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想讓林彪擔任國防部長,羅榮桓:林不適合

語言: CN / TW / HK

羅榮桓元帥是我軍傑出領導人之一。紅軍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他曾長期與林彪合作共事過,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期間,作為四野的一號和二號首長,“林、羅”兩人的名字經常出現在當時的許多重要電文中。

1959年,毛澤東想讓林彪接替彭德懷擔任國防部長,為此特意徵求過羅榮桓的意見。羅榮桓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告訴主席:林彪不適合擔任國防部長一職。

一、

林彪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但林彪也有缺點,那就是他的個性很強,比較高傲,聽不進別人對他的批評,這也造成了別人很難和他合作共事。

在當營長和團長之時,林彪就與幾任黨代表的關係都處理得不好。

紅四軍成立後,毛澤東考慮到如果軍長和政委不能做到配合默契,那將會大大影響紅四軍的戰鬥力。

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決定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包容心”的羅榮桓去擔任紅四軍代理政治委員一職,與林彪搭檔。

在紅四軍,林彪主抓軍事,羅榮桓則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工作和後勤保障上。兩人的合作還算愉快,部隊的各項工作也都在兩人的領導下,井井有條地開展了起來。

1932年3月紅一軍團成立後,林彪升任軍團長,中央將聶榮臻調至紅一軍團擔任政治委員,而羅榮桓則改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一職。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林彪擔任改編後的第115師師長,聶榮臻擔任115師政委,羅榮桓則擔任115師的政訓處主任,繼續與林彪合作。

解放戰爭中,林彪先後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兼政委、東北野戰軍司令員;而羅榮桓則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副政委、東北野戰軍政委,兩人的合作仍在繼續。

二、

1948年,林彪、羅榮桓領導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中殲滅 50 萬國民黨軍,解放了東北全境。在遼瀋戰役中,羅榮桓作為政委,對戰役的勝利同樣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準備攻打錦州時,林彪得知國民黨海運了4 個師到葫蘆島,擔心部隊會被敵人夾擊,於是想掉頭攻打長春,於是把自己的想法通過電報上報給了中央。

羅榮桓經反覆考慮,認為還是應當先打錦州。他和劉亞樓向林彪闡述了先打錦州的諸多有利之處,終於讓林彪改變了看法。

由於林彪之前的那封電報已經發出,羅榮桓建議不等中央回電,再次給中央發報,告訴中央同意先打錦州。

毛澤東看到林彪發出的第一封電報後,十分生氣。因為如果不打錦州改打長春的話,勢必會讓我軍封鎖國民黨軍於東北的計劃泡湯,於是連發兩封電報嚴厲批評了林彪的錯誤想法。

幾個小時後,毛澤東收到了林彪發來的第二封同意先打錦州的電報後,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於是覆電林彪和羅榮桓:“你們精心攻錦州,甚好,甚慰。此前我們和你們之間的一切不同意見,現在都沒有了。”

遼瀋戰役結束後,羅榮桓在給黨中央的《作戰情況綜合報告》中,提到了林彪對打錦州猶豫。雖然這份報告的口氣寫得比較委婉,但仍然陳述了林彪猶豫的事實。

林彪看到這份報告後,認為羅榮桓是故意要在毛主席面前拆他的臺,於是把報告往桌上一扔,轉身就走。

雖然看出林彪生氣了,但羅榮桓仍然將實際情況上報了中央。這件事也給兩人的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三、

1949年1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由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組成平津戰役總前線委員會,統一指揮平津戰役之後,林彪產生了讓聶榮臻代替羅榮桓擔任東北野戰軍政委,與自己合作的想法。

林彪曾對人說過:“羅太囉嗦,婆婆媽媽、絆手絆腳,不適合做我的政委。”

據《聶榮臻回憶錄》記載,平津戰役結束後,林彪曾登門拜訪聶榮臻,向聶榮臻提出:“你能不能接替羅榮桓,到四野當政委,再跟我搭檔一次呢?”

聶榮臻拒絕了林彪的這個請求,因為在他看來,安排誰到四野當政委,應該是中央通盤考慮的事,一貫堅持黨性和組織原則的他,怎麼會在私底下做這種交易?

聶榮臻也算是林彪的老搭檔了。早在1932年2月,聶榮臻便擔任了紅一軍團政委,與軍團長林彪開始了第一次合作。

雖然聶榮臻的性格不像羅榮桓那樣直來直去,但對於林彪的一些錯誤,他這個政委也是毫不留情的。

長征途中,為了掩護中央縱隊,軍委命令紅一軍團搶佔一座名叫九峰山的山頭,防備敵人從樂昌方向向我軍發動襲擊。

但林彪卻不想執行這道命令,企圖趕在敵人之前衝過樂昌。對此,聶榮臻和林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聶榮臻認為紅一軍團如果不佔領九峰山,敵人就有可能將中央和軍委縱隊攔腰截斷,中央和軍委縱隊的安全就無法保證。

在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的堅決抵制下,林彪只好派人前去偵察,發現敵人果然正在逼近九峰山,這才相信聶榮臻說的話有道理。

正是由於林彪的遲疑不決延誤了戰機,敵人的一個團已經距離九峰山不遠了。聶榮臻馬上向紅四團團長耿飈和政委楊成武釋出命令,要紅四團不惜一切代價,搶在敵人面前佔領九峰山。

當紅四團晝夜兼程,登上九峰山的山頂時,敵軍也正從山的另一面向上爬,距離山頂僅有不到百米了。紅四團一個衝鋒,將敵人趕下了山,聶榮臻這才鬆了一口氣。

四、

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林彪看到陝北一派荒涼衰敗的景象,產生了悲觀情緒,向中央提出要帶著一軍團到陝南去打游擊。

毛澤東對林彪的這種錯誤想法給予了嚴厲的批評,但林彪仍不死心,頑固堅持己見。聶榮臻嚴肅地對林彪指出:到達陝北的紅軍本就不多,你林彪能帶多少去呢?

帶多了,陝北還能維持嗎?你不要小看陝北這些破窯洞,它終歸是根據地,你去陝南,搞不好連個窯洞也找不到!”

在聶榮臻的勸說下,林彪終於轉變了態度,不再鬧著到陝南打游擊,而是按照中央的部署,率紅一軍團東渡黃河,參加東征。

1936年5月,在一方面軍召開的總結東征的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紅一軍團有“本位主義”傾向。聶榮臻作為政治委員主動作了自我批評,而林彪卻一聲不吭,把責任全部推給了聶榮臻。

不久後,林彪被調離了紅一軍團,調到紅軍大學擔任校長,而聶榮臻則仍繼續擔任一軍團的政委。林彪認為是聶榮臻暗中做了手腳,把自己調離了一軍團,所以一直耿耿於懷。

林彪臨走前,聶榮臻趕來送行。林彪對聶榮臻說“我們在一起搞了好幾年,現在要分手了。過去我們之所以發生分歧,是因為你是從組織上來考慮的,我是從政治上來考慮的。”

聶榮臻回答說:“你這個說法不對。你把政治上和組織上對立起來,完全不對頭,我們之間爭論的許多問題,都是政治問題!”就這樣,兩人在爭吵中不歡而散。

五、

平津戰役開始之後,我軍順利地殲滅了新保安和張家口之敵,北平已處於我軍包圍之中。聶榮臻認為可以利用這種有利局面,派人和傅作義進行談判,爭取和平解放北平。

羅榮桓非常贊同聶榮臻的這個想法,但林彪卻認為聶榮臻的想法是一個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和平談判根本是幻想,最終還是要靠打來解決問題。”

聶榮臻耐心地向林彪解釋說:“我軍已在平津地區佔據了絕對優勢,北平守敵有如驚弓之鳥,正是談判的時機。如果傅作義拒絕和平,我們隨時可以打嘛!”

任憑聶榮臻再怎麼解釋,林彪都只是搖頭。聶榮臻只好向中央發電,將自己爭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建議告訴了中央。

不久之後,毛澤東回電表示,完全同意聶榮臻的建議。林彪見毛澤東已經表態,這才沒有繼續反對。

如果說在平津戰役之前林彪產生過用聶榮臻代替羅榮桓的想法的話,經過這次爭論之後,林彪也打消了自己的念頭。

因為他清楚,無論是羅榮桓還是聶榮臻,都是堅持原則、有主見的優秀政工幹部,無論是誰當自己的政委,都不會對自己唯命是從,放任不管。

平津戰役以後,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開始了南下殲敵之旅。羅榮恆由於身體原因無法隨部隊南下,只得留在天津治療,“林羅”組合就此分道揚鑣。

建國後,林彪和羅榮桓的關係,也隨著林彪地位的提升而漸漸疏遠了。

1959年,毛主席準備讓林彪擔任國防部長一職,請彭真打電話徵求羅榮桓的意見。羅榮桓以對黨負責的精神,提出國防部長事務較多,身體不好的林彪不宜擔任這一職務,建議由賀龍任國防部長。

據《羅榮桓傳》記載:彭真受毛澤東主席的委託,從廬山專門打電話給羅榮桓,徵求羅榮桓對林彪擔任國際部長的意見:“毛主席準備讓林彪擔任國防部長的職務,並徵求未出席會議同志的意見”。

羅榮桓認為,“國防部長外事任務較重,林彪身體不好,似不宜擔任這一職務,建議由賀龍任國防部長。“彭真向毛澤東報告了羅榮桓的意見,然而未被採納”。

毛澤東在1972年9月的一次會議 上說:“當時,我要羅榮桓同志談談看法,已經定了林彪。 羅說林彪打仗還可以,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一是身體,最主要的是,團結多數同志是他的弱點。 現在看來,羅榮桓的觀點是有預見的。”

雖然後來羅榮桓的意見未被採納,但羅榮桓作為政治局委員,光明磊落地向中央反映自己的意見,完全是從工作角度出發,也是符合組織原則的。

毛澤東一直是信任羅榮桓的。他曾深情地說過:“同我相處這麼多年,就是一個羅榮桓,還有一個鄧小平。 ”

1955年授銜時,當羅榮桓得知中央擬定元帥名單中有自己的名字,主動提出改為大將,毛澤東感慨地說:“榮桓同志是個老實人”,之後還是堅持原議,將元帥軍銜授予了羅榮桓。

六、

1963年秋,帶病第二次擔任總政治部主任的羅榮桓患上了心絞痛和腎功能衰竭,不得不住院治療。儘管醫生們全力搶救,但羅榮桓的病情還是一步步地在惡化。

1963年12月的一天,從昏迷中甦醒過來的羅榮桓,看著病床前的妻子林月琴和孩子們,拉著林月琴的手說:“我死以後, 分給我的房子不要再 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接著,他又囑咐孩子們說:“我一生選擇了革命的道路,這一步是走對了,你們 要記住這一點。 我沒有遺產留給你們,沒有什麼 可以分給你們的。

爸爸就留給你們一句話,堅信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真理,永遠幹革命。 ”說完這些,他喃喃地念叨著說:“我革命這麼多年, 選定一條, 就是要跟著毛主席走。”然後又陷入了昏迷。

1963年12月16 日下午,羅榮桓在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得知他去世的訊息後,正在中南海頤年堂開會的毛澤東,立即打斷會議程序,提議與會者起立為羅榮桓默哀。

默哀畢,毛澤東說:“羅榮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 這個同志有一個優點,很有原則性,對敵人狠;對同志有意見,背後少說,當面多說,不背地議論人, 一生始終如一。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不容易。 原則性強,對黨忠誠。對黨的團結起了很大作用。”

說完這些,毛澤東衝在場的軍委祕書長羅瑞卿說:“請你轉告林月琴同志,就說羅榮桓同志逝世我很難過,請她注意身體,繼承羅榮桓同志的遺志!”

1963年12月22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代表中央在羅榮桓的追悼會上致悼詞時,稱讚羅榮桓“堅決維護黨的利益,維護黨的團結,反對右的和‘左’的機會主義,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高度原則精神。

他一生做老實人,幹老實事,一生光明磊落,在 重大原則問題上始終和中央保持一致, 始終為民群眾著想,這樣的同志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才是優秀的共產黨員!”

七、

羅榮桓逝世後,毛澤東十分悲痛,夜不能寐,於一天深夜寫下了七律 《吊羅榮桓同志》:“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裡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 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

《吊羅榮桓同志》這首七律, 是目前可見的毛澤東唯一的一首嚴格意義上的悼詩。由於羅榮桓長期與林彪共事,所以毛澤東在悼念羅榮桓時,不由得想到了林彪。

在這首詩裡,毛澤東是把羅榮桓與林彪放在一起對比來寫的: “紅軍隊裡每相違”,就是毛澤東對羅榮桓與林彪關係的概括。

毛澤東在悼詩裡還寫了遼瀋戰役中羅榮桓糾正了林彪在攻打錦州問題上的猶豫動搖之後,詩裡“每聞欺大鳥”中的“斥鷃” 和“長笑老鷹非”的“昆雞”,指的就是林彪。

毛澤東和羅榮桓有著深厚的革命友情。羅榮桓從1927年秋收起義開始便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工作,在幾十年裡,毛澤東對羅榮桓一直都是十分器重的。 詩中最後一句“國有疑難可問誰”,足以體現毛澤東對羅榮桓這種器重。

毛澤東對羅榮桓一直器重的原因,除了羅榮桓堅定的革命性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之外,還有他那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高貴品格。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一家長期住在一所窄小的房子裡,多次拒絕組織為他改善住房。當他得知相關管理部門揹著他加蓋了一間祕書用房和車庫時,立即作自我 批評,並向中央寫了書面檢討。

羅榮桓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親屬子女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為阻止家鄉親友來京要“好處”,他要求湖南有關領導幫助勸阻來人,並不許他們免費乘車。他經常教育子女,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衣服能穿的儘量補一補穿,要處處向工農子弟學習。

羅東進和羅南下是羅榮桓的兒女,小時候上學離家比較遠,有次星期六工作人員派車把他們從學校接了回來。

羅榮桓知道後,立刻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嚴肅地進行批評教育。大女兒羅玉英,在補習好文化後,羅榮桓沒有為她在機關找工作,而是要求她到基層去鍛鍊。

羅榮桓在病危彌留之際,還批評兒子不該在沒放假時回來看望自己。他對子女說:“我沒有遺產留給你們,沒有什麼可以分給你們的。爸爸就留給你們一句話:堅信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真理,永遠幹革命。”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