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史必修課!解讀包豪斯:沒有風格,只有問題

語言: CN / TW / HK

包豪斯(Bauhaus)屬於我分享得比較多的一個主題,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名設計師,對包豪斯的瞭解屬於必修課。

目前國內的專科院校裡不存在設計史課程,接觸這塊以本科及考研者居多,一門講究市場實用性的學科其實應該熟悉其發展歷史,以史為鑑,才能讓從業者具有文脈觀與敬畏心。

包豪斯的課堂

之前在史太濃的「世界現代設計史」系列裡談過了包豪斯的發展,在「平面設計史」系列裡談過包豪斯的平面設計,在「大師列傳」裡談過相關重要人物,在本次「風格列傳」中,將會針對包豪斯“風格”作一次梳理,就相對全面了。

包豪斯的學生

過去談過的內容我們儘量不重複,大家可以看下面四篇,在談風格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包豪斯的思想與基本特徵。

思想與特徵

如果從思想入手,故事應該從設計“紅屋”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談起,此人活躍於 19 世紀中後期的英國,是“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的風格領導者,他的很多設計設想在當時沒有完全實現,後來被包豪斯有所繼承。

威廉莫里斯及其紅屋

其中包括強調“設計的道德感“,演變為包豪斯主張為大眾服務的民主設計觀,強調材料與結構的誠實,演變成了包豪斯的理性主義。

然後時間來到 1907 年德國成立的“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這個組織的主要領導者有三位,都跟後來包豪斯的建立密切相關,首先是發起人赫爾曼·穆特休斯(Hermann Muthesius)。

赫爾曼·穆特休斯

此人曾經在 1896 年被德國政府委派到英國考察設計,莫里斯與工藝美術運動方面的思想主要由他引進德國設計界。

其次就是來自比利時的亨利凡德威爾德(Henryvan de Velde),他在 1907 年建立了“魏瑪工藝美術學校”,有點像私人培訓班,這個學校其實就是包豪斯前身,包豪斯最初的“作坊訓練”模式也出自此處。

亨利凡德威爾德

最後一位是彼得貝倫斯(PeterBehrens),他當時是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的老闆,格羅皮烏斯因為他的推薦而加入“德意志製造聯盟”。

彼得貝倫斯

彼得·貝倫斯在現代設計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設計了世界第一套 vi 系統跟世界第一個現代工業建築——德國通用電器AEG的生產車間(歷史當中有爭議)。

德國通用電器 AEG 的生產車間

貝倫斯積極擁抱機械化生產,為 AEG 電器開發的一系列產品沿著降低成本,配合批量化生產為出發點,其中風扇、水壺等產品設計奠定了 50 年以上不變的形態。

貝倫斯設計的水壺與風扇

他的設計緊扣著市場需求,這樣的思想成為了包豪斯後來的功能主義。

綜上所述,包豪斯的設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但重要的特徵:

  1. 民主,主張為大眾設計。
  2. 理性主義,擁抱機械化生產。
  3. 功能主義,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在包豪斯存在的 14 年(1919—1933)裡,發展方向其實存在劇烈變化,格羅皮烏斯曾經在“工業還是手工藝“、”標準化還是藝術自由“這兩個問題中天人交戰。

帥氣的格羅皮烏斯

這樣的兩個問題,其實一直存在於設計圈,至今如此。

有幸格羅皮烏斯具有一名優秀領導者足夠的包容性與開放性,能吸納大量優秀導師一起解決這樣的命題,最後塑造出與時俱進,勇於開拓、自由民主的包豪斯特色。

在包豪斯學生後來的回憶錄裡,史太濃髮現這樣一個小故事:

“前天我們幹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們臨時組成一個樂隊,在凌晨 1 點去到格羅皮烏斯的住所樓下,為他演奏了一首小夜曲,當格羅皮烏斯在窗口出現時我們高聲歡呼並邀請他下樓,最後他來到正在舉行聚會的食堂,大夥一起跳舞到凌晨 4 點,太美妙了,這個地方老師跟學生就像大家庭,包豪斯可以做任何事情,但這樣的歲月已經不存在…”

包豪斯學生組成的樂隊

我經常在閱讀包豪斯資料的時候會因為這型別的小故事莫名感動,這個小故事沒說具體時間,但推斷是 1925 年之後的“德紹時期“(詳見史太濃版本《世界現代設計史》),那個時期的包豪斯正在走向成熟,開始被社會認識及接納,處於一種快樂的氣氛當中。

對“包豪斯風格”的正確理解

包豪斯典型的功能取向其實有歷史背景,當時德國需要大力發展工業化生產,努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需要很務實的設計計劃,讓設計能滿足這個前提。

包豪斯的建立可以說就是從這個前提出發的,而且包豪斯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師生承接社會專案,銷售自主設計的產品。

包豪斯師生在設計產品

這樣的安排有主動意識,也有被逼無奈,因為包豪斯建立初期非常缺錢,窮到學生要在課室睡覺,所以他們必須通過設計來自力更生,保障學院繼續運作。

這種做法促進了良性迴圈,讓導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出發點緊扣市場需求或者產品痛點,有效鞏固了包豪斯的實用主義,讓設計考慮有據可依,優秀的設計能讓產品大賣,或者專案源源不斷。

進行產品設計的包豪斯學生

包豪斯也因此非常重視學員動手能力,如果回顧格羅皮烏斯 1919 年發表的《包豪斯宣言》,會發現“聯合工匠與藝術家”就是學院其中一個重要目標。

“優秀的匠人需要更好的藝術素養,而優秀的藝術家需要具備方案落地的技能”,就算不是親自動手,也需要熟悉原理,以便指導工人完成,或者讓結構合理,符合成本預算,更方便批量化生產,讓產品呈現最佳狀態。

在包豪斯作坊操作機械的學生

包豪斯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多種風格,比如表現主義、立體主義,荷蘭風格派、達達主義及蘇聯構成主義等,但強烈反對痴迷任何一種,以功能主義為原則,哪種風格能更好達到設計目的就採用哪種。

因此我們在歷史照片中看到 100 年前包豪斯那種簡潔形式其實有著具體功能的考慮,其一是當時工業生產技術有限,過於複雜的設計無法處理,其二是國家太窮,產品設計簡單才能降低成本,被大眾接納。

包豪斯的傢俱設計

基於這樣的前提,包豪斯師生還需要想盡辦法讓產品優雅,好看。

因為很多朋友在談設計功能的時候容易忽略一點,就是“審美也是功能的一種“,比如當兩個杯子都可以裝水的時候,正常人都會選擇好看的,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為,相信是一個進化結果,不愛美的基因都留不下來。

如此這般就形成了所謂的“包豪斯風格“,二戰之後隨著包豪斯人員在美國立足演變成“國際主義”,這種形式被美國當時強大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放大並且符號化,逐漸代表了國際化、高階、優質等印象。

包豪斯設計有一種冷峻的美

符號化這個事情很有意思,例如現在的手機已經沒有話筒,但接打電話的按鈕上還是一個“話筒”圖示,再過 30 年也許沒有帶話筒的電話了,但這個符號保留了下來繼續象徵接打電話,100 年後的孩子不通過歷史去了解,難免一臉茫然。

美國在 20 世紀 20—30年代出現大量人口融入城市的情況,住宅需求出現一個空前的增量市場,隨後美國又碰上了“經濟大蕭條”,所以低成本住宅及快速建設成為當時建築設計一種剛需,包豪斯設計方法論及相關人才的移民恰好解決了這個大問題。

“包豪斯風格”的建築

所以我們理解包豪斯時候可以概括為“沒有風格,只有問題“,這個”問題“指有待解決的”商業或者市場問題“,格羅皮烏斯曾經非常反對“包豪斯風格”這種說法,認為這樣的概括屬於沒有活力並且呆板的學術之風。

“包豪斯風格”的住宅

我們將鏡頭切回 20 世紀 30 年代的德國,當時包豪斯通過這樣的設計方法論產生了為數不少的產品訂單,過去我們談包豪斯的建築及平面多一些,本次我們談風格以產品來為主。

產品角度看風格

包豪斯承接的社會訂單主要在“作坊”中完成,包豪斯的“作坊”有點類似學院工作室,同時又是學生接受工藝訓練的場所,作坊的分類不少,學生可以根據興趣特長選擇,也有點選擇就業方向的意味,於是“作坊”有著三合一功能屬性。

包豪斯的陶瓷作坊

在作坊裡沒有老師跟學生,而是劃分為大師、熟練工跟學徒,假設自願在作坊裡每天工作 8 小時還可以免去學費,對於貧困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規定非常有人情味。

包豪斯的紡織作坊

產品這個領域的設計主要歸屬“傢俱作坊”跟“金工作坊”,訂單內容包括椅子、檯燈、水壺、菸灰缸、水果盤、兒童玩具等。

80 後經典玩具也出自包豪斯

其中傢俱產品是一個主要的盈利領域,最能代表包豪斯傢俱設計風格的人物是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他在魏瑪時期進入包豪斯學習,畢業話留校任教。

馬塞爾·布勞耶

布勞耶從 1920 年到 1928 年設計的一系列產品代表了包豪斯風格及觀念的演變,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表現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現代主義這樣的形式變化,相由心生,其實在產品設計中同樣成立。

布勞耶傢俱設計的風格變化

布勞耶最著名的作品是 1925 年—1926年期間設計的“瓦西里椅”,是世界上第一個鋼管椅子,重新定義了椅子的設計。

這個設計直接改變了世界傢俱設計程序,沒有跟其它產品在同一跑道上搶快慢,而是新建跑道,是有巨大商業價值的創新,讓布勞耶與包豪斯學院都聲名大噪。

瓦西里椅

這個椅子故事蠻多,比如名字來自包豪斯著名導師瓦西里·康定斯基,康定斯基是我們「風格列傳-抽象主義篇」的主人公之一,據說是康定斯基看到布勞耶的椅子設計原型時候非常欣賞,說了很多鼓勵的話,布勞耶因此專門手工為康定斯基私人住宅製作了一個複製品。

椅子最初在德國柏林傢俱廠生產時其實名為“B3 椅子“,有摺疊版與非摺疊版,二戰期間停產,二戰後生產版權授予了義大利一個製造商,此公司明顯有品牌推广部,深入瞭解椅子設計概念時候聽到跟康定斯基這個故事,果斷取名為”瓦西里椅“。

瓦西里椅的設計圖

創作品牌故事時候描繪成”為了致敬康定斯基“,成為我們經常聽到的版本,那時候“抽象表現主義”已經在美國大火,康定斯基是個大人物,椅子藉助名人效應再次大賣,經久不衰。

我們現在還可以在海外訂購到“瓦西里椅”,價格不菲,大致 2 萬人民幣,這樣的定價大部分來自品牌溢價與歷史地位。

瓦西里椅如今的售價

另一個故事關於椅子的設計靈感,據說來自布勞耶某一天對腳踏車的觀察,當時布勞耶正在思考降低傢俱成本及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案,腳踏車的把手讓他靈機一動,如果採用不鏽鋼管加上布料做成椅子就可以同時達到以上目標,還讓椅子變得輕便。

興奮的布勞耶在完成椅子基本設計方案後來到 “紡織作坊”,因為椅子上的布料需要結實,承重達標並且有光澤。

這個問題最後由紡織作坊一位叫瑪格麗莎·萊查特的女學生(Margaretha Reichardt)幫忙解決了,這款專門研發的布料後來江湖人稱“鐵紗”,由蠟棉線的材料構成。

瑪格麗莎·萊查特

瑪格麗莎屬於包豪斯為數不多的女性知名人物(包豪斯其實一直是女學生居多),她設計過一款如今仍舊在歐美流行的木製人偶玩具,有鉸接的四肢,拉動繩子可活動,設計上融合了構成主義特色。

瑪格麗莎設計的玩具

結語

我們發現無論是布勞耶或者瑪格麗莎都是帶著具體問題進行觀察、思考進行設計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會固步自封,隨便找現成的產品進行模仿(這是目前設計市場上最常見的設計方式),而是推陳出新,努力尋求最佳的創意方案。

包豪斯的師生大合照

這樣的行為如果僅發生在包豪斯某位學生或者某位老師身上也許是偶然,但包豪斯的大部分師生都是如此,不管在德國還是美國,這樣的設計精神如同火把不斷傳遞,超越地域與時間。

所以包豪斯不是一種風格,是“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法論“,也是進取務實的設計精神。

今天的故事講到這裡,謝謝各位,下期再會!

歡迎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設計史太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