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語言: CN / TW / HK


為什麼古代的官員退休後,都不願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到故鄉養老呢?是京城太危險?還是故鄉有什麼數之不盡的好處?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關於古代退休制度的起源,周朝的《禮記》中有明確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這樣說的話, 古代的士大夫到了70歲就可以退休了。而退休的官方名詞則是“致仕”或者“致政”。由此可見中國的退休制度,可能存在了3000年以上。

可謂是歷史悠久。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退休呢?主要原因便是官員年齡大了,沒有精力再處理政務。而且一個國家需要源源不斷的年輕人才更有生命力。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清朝自雍正朝開始,部、院的屬官年滿55歲,就可以提出退休申請了。如果本人沒有提出申請,那等到他滿70歲後,也可以由部、院堂官向吏部彙報,然後很快便能得到批准。但是堂官、大學士等重臣,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清朝很多大學士,都是直接幹到七八十歲甚至更老的。


而且,有很多人到了年齡也不願意退休。倒不是因為他們工作狂,而是留戀在任時的待遇和威風罷了。甚至有一些官員為了佔著崗位,還改動自己的年齡,出現今年五十五,明年五十一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局面。但這種風氣在當時也是被認可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勒令退休的,這主要是針對那些考核不過關,玩忽職守的官員。他們遭到御史的彈劾後,經過查實便會被強令致仕。那麼官員退休後的待遇如何呢?有養老金嗎?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每一位退休的官員應享受什麼樣的待遇,都跟他們在任時的品級和官銜,

以及當時的經濟情況有關。也與他們的考核結果掛鉤。一些官員能夠在退休後拿到全俸,一些官員則只能拿到半俸,甚至更低。

漢朝時,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後能夠拿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魏晉時期,官員退休後還有補貼。梁武帝曾下詔,規定退休金為在職時期俸祿的二分之一。唐代的俸祿主要是米或田兩種形式,制度規定五品以上致仕的文武職事官,待遇是在職時俸祿的一半,對於有功的大臣,皇帝會特意准許他們享受全俸的待遇。

宋朝和唐朝一樣,退休官員也是拿在職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時一半的俸祿。甚至為了鼓勵官員退休,會給予退休官員許多優惠的待遇。在遼金時期,退休官員也是拿在職時一半的俸祿。到了元朝,退休後家裡窮的官員,享有在職時一半的俸祿。而到了明朝時,官員基本上都沒有退休俸祿了。但是他們還可以享受一些政治待遇。沒有實權但是擁有品級,就可以繼續享有在職官員免稅免役等特權。再加上皇帝會給他們發放俸祿、派遣雜役、賞賜宅第等。

最後到清朝時,總體的經濟待遇要比明朝好很多。官員退休後的待遇仍分為全俸、半俸、不食俸這三種,但官員退休後不僅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稅免役特權,

還擁有向皇帝陳訴地方政務情況的權力。而且除了經濟待遇,退休的部分官員還享有優惠子孫的大福利。這種因上輩有功而使得後輩在做官上有特殊待遇的制度,

也被稱為恩蔭制度。那麼既然退休後,都有著經濟和政治上的待遇,為何官員們不選擇在繁華的京城安享晚年?一定要回到故鄉呢?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從皇帝的角度來說,如果所有退休官員都留在京城養老,那這將對朝廷人事職位的變更,有著很大的阻礙。因為如果這些老臣還留在京城,那麼他們可能就會利用自己的關係干預朝廷上的決策,從而干擾皇帝的計劃。

所以最簡單有效的一種方式,便是把他們全部趕出京城,然後再派人監視他們一段時間,以確保他們是真的安心退休了。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京城的住房緊張問題,又把原來的勢力趕出了京城,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皇帝的利益。而從官員們的角度上來說,便是“葉落歸根”的思想。

對於古代官員們來說,為官的確足以光耀門楣,甚至改變自己家族的命運。

但也意味著自己與家鄉的長久隔絕,因此,等到官員們達到退休的年齡時,他們已經闊別家鄉幾十年了。對於這些思鄉情切的官員們來說,回到家鄉養老,安享晚年自然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鄉愁成了官員們主動回家養老的一大動因。


更重要的是,官員們回家養老後,可以在朋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不留在繁華的京城,一定要回家養老呢?

友和親人的陪伴和照顧下,無所顧忌、無憂無慮地生活。遠離官場上的風雨糾紛,美滿地享受晚年的自由時光。再加上京城經濟成本高,住房還需要取得京城的戶籍。所以這種情況下,回家養老是最好的選擇。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