及時獲取資訊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