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微信生活一週,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2019-09-16 08:50:31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微信,已不再是那款改變了上億人聊天方式的軟體,在無數版本變更之後,它早已無形中融入了生活,成為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
企業裡的會議室,民生工程的辦事廳,上班族的理財通,日常中的生活助手,它連結著社會中大大小小的需求,已然貼上「超級 App」的標籤。
從單純的社交圈,過渡到生活圈,甚至要培養屬於自己的「微信生態圈」,作為國內,甚至國外都少有的「超級 App」,微信能否作為獨立的「Wechat OS」執行,又會帶給使用者怎樣的體驗?
在進行試驗之前,為了嚴謹,我們要首先明確以下三點:
  • 不使用微信之外的所有產品,可以使用微信內建的所有功能

  • 體驗時間為一週時間

  • 接入裝置覆蓋全平臺,即手機、電腦都計入

「如果,只用微信,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只用微信生活,行得通嗎?
只用微信的第一天,我總害怕自己活成  10 年前的樣子。
在功能機大行其道的日子裡,「衣食住行」似乎是每一個人最為頭疼的事情:大卡小卡隨身帶,街道商場各處奔,事事都需要「親歷躬行」,而線上服務的發展使得人們擺脫了這種繁重的生活。
衣食住行,是對微信這個「超級 App 」最重要的考驗,能否取代常用的 app 滿足生活需求,決定了微信生活一週的成敗。
出乎意料的是,我手機裡「有且僅有」的微信卻完美解決了我的困惑:小程式的加入,是微信邁向「生態圈」的重要一步,也是這一週生活裡我無法離開的功能。
早晨我用微信裡的 QQ 音樂,帶上耳機就可以跟隨推薦歌單去上班:
只需搜尋騰訊乘車碼,我就能乘坐地鐵、公交輕鬆出行:
晚上加班也不需要外出覓食,開啟微信就可以線上點單:
更不用說早已整合在微信裡的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網上購物一應俱全:
僅用微信的這一個周裡,微信「超級 App 」的特性展現的淋淋盡致,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周邊商鋪的繳費購物,它成功取代了我手機裡繁雜的程式,僅僅通過微信本身就能完成我生活中所需的操作,簡化的介面與快捷的操作,學習成本幾乎為零。
這一週的生活中,豐富的小程式讓我感覺驚喜,而更為重要的,減負是微信帶給我更深一層的感覺。
小程式的搜尋簡單直接,輸入需求,對應的功能就可直接出現:輸入外賣,就可以直接點餐;輸入電影,就可以直接買票;我不需要再去考慮今天的外賣是用美團還是餓了嗎,也不需去糾結這個軟體的功能我能否用上,是否下載,微信簡化了各個軟體的差異性,強化了它們的共性,當它們與我自發的需求直接掛鉤時,那種「為了使用,自身強行製作場景」的不適感不復存在。
同樣也正是由於小程式的「求同存異」與「簡單便捷」,微信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小程式雖然方便了生活,卻做不到精準與細膩。
首先,沒有與微信達成合作關係的軟體,就意味著這一週我要與它脫離。
由於阿里系的缺失,我得重新把銀行卡繫結到微信錢包中,芝麻信用的免押金服務也不能享受;沒有淘寶,使得上週購買這周到貨的快遞難以退換,各類活動與優惠也無法參與,只能微信上託他人購買。
同樣,我作為一名忠實的網易雲音樂使用者,由於小程式缺失,浪費了一週的黑膠時間;星巴克的小程式只供購買星禮卡,積分、優惠、專星送統統在生活中消除,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其次,即使有了對應的小程式,體驗上也是大打折扣。
QQ 音樂雖然可以滿足我聽歌的需求,只能「有什麼推薦聽什麼」,歌曲切換也不便利;餓了嗎、美團、大眾點評等小程式,各種優惠服務、福利提示的缺少,總讓我產生被反薅羊毛的錯覺;而地圖這類專業地圖,小程式中的地圖只能算是「兒童認知地圖」。
只用微信生活一週,這些功能的缺失尚可忍受,時間延長到一個月,怕是「欲哭無淚」了。
兩點一線的生活,微信可以做到維持,卻做不到提升,它可以滿足你的日常需要,卻不能針對我做出獨特的改變。
這也正是微信對自己的定位:微信提供的是一種便利,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中所需要的全部。
但是,只用微信生活,行得通。
只用微信上班?做不到
說實話,讓我在電腦上只用微信,我內心是拒絕的。
如果說手機端的微信算是百寶箱,那麼電腦端的微信算是迴歸了微信的本質:一款簡潔的聊天軟體。
辦公不同於日常生活,微信本身的功能缺失,使得辦公變成「為用微信而使用」的尷尬情況。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說起,一是微信本身不是一款定位辦公的軟體,從電腦版的功能就能看出,微信主要是提供的還是溝通交流,附帶一個簡易的筆記功能,提供待辦和附加功能,可以分享給微信裡的好友:
這功能可以讓我在開會期間不至於無所事事,至少可以用來記錄會議概要、制定執行計劃,規整執行方案,併發送給編輯證明自己沒有「摸魚」:
筆記功能可以算是溝通的副產品,在手機端位於收藏功能下,微信提供筆記漫遊,可以在任何一端開啟修改。簡單易用和雲端同步,筆記更像是交流中隨手記錄的筆記本,它仍舊是為了溝通的便攜而存在,並沒有針對辦公作進一步的調整。
第二點則是組建微信「生態圈」的小程式,更針對於手機,而不是電腦,更偏向於生活,而不是工作。
為了使用小程式辦公,我提前把微信更新到了 2.7 測試版,可哪怕是支援小程式的最新測試版,也並沒有因此提升工作效率。
更新到最新版本的微信之後,小程式的加入確實緩解一部分微信在辦公室上的尷尬,至少我可以通過小程式開啟線上文件,編輯文字、表格,製作 PPT ,讀取之前印象筆記中的會議紀要,多人合作與線上編輯也是作為各大文件程式的主推功能,聽起來很美好,可是找起來卻很困難。
不同於手機端定向搜尋,微信電腦版並沒有提供小程式搜尋功能,當我在搜尋框輸入文件的時候,除了已經關注過的訂閱號,沒有任何一項小程式出現,我需要開啟手機搜尋相應的程式在轉發到電腦才能使用。
這已經是極其麻煩的一件事情了,可電腦端小程式無論是響應速度,還是螢幕適配,均被手機端秒殺。
而在生活上豐富多彩的小程式,在工作上提供的多為線上文件,雖然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辦公需求,可辦公遠沒有這樣簡單,更何況我還是需要一定專業軟體的學生,想用微信實現畫圖、建模真的是天方夜譚。
想使用瀏覽器上網,微信提供的 QQ 瀏覽器 lite 版只能進行熱點搜尋,網址都無法輸入,而第三方瀏覽器由於顧忌隱私問題我並未選擇使用。
而第三點是微信作為聊天軟體很多公司企業甚至是高校實驗室都是禁止使用的,處在這種環境下的朋友連使用微信這個條件都無法達成。
同樣,我的老闆喜歡用企業微信傳送通知、填寫審批計劃,我只能通過微信去諮詢別人獲得資訊,好在這一週我沒有任何需要填寫或者直接跟老闆請示的任務,否則我只能面談了。如果辦公室使用類似釘釘之類的考勤軟體,只用微信辦公無疑是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這一週的只用微信辦公的體驗,我可謂是提心吊膽,一是常常開啟的微信介面總會讓他人誤以為無所事事,另一便是微信辦公效率十分低下,除了視訊會議和語言,簡單的文書處理與圖表繪製都需要自己另外琢磨一番。
微信可以生活,但沒法成為一個工作場所,畢竟,我們有這麼多專業強大的辦公軟體,為什麼要用聊天軟體辦公呢?
因此,只用微信上班,做不到。
只用微信溝通:聊天快了,訊息慢了
我們現在所處的資訊時代,獲取新聞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可能會對每一個人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收取資訊、訂閱資訊、微博熱搜,這些都是我日常獲取最新資訊的途徑,通過它們我可以瞭解最新最熱的訊息,及時瞭解動態。
而只用微信的這一週,我獲取這種資訊及時性大幅降低,只能通過訂閱的公眾號推送才知道最近的熱點:
這個問題同樣也出現在微信的財付通。在支付寶中,基金、股票等理財方式作為主打,提供資訊諮詢處於顯眼的位置,開啟支付寶就能及時發現。而微信則處於支付選單裡,點選財付通,再選擇對應的股票,跳轉到另一個程式才能看到相關的資訊:
在只使用微信的一個周裡,各種熱點諮詢的獲取速度下降,基本處於人們口中的「火星」狀態,但是這也有額外的好處,之前碎片化的資訊反而讓我難以注意長時間的精力去做一件事情,總是被各種外來的諮詢所打擾,而只用微信這段時間,我卻因此集中了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主業,短時間集中去處理資訊。
同時,只使用微信溝通,除了諮詢速度慢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對應增加,更多的訊息是通過他人口中得知。而微博、知乎小程式的使用,我也可以隨時檢視感興趣的話題。
雖然我「火星」了一個星期,只用微信對我來說在諮詢速度上沒有產生太多影響,畢竟我不是捕捉瞬息萬變的商務人士,也不是科技前沿的學術人員,這樣的速度剛剛好。
只用微信的這一週,我看到了超級 App 的利與弊
「超級 App」測試完成後,我給微信打了 60 分的及格分數。
作為一款「超級 App」,微信的強大讓我有些難以置信:它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軟體,而是一款集合了各式功能的「WechatOS」。微信正在培養自己獨有的生態,緊握著社交圈優勢,從開始的微信小遊戲到現在的微信生態圈,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習慣。
這一週,我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有條不紊,哪怕我不用除微信外的任何軟體,我都可以在這個高速資訊化的社會生活下去,不會因此而脫節。
因為它早已融入了你的周邊生活:早餐小攤旁的微信支付,商店櫃檯上的微信點單,公眾交通裡的微信通行,公共服務中的微信預約,微信幾乎到了能夠自給自足的地步,這是成為一個生態系統的前提。
能讓一個普通人僅依靠微信,過著屬於他自己原本平靜的生活,這就是微信這款「超級 App」最大的成功之處。
但是,微信做的是一個簡化的社群,在這社群中,人們的需求得到了簡化與歸類,在效率與通用之間,微信選擇的是犧牲效率強化便利。
因此,微信的弊端,就在於其本身擁有驚人的廣度,但是也同樣缺少更進一步的深度。
微信更像是個生活助手而不是專精博士,你可以在微信中生活,但未必能生活的符合你的心願;微信更像是一間房間而不是辦公室,你可以在房間中辦公,卻遠不及辦公室應有的功能;微信更像是一份晚報而不是資訊網站,你可以在晚報中獲取一天的諮詢,而難以得到第一時間的訊息。
只用微信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但是效率會有所降低,但我們又何必吹毛求疵?
微信 60 分的廣度,加上其他軟體 40 分的深度,這才是未來生活所應有的樣子。
👉 關注「知曉程式」,微信後臺回覆「微觀」,瞭解更多行業資訊。


▽ 點選「閱讀原文」,讓你的小程式開發快人一步。

已同步到看一看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