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18 年,山青花欲燃

語言: CN / TW / HK

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大概是 3.7 年,速生速朽的常態下,「基業長青」這四個字甚少被人提及,反而大家更關心誰創造了「最快上市速度」,或者「市值增長多少」這樣的膨脹故事。

在當下的環境中,回看《基業長青》這本書,再想想這簡單四字,不免有所一悟: 壽命穿越了週期,追求超越利潤,文化逐漸成型的企業更有魅力。

「入世」二十年,2G 到 5G,中國手機行業從山寨機時代,到如今全球份額前十已佔其七,除了和時間賽跑之外,其實也是一段與時間做朋友的故事。

剛剛 18 週歲的 OPPO,是全球智慧手機 Top5 的常駐嘉賓,是敢於跨「海溝」,造「溼地」的研發大廠,當然也是產品連綿不絕的設計型公司。

基業長青型公司具有的一個特質是「務實的理想主義」,其實翻譯濃縮一下,就是 創新(Innovation) ,如果以 18 年的時間維度去看 OPPO 產品,就更能體會其中的具體所指。

關乎創新的追求與方向,回望 OPPO 過去的 18 年,其實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週期:

2004 年,OPPO 公司成立。獨立於步步高視聽業務的 OPPO,早早就決定將設計和技術兩手抓。因此,立志推出讓使用者耳目一新的產品,成為了 OPPO 早期的立身之本。

OPPO 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名為 X3 的 MP3 播放器。它採用了 OPPO 自研的 PAD 潔音降噪技術,並選擇與森海塞爾合作,給使用者標配了原版的 MX400 耳機。加之外觀設計採用了星環邊框的圓潤風格,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市場強烈的反響。

之後緊接著推出的 OPPO X9,在搭載飛利浦高規格解碼晶片的同時,外觀還採用鑽石切割工藝來打造,搭配獨特的掛鏈設計,讓它宛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呈現於使用者面前。正因 OPPO X9 從內到外都不遜色於國際大廠,所以 X9 也被譽為「國產 MP3 真正意義上的開門紅之作」。

▲ OPPO X3 和 OPPO Enco X

另一方面,OPPO 打造的 DVD 播放器以卓越效能和精湛工藝,一度成為全球發燒友心中高階品牌和卓越產品的代名詞。而且後來的藍光 DVD 播放器更是風靡國內外市場,囊獲多個大獎,例如 2014 年的 PM-1 平面振膜獲得了當年歐洲影音協會 EISA 大獎,UDP-205 藍光播放器獲得美國影音雜誌 2017 年度推薦。

有著如此輝煌的產品歷史,OPPO 現在也經常被使用者戲稱為「隱祕的聲學大廠」。

當然,目前 OPPO 音訊團隊裡依然有以前打造 OPPO 藍光播放器的工程師,還有最早研發 OPPO PM1 第一代高階有線耳機的工程師等「老師傅」。甚至彼時 OPPO 藍光事業部的總經理現在也還在 OPPO 上班,他的名字是劉作虎,稍顯親切的暱稱是「張老闆」。

▲ OPPO 首席產品官 劉作虎

也就是說,OPPO 做好設計、做好音質的創新基因,一直未曾缺失。

洞察市場變化,選擇正確的方向求變以應萬變,是長青企業掌舵人的必備技能。

2006 年前後,創始人陳明永意識到消費電子行業正在急速發生著變化,在視聽電子時代節節攀升的 OPPO 若要擁抱新的時代變化,謀求更大發展,就必須要轉型。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陳明永聽從了朋友的建議,想要購買一部國產手機去支援一下國貨。結果他到了華強北轉了一圈之後,並未看到任何一部令他滿意的國產手機。

因為在 2006 年,中國手機市場份額前五分別是諾基亞、三星、LG、索尼和摩托羅拉,均被海外品牌佔據。而國產手機品牌良莠不齊,他認為三星的設計細節不錯,而諾基亞的互動體驗不錯,而恰好這兩部分都是 OPPO 在 MP3 和 DVD 時代裡所擅長的,也一直相信 OPPO 可以把產品做得跟國際品牌一樣好。

於是陳明永當時就決定,OPPO 要自己做手機。

正如我們之前認為的那樣,2006 年開始做手機並不算特別好的年份。在此之前,第一波國產手機浪潮已經偃旗息鼓,夏新、波導、熊貓這些手機品牌對於如今的年輕使用者來說,已然非常遙遠。在迎擊國際手機品牌這件事上,他們努力過,但由於產品和營銷上的各種問題,最後不得不以失敗告終。

在功能機的殘溫裡接棒做手機,OPPO 當然顯得勇氣可嘉。事實上它的選擇也堪稱勇敢,不但拋棄了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走運營商廉價定製機的捷徑,而且使出的第一招就不留餘力,OPPO 在 2008 年做出了第一款功能機 —— A103 笑臉手機。

在後來的採訪中我們得知,OPPO 的第一部手機就創下了「最慢的手機」記錄。

在正式釋出 A103 笑臉手機之前,OPPO 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兩代練兵機,反覆驗證產品的功能與品質,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成本。

相較於市面上其他機型一般是半年的研發時間,「慢工出細活」的笑臉手機採用了最好的材料、最嚴的品質標準、最好的裝置——顯示屏花高價選擇了日立屏,相比市面上的信利屏品質有大幅度提高;攝像頭方面,摒棄了市面上 30 萬畫素,採用了 130 萬攝像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手機在意音質,但轉型於視聽裝置的 OPPO 堅持選擇了 YAMAHA 音訊晶片。

這樣不拘一格且我行我素的要強個性,讓 OPPO 在之後的功能機和智慧手機的歷史性過渡時期裡,也為中國手機市場帶來了許多有特點的作品。

例如在 2009 年,OPPO 較早地聚焦於手機攝影領域,順勢推出了一款主打拍照的手機 P51,還率先加入了對 LOMO 特效的支援,創新性地豐富了拍照趣味性。同年,OPPO 還推出過一款採用了獨立解碼晶片的觸屏手機 T9,可以直接硬解播放無損音樂和影片,也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手機多媒體娛樂熱潮。

之後的翻蓋手機 U529 和滑蓋手機 A201,則是 OPPO 團隊對手機形態的多元化嘗試。在功能機時代末潮大展拳腳的 OPPO ,已經熱衷於選擇大膽的設計形態,並十分注重互動細節的體驗,擅長於凸顯「人無我有」的差異化特徵。

在當時,有些設計,若是放在其他公司可能沒辦法上市,但是 OPPO 對於優秀的設計會予以尊重並大膽嘗試做產品的領先者。對於設計師來說,這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OPPO ID 設計總監 範曉宇

膽大心細,設計不落窠臼,功能別具一格,自然地獲得了首批年輕使用者群的認可。

而此時,OPPO 團隊的創新與冒險精神,已經初具鋒芒。

2010 年,隨著 iPhone 4 的正式釋出,全球手機市場再度掀起了巨浪,昔日手機霸主諾基亞也迎來黃昏。眼見觸控大屏的互動形態已經勢不可擋。而 OPPO ,也開始正式向智慧手機領域進軍。

正如每一個勇攀高峰的登山者都需面臨未知的重重困難那樣,OPPO 的智慧手機締造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2011 年,OPPO 首款智慧手機 OPPO X903 釋出。當時的它看起來也完全不像是一款試水之作,無論是側滑全鍵盤和定製 UI 介面的外觀,還是邀請萊昂納多拍攝的一系列 TVC 大片,都給看客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一心為了實現差異化而打造的側滑鍵盤,卻成為了 OPPO 團隊的一塊「心病」,因為複雜的機械結構讓 OPPO X903 機身變得過於厚重,加之偏高的價格,導致使用者接受度不高,最終收穫了不盡人意的市場成績。

市場表現和內部評價讓 OPPO 研發團隊像是被潑了一盆冷水,清醒過後深刻總結了得與失,認識到了使用者導向的意義與價值:「產品是否好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市場和使用者說了算。」

痛定思痛,抱著被批評的內疚感和一股子不服輸的勁,OPPO 結構部默默成立了「輕薄化小組」,將「手機更加輕薄」定為設計的主要方向,在減薄、減重、功耗為主的三個模組上盡力提升使用者體驗。

結構部 108 人,我想用我們 108 人總共 800 年工齡的功力,一定可以做成這件事。—— Finder 結構工程師

2012 年 1 月 12 日,在專案團隊的齊心協力下,一款純手工打造的超薄手機原型機裝機成功。

在年會上,團隊成員鼓起勇氣,趁敬酒的時候向眾人展示了一部僅有 6.65mm 的超薄原型機。震驚了在座的所有高管,當即暫停年會,共同探討這款手機的上市規劃。

這是 OPPO 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先有樣機再立項的專案。

很快,OPPO Finder 量產並投入市場,它以 6.65mm 的機身厚度,成為了當時全球最薄手機,廣受使用者好評。這部開啟 OPPO 超薄智慧機時代的 Finder,也被陳明永認為是最能代表 OPPO 創新精神的手機。

在結構部苦研輕薄機身的同時,關注市場和使用者體驗的另一方面,是對美顏自拍的嘗試。

據說,當時 OPPO 裡有一個喜歡用「卡西歐自拍神器」的產品設計師,但苦於當時手機前置攝像頭普遍為 100-200 萬左右的低畫素,無法獲得滿意的出片效果,便想專門做一款主打自拍的手機。

很快,OPPO 在 2012 年推出的 Ulike2 手機上配置了 500 萬畫素的前置攝像頭,並內建美顏演算法功能,這讓 OPPO 成為了國內第一批提出美顏自拍概念的品牌,也為後來 R 系列的誕生埋下伏筆。

當然,OPPO 結構部也沒有閒著,抓住美顏自拍的使用者需求,結合功能機時代積累下來的結構經驗,OPPO 在 2013 年釋出了自由停旋轉攝像頭的 OPPO N1 手機,還有之後的電動旋轉攝像頭手機 OPPO N3。

可以說,後來 OPPO 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拿出各種創新技術不斷點燃人們的熱情,也和它在智慧手機早期階段裡的各種探索有著極大的關係。

2014 年,OPPO 推出了標榜「全能旗艦」的 Find 7,彙集了此前 OPPO 收穫的眾多技術成果和研發心得於一部機器身上,帶來大屏、輕薄、拍照等領先特性。除了用上當時最好的核心配置之外,Find 7 還首次搭載了 OPPO 自研的 VOOC 閃充,率先在智慧手機上提出了「閃充」的概念。

進而在下一年的 OPPO R7 身上,OPPO 為其準備了一句即將紅遍大江南北的廣告詞:

充電 5 分鐘,

通話 2 小時。

憑藉這句廣告詞,OPPO 成功在大眾使用者中建立起極具辨識度的品牌形象。自此,手機行業的快充軍備競賽一路持續至今時今日。 而超快閃充 + 美顏自拍 兩大核心功能,恰好直接切中大眾消費者的痛點,也有效助推了 OPPO 手機的差異化發展。

不過在 Find 7 之後,這個本該定位旗艦的系列卻停更了四年。在這期間,網路上不乏對 Find 系列的追憶,人們時常懷念 Find 7 的 2K 螢幕和天際線呼吸燈、Find 5 的息屏美學設計、Finder 的全球最薄機身等等。畢竟在「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的時代,Find 系列是難得有設計哲學或者設計理念的手機系列。

愛好由來著筆難,

一詩千改始心安。

用袁枚的這句詩來形容 OPPO 在這四年間不斷推翻和反覆打磨 Find 系列的過程,是最恰當不過了,雖然 OPPO 從未承認,但我們那時候總能在網路上的原型機和概念圖裡找到 Find 系列持續研發的蛛絲馬跡。

那段時間裡,愛範兒在多次專訪中都追問過 Find 新品的進度,得到的回答大多都是還在研發當中,並作出肯定的迴應讓我們確信這個系列並未被放棄:

我們將推出一個足夠完美的產品。

隨著流出的圖片變得越來越夢幻,曝光資訊越來越豐富,我們的確能夠感受到,OPPO 的確有這麼一款產品,在蓄勢待發。

那麼,什麼才是「足夠完美」的產品?

2018 年 6 月 1 日,法國巴黎,OPPO 正式釋出了 Find X 這部「真·全面屏」旗艦手機。

相信你對 Find X 依然有著較深的印象,它擁有一個隱藏式設計的升降式攝像頭模組,將手機正面的前置攝像頭等元器件巧妙地隱藏了起來,從而讓一塊窄邊框螢幕得以全面展現。

「易簡」是 OPPO 的設計哲學,而 Find X 正是一個「形態優先」的產品,內部所有的結構設計——包括升降式攝像頭、隱藏式聽筒和天線佈局,其實都是服務於這個目標形態,並根據需求做出改變,以符合使用者極致的體驗需求,達到「理想態」的效果。

OPPO 的結構工程師曾贊堅向愛範兒表示:「我們最開始就是想要做一個全面屏,一個真正的全面屏。」而 Find X 也成為了 OPPO 最近幾年裡唯一一款沒有在上市前做市場調研的機器,因為「它不需要」,而且百分百會超出使用者預期。

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它看起來科幻得像是一部概念機型,但更令消費者以及業內人士驚歎的是,它卻是一部量產發售,真的能買到手的旗艦手機。

OPPO 副總裁吳強說:「OPPO Find X 中的『X』,分別代表藝術與科技,在 X 中有了完美交匯點。」

在智慧手機全面屏時代剛剛開啟之時,OPPO 有別於同行們紛紛「借鑑」iPhone X 的方式,選擇自己開闢了一條「不跟隨」的道路,這本身就是勇氣的體現。而 Find X 背後要面對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當時業內也沒有預設的方案,有的只是 OPPO 從 N 系列積累下來的機械結構經驗,以及工程師和 ID 設計師的天馬行空。

這也是國內手機廠商最初開始向上遊供應鏈下達需求,量身定做相應元器件。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Find X 正式開啟了國產智慧手機元器件定製化時代。

雖然 Find X 做起來的確不容易,但 OPPO 內部相信,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們就是 OPPO 自己的技術壁壘。壁壘越高,別人仿造的難度也就越大。技術上的領先優勢最終會在產品中體現出來,Find X 本身就可以體現這點。

OPPO Find X 研發負責人:「Find X 從一開始就選了個最難的方案,這就是現在最好的東西。」

什麼是「難而正確的事情」?

對於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手機廠商們來說,堅持自研便是難而正確的事情。唯有持續創新,邁入自研「深水區」,才有望實現對旗艦市場的重塑與突破。尤其在面對手機市場份額 Top1 和 Top 2 的時候。

堅守「本分」的 OPPO 深諳這一點。

2020 年,OPPO 在 INNODAY 未來科技大會上公佈了「3+N+X」的科技躍遷戰略。OPPO 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暢表示:

「3+N+X」科技躍遷戰略是支撐 OPPO 萬物互融新生態建設的堅實基座。

不難發現,OPPO 的創新核心依然沒變,仍然選擇投入戰略性資源打造差異化的技術點,為產品帶來獨到創新,從而革新使用者體驗。

好的產品會說話,硬體是體驗的載體。在劉作虎迴歸 OPPO 之後,他按照自己的習慣,將首席產品官的頭銜放在了一加創始人的前面,似乎對他來說,變化再多,不變的依然是產品優先。

而劉作虎迴歸之後負責的第一款產品,便是 OPPO Find N。這是一款突破了 OPPO 普通量產機價格上限,歷時四年六款原型機才得以面世的摺疊屏手機。

當時間回到 2018 年,看到摺疊屏手機初生的 OPPO 並沒有想明白摺疊屏這個新形態究竟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和不一樣的價值。

經過四年研發和深度思考之後,2021 年,劉作虎用「黃金尺寸」的 Find N 來解鎖開門,試圖讓這款手機成為一款摺疊屏普及之作。

從嚐鮮,到常用。

我們覺得 OPPO 喊出這句話作為 Find N 的 Slogan,是需要勇氣和洞察的。畢竟要想做到常用,那就必須是好用、易用、耐用才行。為此,Find N 帶來了稱手的「黃金尺寸」、精工擬椎式鉸鏈、UTG 超薄柔性玻璃。

人們對大螢幕的嚮往,促使了摺疊形態快速轉換為消費電子產品的熱潮。而 OPPO Find N 在摺疊形態的浪潮之中,保持了許多的思考與創新,在這個合乎常理的尺寸之中,引入了多維度的使用方式和使用體驗。

顯然,時間會給予我們答案。時隔大半年之後,銷量和使用者口碑證明了擁有「黃金尺寸」的 OPPO Find N 依然是大眾且合理的選擇,它經受住了時間與市場雙重維度的考驗。

比起摺疊屏形態四年研發更難而正確的事情,應該是自研晶片。

自 2011 年國產手機行業向智慧化轉型,國產智慧手機的螢幕、影像、充電、系統互動等部分都歷經過各類自研。十年後,頭部的手機廠商的創新步伐都開始聚焦最底層也是最核心的晶片部分。

OPPO 晶片團隊告訴愛範兒,自研晶片時,一次流片就要花費一個億。

歷經三年研發,當 OPPO 向世人展示馬里亞納 X 晶片的時候,不但證明了 OPPO 有能力設計並量產 6nm 晶片,同時也標誌著 OPPO 進入研發深水區。

在這期間,OPPO 構建了三位一體的研發體系:「基礎技術組織+先行研究組織+工程技術組織」,它們各司其職,確保技術領先與產品交付。

硬體承載於上的,是系統,

或者可以說,是生態。

今年,與 ColorOS 13 一同亮相的,是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

這是 OPPO 首個自研智慧跨端系統:核心特徵是融合計算、泛在服務、可信開放;基於不同場景化服務的開放能力,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可以做到智慧車空間、一站式出行、無界協同辦公、跨端回憶相簿、多端安全守護等多項功能。

和 ColorOS 13 的水生設計理念相近,表象為水,結果為生,即生機生態。 OPPO 的潘塔納爾不但希望給使用者提供一種流水般的流暢跨端體驗,而且也希望以開放的生態模式去擁抱更多的合作伙伴。

這是一種「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哲學。

要知道,潘塔納爾溼地存在雨季和旱季,雨季洪水漫灌和旱季水分升騰,形成了穩定的洪水脈衝,讓水分得以迴圈流動,最終滋養生態。

靈感來源於此的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也提供了類似的底層生態脈衝,讓服務隨人而動,圍繞人而存在的裝置和服務。它可以是手機、平板、PC、電視、耳機;也可以是冰箱、洗衣機、掃地機器人或者無人機、還可以是航旅縱橫、美團外賣或者騰訊影片……

按照 OPPO 的設想,對於合作伙伴和硬體來說,只要接入到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便可參與生態,和使用者聯絡得更緊密;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服務都會跟著使用者走,而不是拉著使用者做。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作為一家軟硬服一體化的科技企業,OPPO 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的出現,才讓「3+N+X」科技躍遷戰略變得更加立體,也為未來的萬物互融新生態建設指明瞭方向。

回顧了 OPPO 十八年的歷程,已經可以從數百個產品以及多個歷史時刻裡找到清晰的主線,歸結下來就是四個字:持續創新。

套用《基業長青》的話,就是當造鐘的人,而非報時的人。

跳脫於脣槍舌劍,遠離江湖鬥爭,這在遍佈狼性文化的中國手機市場裡顯得尤為特別,但也卻是 OPPO 由上至下都必須恪守的準則之一。強調本分,簡單來說就是專注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其實 OPPO CEO 陳明永很早就將其寫入到公司的企業文化之中,他還在 4 年前的微博上轉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有人朝你扔石頭,就不要扔回去了,留著作你建高樓的基石。

OPPO 一直堅守「本分」價值觀,堅持做正確的事,堅持做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未來我們也希望通過實打實的科技創新,用關鍵技術解決關鍵問題,與更多時代爬坡者一起微笑前行。—— OPPO 創始人陳明永

有的公司可以騙少數使用者十年,有的公司可以騙很多使用者一年,但沒有公司可以騙很多使用者十年。

在殘酷的市場中競爭壯大,並且穿越了數個消費電子行業週期,如今正著手於最艱難的技術和生態研發工作,OPPO 過往的歷史與產品,逾 10 億的總裝置出貨量,還有月活超 5 億的 ColorOS 使用者,才是青山上鬱鬱蔥蔥的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