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ThinkPad 的新生 —— ThinkPad neo 14 評測

語言: CN / TW / HK

neo 14 是 ThinkPad 全新推出的一個系列,有人說它的設計比現在的 T 系列更像 T,事實上看上去也確實如此。迴歸的立式轉軸,在 Think 14 寸機型上少見的高效能標壓處理器,還有 RTX 2050 可選,定位也更加全能。作為 Think 全新系列,neo 14 的實際表現會如何,這是 MDT 對它的完整評測。

*/全文基於 ThinkPad neo 14:i7-12700H,16G LPDDR5 記憶體+512GB 固態, 2240*1400 解析度螢幕,目前售價¥7999 人民幣。

優點:

  • ThinkPad 14 寸機型上少見的高效能釋放機身
  • 經典的 ThinkPad 設計元素
  • 噪音和散熱控制的不錯
  • 雖然電池僅有 57Wh,但它的續航表現並不差

不足:

  • 介面數量能再多些更好
  • 板載雙通道記憶體效能不錯,但受限於LPDDR5只能整合,不支援擴充套件

設計與體驗

全新的系列,全新的模具,neo 14 的造型看起來要比現在的 T 系列更加硬朗。機身採用鋁合金材質,重 1.47kg,厚為 17.9mm。

迴歸的經典鋅合金立式轉軸不僅僅是情懷,本身立式轉軸相比現在普遍採用的下沉式轉軸更有利益散熱出風也不會熱風吹屏,另一方面還能夠拉高閱讀視角,從而提升瀏覽體驗。

螢幕標配的是 2240*1400 規格 16:10 的生廠力屏,四面窄邊框設計讓它的屏佔比達到了 90%,高屏佔比讓它在視覺體驗上提升不少,使用中也會更加沉浸。

neo 螢幕出廠會經過色彩校對,基本可以達到 100% sRGB 色域覆蓋,同時在隨機預置的 X-Rite 軟體中可以跟據場景自行切換色彩模式,TÜV 硬體低藍光和 Eye safe 認證這些也都是必備項。

上邊框標配了 FHD 攝像頭,並有隱私保護擋板,IR 攝像頭沒有稱為標配。

在鍵盤方面,neo 14 繼承了 Think 一貫的手感,小紅點+三鍵同時還有防液體潑濺設計,這 3 點也是作為 Think 比較大的核心優勢,同時還標配了背光鍵盤。值得一提的是,從左下角貼有 intel 貼紙可以看出 neo 14 核顯版本是支援 vPro Essentials 平臺的,可以方便企業部署管理,同時它的安全性也要更高,這隻有在少數商用本上才會配備。

neo 14 這次把介面放在左側和後方靠,左側依次為 USB-C(全功能,10Gbps),雷電 4 以及耳麥口。

後方的介面靠近左側轉軸區域,分別為 USB 3.2 Gen1(支援關機充電)以及 HDMI,右側則僅有一個安全鎖孔就什麼都沒了。介面數量對於這個機身尺寸來說並不多,僅能滿足一般的使用需求,這也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內部設計:

neo 14 的底部有三條進風區域,下方有密集的防塵網,四周切邊設計也會讓它看上去比較薄。Think 的拆解方式一直都很簡單,只需擰鬆底部 7 顆螺絲就能輕鬆取下底蓋。

neo 14 的主機板採用“大+小”的設計,下方電池相比散熱系統來說,佔據的空間不大。電池容量為 57Wh。

拆下右側遮蔽罩,可以看到記憶體為板載,單顆粒為 4GB,它的讀寫速度如下:

讀 66924MB/s、寫 59355 MB/s、複製 65995 MB/s,延時在 94.2ns,整體素質表現還比較不錯,只不過受限於 LPDDR5 的緣故,沒有辦法實現板載 + 插槽的組合,要麼板載雙通道,要麼雙插槽,對於有限的機身來說,確實只能選擇板載了。

硬碟除了標配的一個 2280 以外,還額外有一個 Gen 3 x 4 的 2242 供擴充套件的硬碟位,用於後期升級維護。我手中這臺硬碟來自鎧俠的 BG5(KBG5AZNV512G LA),這個型號在 Think 上還是很少見的,它的實測讀寫速度如下:

最大讀 3.57G/s、最大寫在 2.78G/s 左右,已經達到了鎧俠官方標稱讀寫速度。

我們再來看散熱,neo 14 的散熱系統採用的是雙風扇雙熱管後出風的散熱設計,這次風扇的直徑相比以往要大了許多,達到了 70mm,熱管看起來也更加厚實,它的扇葉葉片也一貫的非常密集且呈現不同角度,從而增大通風量的同時減少風噪,這套全新的散熱系統具體表現如何,我們直接進入實測環節。

散熱及噪音表現:

依照慣例,我們會通過多維度測試 ThinkPad neo 14 的散熱穩定性及噪音,首先是 40 次的 R15 連續測試,來看 neo 14 搭載的這顆 i7-12700H 的長期負載功耗表現,通過連續跑分分析可以直觀看出它的效能變化: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neo 14 的曲線狀態很有意思,首次峰值 2271 的表現還是比較不錯,但從 7 次以後就呈現從 2000cb 到 2230cb 規律的波浪狀態,能看感受到它在極力往上努的樣子。我們也對比了上一代 90W 功耗的 11800H 遊戲本,粗看的話兩者效能表現已經幾乎不相上下。

在連續跑分的測試過程中,我們記錄了 CPU 的功耗、溫度和頻率的變化,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 neo 14 隨著 CPU 溫度的變化導致效能上下規律波動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它的平均功耗依舊可以穩定在 55W 附近,比官宣的 50W 要更高。此時 CPU 溫度約在 89°C 附近,頻率 2.5Ghz。

為了更準確的衡量筆記本的散熱效能,我們還會測試它的機身出風口溫度,我們認為出風口溫度和內部溫度越接近,就說筆記本的散熱效率就越高,這個效率可以用 K 來衡量。

最終我們算出 ThinkPad neo 14 的 K 值為 1.51(輕薄本 0.5,遊戲本 1.5),基本已經與遊戲本相當,這說明 neo 14 的風扇效率很高,能夠快速的將熱量匯出到機外。

neo 14 長時負載功耗超出限定的 50W,我們不免有些擔鍵盤的溫度會不會過高。但,從我們記錄的長時烤機鍵盤極限溫度來看,完全可以打消疑慮。可以看到鍵盤平均溫平只到 35°C 附近,點 1/2 掌託位置在 28°C,點 3/4 雙手位置最高也只有 41°C,整體手感屬於溫熱。鍵盤最高溫位在 46.6°C 左右,但處於功能鍵區域,並不會太影響正常打字。所以綜合來看,ThinkPad neo 14 在超出標定的 50W 功耗的情況下,依舊有著不錯的散熱表現。

我們也記錄了它的噪音變化,雙風扇滿載時達到 41.9dBA。這個數值相比 ThinkPad 以往機型要開放一些,但橫比同規格其它機型 neo 14 依舊有著明顯的優勢,基本會低個 4-5dBA 左右。另一方面就是頻譜曲線,neo 14 也是更加平緩順滑,高頻異響等基本不會出現在 Think 身上。

理論效能及生產力:

這次 ThinkPad neo 14 可選的硬體規格共四款,i5-12500H/i7-12700H 均有 RTX 2050 獨顯可選。我手中這臺是 i7-12700H 核顯版,它的 R23 表現如下:

單核成績達到 1778 pst,多核 14874 pst,兩者發揮的都還不錯,同時我們也簡單跑了個 3DMARK 資料作為 intel 核顯效能參考:

  • Time Spy:1959
  • Night Raid:18907

雖然我手中這臺沒有獨顯,但從 12 代 Xe 顯示卡的成績反饋來看,相比上一代還是有不小的提升,基本可以滿足一些類似 lol 的 Moba 型別網遊需求。當然,作為商務本最重要的還是生產力:

  • PCMARK 10 基準測試:5757 分
  • PCMARK 10 應用程式測試:13509 分

neo 14 的整體 office 應用程式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程式瞬時載入,Excel 運算等響應速度都很快。如果對比同規格獨顯版來看,對於 Office 應用程式是否有獨顯成績幾乎不會有任何影響,相比獨顯主要區別在於 PCMARK 10 基準測試的數位創作,有獨顯表現會更好一些。

而在需要更高負載的 PS 和 LR 圖片處理測試中,neo 14 也有著 7283 分的表現,已經趕上了更高功耗的遊戲本水平,也遠勝於上一代同功耗 11800H,完全能夠滿足日常的工作修圖需求。唯一表現稍差一些的是影片處理,只達到 2789 的成績,這時候獨顯版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我們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遊戲測試,分別對應 LOL FHD/QHD 解析度下特效全開,可以看到 neo 在 FHD 下能做到平均 112FPS,QHD 也能達到 97FPS 左右,屬於可以流暢執行級別,在工作之餘也能滿足一般的娛樂需求。

快充和續航:

最後是續航和快充表現,作為商務本這也是重點測試專案。在拆機部分我們看到 neo 14 的電池為 57Wh,我們連線 WiFi,將螢幕亮度調整為 115 尼特最接近真實使用狀態的情景,PCMARK 測試續航表現如下:

實測現代辦公續航為 9 小時,應用程式續航多了 20 分鐘左右,這個表現基本可以滿足一天不插電的使用需求。它的每小時平均功耗大概為 6.3W,Think 優化調教的還是很不錯的。

而在快充方面,neo 14 前 40 分鐘充電功率處於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充至 70% 以後開始緩慢降低直到充滿。30 分鐘可以充到 52%,50 分鐘充到 80%,直到充滿需要 100 分鐘左右。雖然充滿的時間比較長,但簡單換算充 30 分鐘大概可以維持 4 個半小時左右續航,足以滿足一般的應急需求。

總結:

綜合體驗下來,可以說 neo 14 是 Think 放下包袱的一次勇敢嘗試,Think 以往該有的都有,比如優秀的做工、優秀的鍵盤手感、還保留了軍標對照測試、防潑濺鍵盤,還有 think 粉絲喜歡的小紅點、立式轉軸這些,它的設計相比以往看上去也要更加年輕一些。

當然,最重要的是它的效能釋放相比傳統 think 要激進許多,加上 RTX 2050 也會讓它更加的全能,同時並沒有帶來多少溫度或者噪音上的犧牲,且整機沒有什麼大硬傷,這是很關鍵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