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無人配送車千臺量產之後,行深智慧能否抓住行業爆發拐點?

語言: CN / TW / HK

在自動駕駛技術逐步商業化的今天,武漢江漢大學的學生早早享受到了無人配送裝置的服務。在校園內,江漢大學的師生線上預約時間地點之後,無論是礦泉水、零食,還是行李、圖書教材都可藉由無人配送車完成配送。

這款無人配送車由行深智慧提供。據介紹,這款無人配送車具備融合感知和智慧決策能力,具備L4級別駕駛能力,能夠在道路上遵守交通規則,識別紅綠燈、道路標識,遇到障礙物會主動避讓,拐彎前會自動打轉向燈。

這並非行深智慧的無人配送車首次進入校園,早在2020年,行深智慧所研發的無人物流車就已經在湖南湘潭大學正式運營。

這家成立於2017年的自動駕駛公司早早找到了校園、園區、景區、廠區等技術落地場景,目前已與富士康、華為松研院、江蘇園博園等客戶達成合作。截止2021年4月,行深智慧已完成包含天使輪、Pre-A輪、A輪三輪融資,資方包含京東、險峰旗雲、遠方基金、鹽南人工智慧產業基金等。

行深智慧副總裁譚筠告訴介面新聞,針對不同場景不同客戶的需求,行深智慧採用“1+X”的思路,以通用的車搭載定製的櫃,同時針對場景需求對相應能力進行增刪,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提高方案價效比。

以行深智慧目前主推的“絕地”、“奔霄”、“布衣”三款車型為例,服務於廠區場景的奔霄系列在載重能力和越障能力方面優於絕地系列;主要應用在城市末端物流場景的絕地系列則強化釐米級定位能力以及符合中國物流行業標準的貨箱;服務機器人布衣系列則具備自動充電功能和室內外無界通行能力。

“我們會根據客戶需求去正向設計車型,”譚筠介紹說,“一方面能夠全面滿足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夠達到極致的價效比,對客戶不需要的能力做裁剪。”

在無人配送裝置應用乃至整個“機器換人”的浪潮中,價效比始終是客戶關注的焦點。與Robotaxi類似,感知層面的鐳射雷達、攝像機,決策層面的計算平臺,動力層面的線控底盤等部件的高成本此前一直是阻礙無人配送車規模化的難點。

在譚筠看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的程序加速,鐳射雷達與計算平臺等通用型裝置的成本正在下降,同時電動汽車產業的興起也使得電機、電控、電池的供應鏈逐漸成熟。

但向好的行業背景下,單個廠商無人配送車出貨量仍在千臺左右,有限的規模以及根據客戶需求定製化產品的模式決定了無人配送車行業目前仍未達到產業分工提升效率的階段。

譚筠認為,在現在這一階段,行深智慧軟硬體全自研的模式起到了降低溝通成本、提升價效比的作用。“雖然目前我們並不做晶片,但是整體硬體架構、軟體通訊中介軟體和作業系統都是我們自行搭建的。”

他以地圖技術為例,據譚筠介紹,在建圖過程中,行深智慧目前可通過數個低成本16線鐳射雷達的組合實現高線束鐳射雷達同樣的效果。一方面這一做法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與採買地圖服務相比,自研模式能夠更快根據場景變化進行調整,省去了與合作伙伴的溝通成本。

“目前無人車還沒到全面爆發的時間點,當投入產出比到達甚至超越拐點之後就會迅速鋪開。”譚筠預測,當單車的純裝置成本達到8萬左右就會比較接近這一拐點。

回到行深智慧的自身業務資料來看,在某些特定場景中,無人配送車的提效作用已初顯成效。目前行深智慧的人車比為1:25,即指控中心中一個人可分管25臺車。

具體訂單數上,在湘潭大學,行深智慧單車每日配送訂單數已超300單,當前每天單車執行時間大約為8至10小時。

繼已進入的校園、園區、景區、廠區等場景之後,社群場景成為行深智慧拓展業務的下一個方向。據譚筠所說,目前行深智慧已經在與超市、快遞公司推進合作,“由於開放道路存在道路准入的問題,因此新業務仍在小規模試驗的階段,我們還在嘗試中。”

本文來自 “介面新聞” ,記者:於浩 ,36氪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