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臣和百姓 | 薦書

2019-06-22 04:16:15

這周推薦一本書,《大明王朝1566》,當然也拍成了電視劇,演的也很好。

 

值得結合著看,各種老戲骨。陳寶國演嘉靖,蘇大強演嚴嵩,就連一個大太監,竟然是現在破冰行動的大毒梟。

 

講的是嘉靖年間的故事,有改稻為桑,有抗擊倭寇,有嚴嵩,海瑞,還有內庭太監,很精彩。

 

我覺得本劇核心的矛盾是,皇帝、大臣、百姓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

 

皇帝不用說,就是嘉靖,旁邊有內廷太監群體,大臣也分不同派別,主要是嚴嵩和徐階兩派,而海瑞是個另類,可以看作是為百姓代言。

 

海瑞最牛逼的是最後上了《治安疏》,直接罵嘉靖皇帝。

 

你看他是怎麼說的:“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

 

天下之人對陛下不滿已經很久了,這內外臣工都知道。。。

 

碉堡了。。

 

還有更狠的,直接諷刺嘉靖這個年號,“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你要是皇帝,你也想殺他。

 

嘉靖讀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對左右侍從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

 

宦官在旁邊說:“這個人上疏前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奴僕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他自己是不會逃跑的。”

 

嘉靖聽了默默無言。過了一會又讀海瑞的上疏,一天裡反覆讀了多次,感到嘆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宮中數月。

 

最後說:“這人想做比干,但朕不是商紂王。”只抓了,沒殺。

 

這裡插一句,這就是中國文明古國的巨大意義,就是有一個歷史長河擺在那裡,讓人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身後名。

 

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千古罵名是不願意背的。這類似於西方社會的上帝裁決,中國沒有這個神,但有歷史來裁決。

 

接著說,海瑞為什麼要上這個奏疏?書中有交代,也是整本書的最高潮,最深刻的地方。

 

就是以前的打擊嚴嵩也好,彈劾內閣也好,都是繞著皇帝走的,都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本人。

 

之所以民不聊生,就是因為奸臣當道,庸臣誤國。

 

海瑞最後發現,國家治理不好就是皇帝本身的問題,其他都是表象。

 

更具體的是皇帝拿走太多的利益,以天下養一人。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查抄嚴黨以後的分配,兵部要給前線軍餉,吏部要給臣子發工資,戶部要賑災,而工部要給皇帝修道館。

 

資源是有限的,皇帝和身邊的藩王,宮廷人員越來越多,索取的資源越來越多,最後怎麼都擺不平,就是要犧牲百姓,犧牲國家的利益,來滿足皇帝私慾。

 

這是很深刻的,擺脫了忠臣奸臣學說,直指皇權本身的不合理性,重申了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到底這個朝廷是為了皇帝一個人,還是天下蒼生?

 

如果一個人和天下蒼生矛盾,怎麼處理。

 

嘉靖的問題,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要的太多。

 

他用的人,只能是奸臣,才能幫他撈錢。

 

他自己講嚴嵩撈錢,和自己二八開他也認了,三七開他也忍了,如果嚴黨想要的再多,就要殺人了。

 

最後殺嚴黨, 不是因為他是貪官,而是他跟皇帝的分成比例太高了,皇帝接受不了。

 

大臣是夾在皇帝和百姓中間的。最後徐階舉了個例子特別好。

 

他說,皇帝是父祖,而百姓是子女,而所有大明的官員是“媳婦”,兩頭都得照顧。

 

這在現代社會也是如此的。

 

比如說一個公司,有股東利益,也有員工利益,客戶利益;有股東,有管理層也有普通員工。

 

一個企業存在的價值,應該是社會利益最大化,不是單純的股東利益最大化。

 

社會利益就包括股東利益、員工利益和客戶利益。

 

我們之所以保護股東利益,是因為這樣有利於大家去創業,有利於增加社會福祉,並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

 

就像我們擁護一個皇帝,是因為他為天下子女著想,不是因為他是皇帝。

 

所以海瑞才敢喊出來,天下不直陛下久矣這樣的話。在現代社會,就是無祕吐槽,知乎發帖,最後用腳投票了。

 

很多管理問題,背後其實就是利益分配問題。

 

如果自己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是沒人願意賣命幹活的。

 

這麼簡單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就看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私慾了,當然也要有分辨能力,不要被人忽悠。

 

 華為就是把股東和員工有效統一在一起,並且強力考核,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吧。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