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公佈自助維修計劃,動手之前先看看我是怎麼修手機的

語言: CN / TW / HK

編注:11 月 17 日晚,Apple 公佈了自助維修計劃:從 iPhone 12、iPhone 13 開始,Apple 將向個人消費者提供維修零件、工具和維修手冊。也就是說,你可以在 Apple 買到官方配件,並自行維修你的手機。因此將這篇文章重新推送一遍,如果你之前錯過了這篇文章,希望這次能讓你有所收穫。 

自己修。

初聽上去,這句話彷彿是一團包含著電烙鐵、焊錫、松香和傷痕累累的焊臺的混亂場景——事實並非如此。在某種程度上,手機其實已經實現了「模組化」,並非在使用與功能方面,而是在內部結構與零件替換上。

與此同時,以往專業性很強的各式工具現在大多都可以輕鬆地在網上買到,「自己修手機」已經不再是一個能或不能的問題,而是一個是否願意投入時間精力的問題。下到給手機換一塊新的電池,上至徹底更換外殼,這種與拼樂高類似的快感,應該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的。

舊手機與不是自己的手機

一臺 iPhone

我記不太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的油管主 Hugh Jeffreys,一個座標澳大利亞、彷彿什麼電子產品都能自己動手修的男人。在幾乎把他的手機維修類影片翻了個遍之後,我也似乎有了動力,摩拳擦掌地準備在我現有的幾臺裝置上試試手了。

我人生中的第二部手機是 2013 年作為禮物收到的、一臺 32G 的黑色 iPhone 5。它奇蹟般地在兩年多的工作時間內完全沒有遇到當年影響頗廣的「掉漆門」問題,跟著我上了黃山、去了德國,在它上面我第一次用上了 Facebook 和 WhatsApp,體驗了從 iOS 6 到 iOS 7 的劇變,並且通過它結識了一名保持郵件來往至今的俄羅斯姑娘。

然而在 2014 到 2015 年中間的某個時刻,這臺 iPhone 5 經歷過一場慘烈且「有些難以啟齒」的事故,以至於只有主機板留存了下來。由於它特殊的紀念性,我一直很想再給這塊主機板找一個新的身體——畢竟上面還有一些照片,能夠把裡面的資料留存下來是很有意義的。

整個計劃卻被我一拖再拖,以至於到了 2020 年才真正著手實施。更換的過程實際上非常簡單——從閒魚上花 190 塊錢買了一臺 16G 的雙網 iPhone 5、把手機拆開、把 16G 的主機板卸下來、把我的 32G 主機板裝進去,完工。由於不涉及到拆換電池或者更換其他的零件,完整的「換芯」流程並沒有超過二十分鐘。 

整個「偷樑換柱」的過程也的確如預期般順利,唯一的缺憾在於當時並沒有一個可用的吸盤,用美工刀把螢幕撬開的時候在塑料螢幕支架上和 iPhone 5 獨有的高光邊框倒角上留下了不少劃痕。 但結果仍然是皆大歡喜的——我不僅救活了我的第二部手機,並且多了一個能打電話、收發簡訊的 MP3 播放器。

一臺華為

有了前面折騰 iPhone 5 的經歷,當 @Xenogeneic 告訴我他的華為 Nova 5 Pro 因為摔在地上而螢幕破裂氧化的時候,我當即回答: 

轉念一想,正好工具都在手邊,急忙改口:

氧化與燒屏一樣,是對於 OLED 螢幕不可逆的損傷,更糟糕的氧化區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擴散到整塊螢幕,唯一能做的就是趕在螢幕徹底無法顯示之前備份好資料、然後更換整塊顯示屏。

雖然時值期末附近,我們仍然討論了許久究竟是趁這個機會買一臺新的手機還是繼續在這臺 Nova 上面縫縫補補。由於 Xeno 計劃著趁暑假去一次貢嘎雪山,旅程前後期的開銷都比較大,最終還是決定先修好這臺現有的機器再說。 

得益於 2014 年以來手機制造工藝的進步,華為換螢幕的步驟甚至比 iPhone 5 換主機板的步驟還要多些。更麻煩的是我們第一次嘗試著撬開螢幕的時候錯把撬片插進了螢幕支架與玻璃之間,險些把玻璃撬碎——幸好原本的螢幕已經有五分之四的面積徹底氧化了,並不需要擔心弄得更壞。

同為 Matrix 作者的厚米 @Xenogeneic

把新的國產屏裝上之後,我們倆反覆對比著紅色過飽和、藍色過飽和、白平衡偏綠的 Nova 5 Pro 和我借給他的 Xperia 1,達成了一致的結論:還不如再買一臺 Pixel 3:new_moon_with_face:。

一臺小米

就在和 Xeno 一起 換好了螢幕的一個月之後,他又機緣巧合的從一個大四畢業、早早離校的學長的宿舍裡面翻到了一臺成色相當完美的小米6。美中不足的是經過多番聯絡,那名學長是因為忘記了鎖屏密碼才決定把手機 扔掉 留給有緣人的。當我們嘗試通過正常的手段抹掉資料重置的時候,很不幸地得知他連小米賬號的密碼都不記得了,並且繫結賬號的那張手機卡亦已不再使用,以至於無法找回密碼。

因此只能尋求第三方的維修服務了。無論從淘寶還是論壇上諮詢到的方法都需要拆機並短接主機板上的兩個觸點,然後大概是通過 9008 模式「趁自帶的 rec 不注意」刷進一套新系統(比如SkyMi)——但是無論如何,想要讓這臺小米 6 恢復使用都是需要拆機的。

來源:bilibili 老孫IT

於是我們便趕在期末考試前又拆了一臺手機,順便把背板換成了白色。這臺煥發新生的小米 6 目前正被 Xeno 用作備用機,雖然無法再升級系統,但是作為聽歌刷推看 ins 用的機器和兼職攝影時的副機位已經完全足夠了。

用小米 6 拍攝的膠片機取景器

2021 年的 Pixel 3

在和 Xeno 達成一致不應該費勁換一塊質量更次的螢幕而是應該直接買一部 Pixel 的時候,我自己的 Pixel 3 每日續航仍然尚可,稍微注意一點的話可以完整地撐過一整天的上課時光。然而經歷了「半高強度」使用了兩個半月之後,它的電池終於還是壽終正寢了。在小黃魚上交流的時候,賣家的確提及過它的電池衰減比較嚴重,但是我仍然沒有想到,在我主要以無線充電的方式使用下來,它的電池會直接膨脹。以至於換電池之前的那幾天,我甚至開發出了拿著 80% 就關機的 Pixel 3 在桌子上當陀螺玩的新技能。

從這個角度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後蓋被電池頂起來的縫隙

由於這臺 Pixel 是我一直心心念唸的機器,它上面的各種小問題都會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被放大。儘管我在前序文章裡面提到過,如果稍加規劃,它的電池續航是可以完整地撐過在學校的一天的,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然有不小的心理負擔。再加上我的入手理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 Pixel 不俗的拍照表現,這臺 Pixel 3 卻還有另一處問題:啟動相機後,每當手機出現比較明顯的移動,(後置)攝像頭的畫面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波動,伴隨著俗稱「拉風箱」的反覆重新對焦,彷彿 OIS 系統在主動搖晃鏡頭一樣。 

如此極為影響拍照體驗的問題經過幾次排障和系統重置之後只能認定為硬體問題,正好可以趁這次機會把相機模組也一併更換掉。

關於 Pixel——或者其他任何手機——的內部結構,網上都可以找到詳實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iFixit、JerryRigEverything、XYZone的「享拆」欄目等等。在給 Pixel 3 開膛的過程中,我主要參考了 Hugh Jeffreys 的《 Two Google Pixel 3's For $17 - Lets Restore Them 》。

自從安卓手機紛紛自2017年前後重拾對於玻璃的熱忱之後,拆卸手機後蓋又變成了一件麻煩的事情。Pixel 3的後蓋雖然延續了谷歌標誌性的雙色風格,但是仍然屬於同一塊玻璃,不同的後蓋顏色僅僅是玻璃背面的一層噴漆。雖然無論是專業的熱風槍還是一般的吹風機都可以達到軟化背膠的效果,但是人在廣州吹風機卻在佛山的我不得不另闢蹊徑,從熱水壺裡面找到了解決辦法。 

新 煮 機 網

雖然有著熱水和電池把後蓋撐開的縫隙的幫助,Pixel 3 後蓋粘膠的粘度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標稱防水級別達到 IPX8 的 Pixel 3 後蓋粘膠是很「寬」的一圈,單純用三角撬片的效果並不好,最後發現用拆機片像鋸木頭那樣前後把膠劃開才是最有效的。

類似 Pixel 使用背部指紋並且有防水等級的手機(e.g. Galaxy S10 以前的三星)往往會把指紋模組直接粘在後蓋上,抬起的時候要像拆解 iPhone 5S 那樣注意分離角度以免扯斷指紋感測器的排線。不過市面上把生物感測器和手機繫結的公司除了蘋果之外別無二家,所以即使不小心扯斷了排線也可以很容易地買到備件,價格普遍都在 50 塊錢以內。

無論拆開手機是為了做什麼,第一步都應該是斷電

然而 Pixel 3 的電池易拉膠設計的很糟糕。

脫胎於3M可移除膠帶的電池易拉膠通常指的是抽拉式易拉膠,這種膠帶在分子結構上擁有軟硬不同的段落,分別為膠帶提供柔性和連續性。當水平抽扯易拉膠的時候,膠帶的內聚力會讓膠帶表面和膠面錯位從而失粘,幫助膠帶近乎無痕地脫離。

電池周圍的外框設計很重要,因為它會給接下來的移除產生很大影響。為了得到理想的抽拉結果,建議在電池和外框間保持 ≥1mm 的空間,並且儘可能低的外框高度。 來源

問題在於,谷歌並沒有給電池易拉膠留出足夠的水平空間,導致膠帶要麼無法豎向抽出、要麼會因為傾斜著刮在中框金屬上而直接扯斷。蘋果從 iPhone 5S 開始使用的抽拉式易拉膠,雖然沒有在內部結構上直接留出空間,但是在拆卸掉 Taptic Engine 和主機板之後可以無損地將電池抽出;谷歌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在 Pixel 3 上將電池易拉膠放在了無論怎麼拆都會被中框擋住的左側,也就導致了扯斷易拉膠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即使是經驗豐富的 Hugh Jeffreys 最後也是手動把電池掰出來的。

由於我的舊電池除了報廢之外毫無他用,因此可以沒有顧慮地在扯斷全部三條電池易拉膠之後直接用塑料撬棒把電池用蠻力卸下來,然後用酒精或者異丙醇清潔殘餘的膠痕。

與電池相比,拆掉主機板更換相機至少無需蠻力。假如經常看手機拆解的話,基本上所有人都會發現手機的後置攝像頭通常是用 BTB 介面(board-to-board connector)連線在主機板朝向手機背面的一側的。然而思路清奇的 Google 就是不要,而是把相機的 BTB 壓在了主機板朝向螢幕的一側,導致原本非常模組化的相機更換流程必須先把主機板徹底拆下才能進行,堪稱非常典型的多此一舉。

連線在主機板背面的相機模組

假如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的話,Pixel 3 只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擁有一塊新的電池、一個新的相機模組和一套新的後蓋膠。然而就在我興高采烈地擰上無線充電模組、把手機翻過來準備測試一下新電池的時候,我發現它雖然可以正常開機,電量卻始終維持在 1%,並且無論如何都無法檢測到充電,以至於我以為在撬走舊電池的時候傷到了當時沒有完全取出的主機板。

萬幸的是,經過大約二十分鐘的拆拆裝裝,我驚喜的發現原來是我在裝電池的時候沒有把電池線壓緊,重新組裝一遍後所有功能都恢復了正常。(小丑竟是我自己)

煥發新生的 Pixel 3 在一旁生龍活虎地充著電,我開始收拾桌子上散落的工具。在我看來,對於這些 N 手電子裝置,修修補補也是使用體驗中的一部分。

之前關於這臺 Pixel 3 的 文章 中,我對於使用體驗的總結是 「有點苦,但是苦盡 甘來 的感覺比其他手機都要甜」,而現在就是艱苦過後最甜的時刻——換上新電池之後,我重新得到了一臺在我的使用習慣下可以輕鬆撐過六個小時且動力澎湃(相對來說)的小鋼炮——四捨五入,這種興奮感比前幾天全新到貨的小米 11 Lite 的要強烈許多倍。 

所有人都可以自己動手

誠然,手機作為日常生活中一般會接觸到的整合度最高的電子產品,密密麻麻的螺絲、形狀各異的蓋板、聯袂縱橫排線甚至是嚴絲合縫的粘膠都會讓人在嘗試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遇到很大的心理阻力。「如果我不小心把螢幕拆壞了怎麼辦?」 「如果我把同軸線挑斷了怎麼辦?」 「如果我把手機裝回去發現多了一堆螺絲怎麼辦?」 「修好之後手機徹底不亮屏了怎麼辦?」 這些問題是每次擰下第一顆螺絲的時候我都會想到的,但是倘若坐在那裡,這些問題也不會憑空化解。 

因此,從我的個人角度和積攢的經驗出發,我會給想要嘗試自己動手的各位以這些建議:

從舊機器開始

智慧手機普及至今,幾乎所有人的家裡都可以翻找出一臺或者幾臺因為各種原因而退役的機器——無論是電池老化、螢幕碎裂,甚至是泡了水。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只要不是特別古早或者冷門的機型,它們的配件甚至整機的價格往往是非常便宜的。低廉的價格保證了即使因為初次動手而弄壞了零件,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備件並繼續下去,從而避免「為了修好壞掉的手機而花了一部新手機的錢」這種極具挫敗感的情況。當然,如果自己手中沒有合適的老舊裝置,向周邊的人問問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誰不想冒著一點小小的風險而獲得一次免費的維修機會呢?

瓷器活的確是需要金剛鑽的

嘗試邁出第一步時的另一個誤區往往是陷入了「反唯工具論」的假象中,比如我第一次嘗試著拆開那臺 iPhone 5 的螢幕時所想的——堅信自己不需要吸盤也可以把螢幕拆開的後果就是美工刀在螢幕支架上留下的刻痕。對於手機這一類體積小且整合度高的電子產品,一套相對具有針對性的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們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更方便地拆裝,更多的時候,趁手的工具才是避免因為使用蠻力而弄壞零件的主要屏障。

我的工具箱裡麵包含了一套小米和 wiha 聯名的螺絲刀,若干散裝購買的塑料撬棒、鑷子和三角撬片,以及一個壓桿吸盤——去掉99塊錢的米家螺絲刀之外,剩下的工具總價甚至不到20塊錢。

善用網際網路

手機修理並非極端冷門的話題,自己動手修、甚至是自己動手 DIY 改裝都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此在動手之前花上五分鐘搜尋一下對應機型的拆解,就是避免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兩眼一抹黑的最好方法。

以我個人為例,我慣用的資訊來源包括 iFixit 的 YouTube 頻道和官網上的拆解指南,以及類似 Huge Jeffreys、JerryRigEverything、XYZone 等等各個平臺上專門面向拆解的影片頻道。對於少部分極其冷門的機型,或者非手機類的電子產品,基本上只需要通過查詢「機器 + disassemble」或「機器 + restoration」,就可以準確地命中散落在網際網路各處的、由個人作者製作和上傳的影片或者文章。

明確自己在修什麼

如同開頭提到的那個混亂場景,手機修理是包含數個不同的種類的。需要焊臺拆焊、植錫、替換受損電容等等的操作當然存在,但是其目的在於「讓出問題的零件恢復功能」,所需要的技術水平和操作環境都有相當的要求;而我們可以親自參與的,其實是對於零件的替換,即「讓出問題的手機恢復功能」,在本質上與換燈泡並無二致。因此為了消弭心中對於「修手機是需要焊接技術」之類的成見,只需要多看幾個影片,就會發現手機基本上只是多了點膠水的大號樂高而已。

最後

電子產品仍然是人設計的,自然也可以由人來修理。儘管的確有廠商刻意採取手段——咳咳咳...蘋果...咳咳——以增加消費者自己拆解與維修的難度,但是有難度並不是我們不採取行動的理由。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對於自己購買的電子裝置的所有權的強調方式。當然,出於專業性、可靠性與效率的考量,我仍然會在可以取得來自廠商的維修服務的時候推薦大家優先考慮第一 方維 修,但第一方維修遠遠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親自動手」正是我們得以保留「選擇的權利」的原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少數派”(ID:sspaime) ,作者:PostMeridy,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