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不死, 只是凋零 | 宅基弟

2019-06-05 07:45:52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美國傳奇將軍,麥克阿瑟

這句話用在中小銀行同業業務上,竟然也是貼切的。

 

同業業務不會死亡,但會逐漸式微。

 

BS事件的意義,是深遠的。

 

同業剛兌的神話被打破後,同業萎縮的趨勢,看起來是不可逆的,不是說誰出來安撫一下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一個經典的問題。

 

樹上7個猴,一槍打下來1個猴,還剩幾隻猴?

 

監管可能是希望剩6個猴,這6個猴都給拴住了,不許動。

 

但其它的猴都想跑,未必能拴的這麼好,連鎖反應很難控制。

 

如果同業負債出現問題,什麼銀行受影響最大,我們看一下存單的發行和持有情況,就一目瞭然。

                           

同業存單中,城商行是發行量最大的,淨融資額度是最大的,受影響最大。

 

農商行是淨買入的,國有行是平衡的,股份制也是淨融資,但畢竟牌子更大,除了個別行外,受影響較小。

 

為什麼要借同業負債?直接的動機就是套利。

 

比如說發存單買貨幣基金避稅。

 

銀行發存單,貨幣基金買了,銀行再拿錢申購貨幣基金,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竟然可以創造收益。

 

貨幣基金和銀行都佔了便宜,國家稅收減少了。

 

再比如說通過資質下沉套利,我是AAA的銀行,融資成本低,發存單然後再存給AA的銀行,這樣套一個利差。

 

BS事件讓這兩個套利,都變的更加危險了。

 

銀行存單發不掉,就會贖回貨幣基金,貨幣基金也就沒錢買存單。

 

同業交易對手庫也要重新梳理了,萬一踩雷了,真是撿個芝麻掉個西瓜。

 

其實銀行的風險並不難辨識,大家都是同行,就那幾個指標。

 

哪些銀行風險更大,不是一目瞭然嗎?比企業還容易看。

 

資訊不披露的,貸款質量差的,同業佔比高的,幾個指標一框,就能看出來。

 

只是我們原來都被銀行同業剛兌的信仰矇住了眼睛。

 

神話的破滅,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市場,審視同業業務。

 

這麼一看,會嚇一跳的,原來有些銀行確實有很大風險,已經形成了龐氏。

 

    之所以要吸收同業負債,除了前面講的套利需求。

 

更核心的願意就是一般性存款的增長,趕不上銀行發展的需要。

 

我要放貸款,做投資,又沒有一般存款怎麼辦?就到市場上借嘛

 

我理解現在的流動性創設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

 

以前是小河有水,大河不幹。

 

現在是大河有水,要往小河引流。

 

什麼意思?比如說10年前,我們貨幣創設主要是外匯佔款,這個錢是自下而上產生的,老百姓和企業有存款,銀行才有錢。

 

而現在中小銀行的錢,很多是大銀行放的,而大銀行又可能是央行放的。

 

底下沒錢,上面有錢。所以需要同業負債來傳導。

 

如果這種傳導路徑不暢的話,就是同業去槓桿的過程,信用也會收縮。

 

同業槓桿,我們把它想象成一隻吹滿氣的氣球。

 

有序去槓桿就是這個氣球慢慢撒氣,慢慢變小,同業利潤減少,但風險是可控的。

 

而無序的去槓桿,就像被針紮了的氣球一樣,一下子就爆掉,就可能有風險。

 

我們都不希望BS是這樣一枚針。

 

當然,懷著最好的願望,做著最壞的準備。

 

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不能讓自己倒在第一波,甚至第二波。

 

如果還有第三波,也就不用躲了,命該如此,死得其所。





熱點新聞