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健康:上云為10萬家藥店帶去了什麼價值?

語言: CN / TW / HK

“全國每5個人裡,就有1個正在接受海雲健康系統提供的服務。”

在海雲健康(以下簡稱“海雲”)的系統後臺上,每一分鐘就有10萬筆的買藥訂單湧動。也許很多人沒有聽過海雲健康的名字,但當他們走進社群藥店時,已經在享受海雲的“存健康”藥店會員管理系統提供的服務。

海雲創辦於2013年,總部位於武漢光谷,專注於藥店會員管理服務。8年來,這家公司快速成長,如今已為全國近十萬家連鎖藥店提供SaaS化的CRM系統。

上雲並不是終點

“雖然做的是藥店的服務,本質上我們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海雲技術副總裁袁衝說。

8年來,海雲從僅有幾名技術人員,發展到100多名技術人的規模。如今辦公區的牆上貼滿了各種技術學習的海報,技術人在公司佔比超過60%。除了傳統的運維人員,大資料工程師、人工智慧工程師等網際網路公司的常見崗位,在海雲也成為了主流。

事實上,海雲的業務早就進入了“資料驅動”的時代。以常見的維C為例,不同的生產廠家、不同的包裝、不同的劑量、適合搭配什麼藥物……在海雲的系統裡,只需要0.001秒,就可以生成最佳推薦結果,既能夠幫助藥店降低庫存,又能讓消費者更精準地購買到合適的藥物。

老年人的慢病藥,經常吃著吃著就忘了。普通藥停幾天還好,控制血壓、血糖、心臟的藥,一旦停藥後發病就非常危險。針對這種客戶,海雲會做一些定向提醒,通知店員和客戶提前備好藥,這背後都需要資料驅動。

“我們海雲的資料已經不是一個傳統的SaaS公司的資料體量,而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資料體量了,這些複雜的資料相互之間的關聯要如何挖掘?這些都是問題,所以海雲很早以前,就把目標瞄準了雲。”袁衝說。

海雲技術副總裁袁衝

​然而,上雲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早年間,海雲第一次嘗試將系統遷移到雲上。

但當時尚在襁褓中的雲端計算顯然不足以承載海雲的期待。上雲之後,海雲健康遇到了幾個困難,早期的技術架構並不是為雲設計的,遷移後沒有做改造,導致了一些影響業務連續性的故障發生。

另外,和傳統廠商的運維相應速度相比,當時海雲採用的某本地雲廠商很難提供及時有效的響應。

在經過了短暫的嘗試以後,海雲決定回到自己的自建體系上。自此,海雲的技術團隊對於上雲有了共識:時機還不成熟,要做的改造太多,雲廠商無法提供貼身服務。

“雲,並不稀奇。”阿里雲工程師王詩還清楚記得袁衝一口回絕他時的表情。

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數字化加速已經成為潮水的方向,海雲也感受到了這個趨勢。

疫情期間,越來越多藥房重視會員管理的線上化,同時海雲也為藥房緊急開發了小程式和數個微服務。這些系統一方面是海雲在踐行社會責任,一方面也讓海雲的業務從會員管理邁向越來越多的產品。

隨之而來的是使用者和資料量的猛增,而要解決這些海量資料的複雜問題,上雲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袁衝有次為了解決資料庫的問題,在公司睡了兩個晚上。“換句話說,如果這個資料庫的問題不解決的話,我是睡覺都睡不著了。”

遇到故障,專案部責任人放下工作緊急處理

​“我們都知道阿里有很好的雲伺服器產品,資料庫和大資料計算引擎,但是我們需要和最瞭解雲的人,一起才能完成這件事。因為這不是研發,而是在真實的業務系統裡完成切換,這是一邊飛行一邊換引擎,而且在三個月裡必須完成,這是業務決定的唯一視窗期。”袁衝告訴記者。

一邊做遷雲,一邊做下雲

阿里雲遷雲團隊入場以後,發現情況也並不那麼樂觀:海雲業務複雜,有超過100+微服務、4億張表單、逾10億訂單都在自建的系統上,割接視窗期僅有8個小時;日常系統的水位也非常高,資源使用率經常接近100%。且海雲希望部署實施的專案週期只有3個月;在業務層面,100+個微服務應用都沒有清晰的拆分。

“這時候我們對雲的理解就能發揮作用。我們提出採用容器和PolarDB解決業務高峰的彈性問題,能夠實現快捷的應用釋出;利用Hologres儲存引擎強大的查詢與分析能力,結合DataWorks實時業務資料同步,提升海雲的大資料探勘能力,這些產品和海雲的實際場景不斷組合。”阿里雲工程師微步說。

在袁衝看來,上雲不能僅僅是傳統IT的替代,更是一次完整的能力飛躍,要像他當年讓海雲從一個簡單系統到建立服務10萬家藥店的複雜系統一樣,給技術體系來一次脫胎換骨。

而這正是要對雲有深入瞭解的團隊才能做的,看了完整的遷雲方案,袁衝還是不放心,去了一趟杭州。

正是這次參觀,讓海雲下定決心遷雲。

在阿里巴巴總部的會議室,孤煙和同事們請來了產品、研發的工程師,海雲團隊現場提出技術問題,阿里雲的工程師現場解答。袁衝看到,遷雲的技術方案都是阿里巴巴自己的業務在用的;幫助海雲遷雲團隊的技術專家們則是技術領域裡的核心人物,很多人都是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經歷過最後一臺小型機下線、雙11、全業務上雲等里程碑的專家。

“你們自己都在這麼用,我就放心了。”

為了徹底打消客戶的顧慮,阿里雲技術服務團隊在協助海雲系統上雲的同時,做了一個下雲回滾的方案。

“資料是核心資產,是生產資料,資料安全是頭等大事。”袁衝說。

他了解到,2015年7月,阿里雲就發起了中國雲端計算服務商首個“資料保護倡議”,明確了執行在雲端計算平臺上的開發者、公司、政府、社會機構的資料,所有權絕對屬於客戶;平臺方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客戶保障其資料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雲平臺的資料加密儲存、殘留資料清除、多副本分散儲存、加密傳輸等,都有嚴格、成熟的制度。

阿里雲和海雲在預設使用雲平臺儲存層多份資料保護的基礎上,又開啟了資料庫產品快照、備份等功能,並定期做備份恢復演練,對網路、應用、資料庫等進行安全加固,保障資料安全。

“客戶的業務太重要了。客戶(藥店)做的是事關百姓健康的大事,必須敬畏。”袁衝說。

一個晚上,吃了四次夜宵

一旦決定,雙方的行動力和執行力就發揮到了極致,遷移很快就開始了。

2021年1月30日晚上9點,城市裡大多數藥房已經關店。在海雲的辦公室裡,最繁重的資料割接工作才正式開始。

2021年1月30日深夜,最後一個系統割接現場

​應用、資料,不斷地從本地開始流向雲端。

每一次操作,雙方都按照預案反覆檢查,資料是否能對得上,不大的會議室裡響起此起彼伏的對話。

“最關鍵的那一天,雖然之前做了完備的預案,但我們還是很擔心的,擔心就容易餓,一晚上吃了4次夜宵。”孤煙說。

一直到第二天凌晨6點鐘,最後一個系統割接完成,至此,主應用順利完成了搬遷。專案組鬆了口氣。袁衝手一揮:“吃餃子去”,不知道是誰找來了一口小鍋,一堆人湊在辦公室一起煮了頓餃子。

“釘群裡的工程師的回覆很快,經常幾分鐘就響應了。”海雲的運維工程師覃業雙感嘆,“我們就像是一個團隊,合作無間。我有時遇到運維問題,一提工單基本幾分鐘就會有回覆,1對1的服務讓我感到很放心。”

阿里雲跟海雲簽訂的是遷雲服務人天用完後,到了12月底,由於專案複雜,還有一些掃尾的工作沒有完成。為了幫助客戶,阿里雲工程師無祕和同事們繼續保留了企業群,直到支撐專案整體順利遷移。

袁衝後來告訴無祕:通過這次遷移,我們明白了你們的價值。

​上雲以後,海雲的直觀感受是突發的加班情況變少了,運維的工作量減少了,因為系統更加穩定,高峰期出問題的機率降低了,袁衝還主動加入了阿里雲的飛天會員,與眾多企業一起成為了阿里雲最“鐵桿”的粉絲。

"雲本身就是服務,但是阿里雲的技術服務,是給雲服務加上了Plus。”海雲的工程師們說。

不僅如此,上億的表單、訂單資料上雲後,支援了多表關聯查詢,讓業務獲得了更加廣闊的想象力,也有效支撐了眾多連鎖店客戶會員的分析查詢需求,突破了原有系統瓶頸,複雜查詢的響應時間提升了100倍。

遷雲完成了以後,超10萬家B端客戶、3.6億C端使用者享受到了雲技術帶來的順滑體驗。

海雲將自己稱為典型的產業網際網路公司,有了雲端計算的加持,資料的驅動,海雲的業務也從藥店會員管理開始走向慢病管理等更加深入的藍海。

社群藥店,是醫療業最終端,也是最重要的毛細血管,在十萬家藥店背後,是上億人的健康。

“中國有近3億慢病患者。社群裡的阿姨們、叔叔們,也許會因為我們做的一點點,更加按時吃藥。”海雲健康的運營部總監範曉豔說。

袁衝用一句話總結了公司的業務,“我們做的事情就是讓藥店的生意變得更加好做,讓患者更加健康。”

藥店是醫療體系裡最基礎,又最重要的一環:簡單的康復服務。這個職能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

最早的連鎖藥店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宋代的官藥局。而中國現代意義上最早的連鎖藥店,則誕生在1995年的廣州,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的零售藥店已經超過50餘萬家。

海雲今天希望能把這些小小的點,變成一張覆蓋“全健康”的數字化健康顧問。

海雲董事長黎雲曾經說過一句話,“海雲科技做的是賦能藥店,更是民生,所以我們做的不僅是技術,還是責任。”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