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造車,美的是成為下一個博世還是重蹈覆轍?

語言: CN / TW / HK

2021年,造車“新勢力”的名單仍在不斷擴大。 進軍智慧電動車領域,已成為中國家電巨頭新的目標 。這些年來,包括格力、 海爾 、海信、創維、美的等家電企業相繼進入造車領域,或是汽車零部件或是整車,其積極態度並不亞於一眾網際網路企業。

其背後原因就如同雷軍將造車上升為“最後一次創業”的高度一樣,家電行業經過多年競爭,各類產品的價格已經打到“地板價”,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且市場飽和,未來增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面對這種困境,家電巨頭曾經相互切入對方的產品領域,卻發現拉低了整體家電行業的平均利潤,無利潤無前途, 相比下打破行業天花板的頭破血流,換條賽道相對更容易些 ,更何況這些家電巨頭本身就有先進的製造經驗,即便造不出整車,汽車零部件也是一條前途更光明的道路。

2022年1月12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向全體員工發表了《堅定生長 海闊天高》的主題演講,在此次演講上, 方洪波明確表示“新能源車的產業佈局是美的未來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

而在2021年的12月30日,美的集團旗下機電事業群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並從傳統的家電核心部件向工業自動化、新能源、半導體、智慧交通及汽車部件領域拓展。美的集團副總裁兼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表示,2021年美的完成了一億臺家用空調壓縮機的生產,也完成了第一臺汽車空調壓縮機、汽車主驅電機和控制晶片的生產。

再往前一年,在2020年美的控股了北京合康新能科技,以強化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電機控制器、輔助動力系統、電動汽車智慧充電樁等業務上的佈局。

01 家電企業的造車夢

這不是美的第一次進軍汽車領域,而家電行業“跨界”玩造車,美的也不是獨一份。

在我國汽車行業火熱發展的2003年前後,美的、奧克斯、春蘭、新飛等家電企業紛紛宣佈造車,行業內掀起了一股進軍汽車業的浪潮。

2003年,美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完成了進軍汽車行業的戰略佈局,計劃建成整車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雲南美的汽車工業城”。

其後, 美的集團先後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有限公司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三家企業 ,先後建成投產美的客車兩大製造基地——昆明新基地和長沙新基地,成為當時家電業進軍汽車風頭最勁的一家企業。

△美的客車

但由於經營不善, 2008年,美的宣佈暫停造車專案,美的第一次造車嘗試宣告失敗 。美的兩大生產基地易主,其中美的三湘客車公司生產基地被湖南長沙市政府以1.08億元接手,美的長沙汽車生產基地被比亞迪1.08億元接手。

奧克斯也曾於2003-2005年間短暫涉足汽車領域。2003年7月,奧克斯與瀋陽農機集團簽署協議,出資4000萬元收購瀋陽雙馬汽車有限公司95%股權,從而獲得SUV和皮卡的生產許可,正式進入汽車圈。不到一年光景,奧克斯因為產銷不佳、質量問題頻出等原因,全盤撤出汽車製造行業。當時,奧克斯新聞發言人黃江偉總結說,“奧克斯就當做了一場汽車夢,這個夢的代價是4000萬元。”

一直到 2011年,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巨集生把目光轉移到新能源商用客車領域 ,其創立的南京金龍客車成為家電企業成功移植汽車產業的首例。2019年11月,黃巨集生繼而進軍乘用車,與他人合資成立天美汽車,2021年年初與開沃集團達成協議,並在4月底正式將後者的天美汽車更名為創維汽車。根據其公佈的銷量資料,2021年全年銷量6,275輛,尚未進入新勢力前十。

格力董明珠也在2016年跨界造車,可能是借鑑創維的先例,依然選擇從新能源商用客車領域進入汽車行業。在以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100%的股權被股東們極力反對後,董明珠“舉債投資”,以個人名義聯合了萬達的王健林、京東的劉強東成為珠海銀隆的股東。但隨後幾年,銀隆新能源汽車便被曝出拖欠供應商工程款、銷量慘淡等負面訊息。

前赴後繼,雖不說頭破血流,但家電巨頭造車的夢想一直沒有熄滅過。

02 美的為什麼選擇造車

正如我們在文章最開頭所說,家電巨頭懷揣著著造車夢, 表面上是追尋風口,實際上則是傳統家電巨頭們對前行的隱憂

伴隨著家電行業的風口往下,新能源車行業進入快速上升通道,所以“美的們”砸錢砸人砸品牌也要在這條道路上搶下立足之地。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李劍騰曾分析指出,一方面,當前汽車已經不再只看重傳統機械部分,軟體的賦能在加大,和科技的相關性也在加大,家電公司在電子製造和軟體推廣上均有一定經驗,這讓“美的們”看到切入到造車行業的契機;另一方面,當前家電行業格局已經趨於穩定,很多公司都在尋找下一個增長空間,而汽車行業的增長空間足夠大。

但是 再次入局,美的卻很謹慎 。在經歷過前一次的造車無果後,美的選擇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進行切入,來切分風口紅利的“蛋糕”。“奪取”智慧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高地,是這一輪家電企業進軍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焦點。

美的這輪造車走的是一條不同於其他造車企業的路子,但其瞄準的電機驅動系統、熱管理系統、輔助/自動駕駛系統,並不是沒有強大的對手,博世、大陸、採埃孚等國外巨頭在汽車底盤控制系統核心零部件領域已經壟斷多年,而線控底盤被視作自動駕駛系統自主可控的基石。美的選擇在這個方向切入,能否真正在汽車零部件供應上發揮家電巨頭在製造和品控上的積累,還有待市場檢驗。 凡是涉及核心技術,那都是談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

△美的威靈產品系列

而且,時間也非常關鍵,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就表示,“時間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又是非常快的,這個時間等不起。” 不僅是國外巨頭的壓力,家電同行的快速佈局也帶來了緊迫感

TCL目標也是成為新能源汽車關鍵器件的提供商。TCL創投已經參與了多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的投資,包括動力電池頭部公司CATL、鐳射雷達公司Innoviz、汽車內飾整合商常熟汽飾。華星光電首款車載顯示產品已經在比亞迪漢實現首發量產。

海信在2021年3月釋出公告稱,擬斥資約13億元人民幣,控股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雙方將進行優質資源整合,在新能源車空調壓縮機和整車熱管理方向發力。同時,海信在智慧交通、車載顯示技術以及車身感知核心零部件上亦有多年的佈局,其多個產品已經在國內部分城市及示範專案落地。

對於過往造車的敗因,或許美的自身也有過深刻的總結。美的創始人何享健有句名言:“如果有一天美的出現了危機,絕對不會是競爭對手把我們打垮了。其中一個真正的原因是美的在戰略上出現了重大的失誤。”

18年前一窩蜂湧入整車製造領域留下一地雞毛後, 18年後押注研發汽車核心零部件,究竟能給美的帶來多大的改變 。美的造車的終局是開闢新的盈利賽道,還是隻能為製造企業的情結來買單,或許不久後便能看到答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深潛atom”(ID:deepatom) ,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