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經濟:耳朵裡的新“聲”態

語言: CN / TW / HK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題:中國“新”經濟:耳朵裡的新“聲”態

新華社記者徐欣濤 馬欣然

“這裡是荔枝FM434708,Welcome小夥伴們,歡迎收聽全網最具特色的Radio Fly,這裡是最有風格、內容最豐富的‘大桐來啦’!”每天早上7點,崔桐都會準時坐在麥克風前,開啟一天的電臺直播。與許多主播不同的是,他是一名不拼顏值拼聲音的音訊主播。

近年來,隨著5G網路、智慧手機等技術與產品的發展普及,近乎人人皆可成為音訊內容的傳播者,為受眾提供海量資訊。與此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音訊行業還吸引了大量“宅家”老年聽友和兒童聽友,上述因素都促使“耳朵經濟”成為消費新風口。

易觀智庫日前釋出的《中國線上音訊內容消費市場分析2022》顯示,2021年1月至11月,中國包括音樂、音訊等行業在內的“耳朵經濟”市場月活躍人數超過8億人次,超過80%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平均每天至少開啟一次音訊娛樂軟體,中國線上音訊內容消費市場已邁進成熟期。

在喜馬拉雅音訊平臺,“一刀蘇蘇”作為一位有聲書主播,曾是新疆藝術劇院話劇團的話劇演員,其出眾的播音基礎與豐富的表演經驗,為她在喜馬拉雅平臺上收穫了超過400萬粉絲,作品播放量超過46億次。

如今,在各大音訊分享平臺上,無數的音訊內容創作者精心地為耳朵“烹飪”各式各樣的“盛宴”。“廚師”隊伍中,既有明星大咖,也有普通人,如卡車司機、企業職員、全職媽媽、小鎮青年等,還包括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

“我最高興的是,現在有很多殘疾人主播加入了我們的團隊。此外,投資幾十萬的殘疾人電商基地也將要落地運營。”崔桐告訴記者,其所在的音訊公司擴建至560平方米,主播團隊也增至近1400名。

據悉,目前在喜馬拉雅平臺上,殘疾人主播超過8000名,他們不僅自力更生,有的甚至還創辦機構、公司,幫助更多殘疾人用聲音獲得收入。

“我們還建立了本地的兼職群,在推廣音訊產業的同時,力爭給大家創造更多就業創收的機會。”如崔桐一般的音訊主播還有許許多多。

頭戴監聽耳機,順著話筒指向,特定的聲音細節傳到耳中;幾排旋鈕調整收音角度和範圍,精度提升,臨場音被儘可能還原……西溪溼地一葉搖櫓船上,聲谷舉起拾音話筒,又一次將大自然的細微聲音轉化成電波,裝入錄音機。

聲谷作為一名專門收集大自然聲音的錄音師,他的聽眾粉絲有近100萬人,作品累計播放量達億次。

目前,聲谷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聲音的授權、聲音的定製錄製和平臺的播放量分成。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為自己的耳朵付費。

“在大資料時代的助推下,各大網路平臺都有一套比較成熟的系統,根據聽眾偏好進行演算法推薦。”聲谷說,“當受眾養成固定收聽習慣後,便會為自己喜愛的內容買單。”

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表示,目前喜馬拉雅平臺中既有泛知識領域的金融、文化、歷史類節目,又有泛娛樂領域的小說;既有適合少兒的教育內容,又有適合中老年的經典內容。幾乎所有人都能在網上找到自己想聽的內容。

據艾媒諮詢預計,2022年中國線上音訊市場規模將達到312億元,未來中國消費者在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慾望將不斷上漲,為“耳朵經濟”的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音訊領域的書本故事、音樂點播等型別發展較好,深耕該內容的從業者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聲谷認為,在這個人人皆是內容生產者的時代,只要善於發現機遇,“耳朵經濟”的發展大潮將惠及更多民眾。

專家認為,“耳朵經濟”這一名詞,在中國最早被應用於2004年語音增值業務的興起。但囿於歷史時期中網際網路和收聽終端數量與技術的限制,發展較為緩慢。時至今日,網路移動音訊作為“伴隨性”傳播介質,擁有了較大的市場和較多的使用者數量,成為了“耳朵經濟”的新代指。(參與採寫:高少華、吳燕霞、鄭夢雨)

海報製作:馬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